管窥“脾肾互赞”理论论治妇科肿瘤

“脾肾互赞”理论源起《内经》,明代医家李中梓对此理论加以阐述及总结。妇科肿瘤在中医归属于癥瘕范畴,脾肾二脏关系密切,“脾肾互赞”则正强邪不可犯,若任一先伤,必损及另者,据此分析其形成机制,“脾伤卫外营内受损,中气津血生化失序”selleck SBE-β-CD为妇科肿瘤形成前提,“肾阳失煦NSC 119875细胞培养元气失化,阴寒气血痰湿凝聚”为妇科肿瘤发病根本,“脾肾互赞失用,阳伤气损往biographical disruption复”是妇科肿瘤进展恶化的“动力”。故在治疗中,肿瘤初期阶段:截瘤结受邪之处,安脾气肾阳互伤之势,断病根,防再形,复阳化气;肿瘤进展阶段:祛术后残余邪气毒根,护虚弱之脾肾阳气,减复形,锢转移,扶正培本;癌肿恶化转移阶段:充脾肾阳气薄弱之处,助脏腑机能之周转,扶阳气,保正气,延寿保质。故本文管窥“脾肾互赞”理论,为临床治疗妇科肿瘤提供新思路。

基于扩散峰度成像对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的定量参数与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高分辨率MRI、常规扩散加权成像(DWI)及DKI检查的154例直肠癌患者,术前检查与手术时间间隔小于7天breathing meditation,术后行肿瘤的TN分期、分级。DKI图像经后处理软件获得平均扩散峰度(MK)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比较MK值、MD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临床参数在淋巴结转移阳性(LN+)和阴性(LN-)的组间差异,并分析病理特征与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 MK值、MD值在LN+和LN-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分别呈正、负相关。ADC值、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高MK值、低MD值、T分期(T3~4期)、壁外血管侵Ferrostatin-1供应商犯(EMVI)阳性、病理分级(G2)与淋巴结转移相关,MK、MD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8、0.672。多变量分析显示,MK值、MD值、EMVI阳性是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K、MD可辅助判断selleck激酶抑制剂直肠腺癌是否伴淋巴结转移,高MK值、低MD值、T分期(T3~4期)、EMVI(阳性)、是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生物化疗法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生物化疗法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Ⅲ、Ⅳ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随机分为化学治疗组、生物治疗组和生物化疗组各20medical faculty例,化学治疗组给予顺铂、达卡巴嗪、福莫司汀和他莫昔芬治疗,生物治疗组给予INF-α、IL-2和树突状细胞治疗,生物化疗组则联合上述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近期疗效方面,化学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0.0%,生物治疗组selleck R428总有效率为25.0%,生物化疗组总有效率为6Ferroptosis抑制剂6.5%,生物化疗组显著高于化学治疗组和生物治疗组(P<0.01);远期疗效方面,生物治疗组和生物化疗纽中位生存时间(MST)、两年存活率均显著优于化学治疗组(P<0.05),但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作用方面,三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患者可耐受。结论:生物化疗法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疗效确切,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积雪草酸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生物力学特性与骨小梁面积及Runx2蛋白的影响

背景:研究证实,积雪草酸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抑制成骨细胞凋亡,但目前关于积雪草酸对pathologic Q wave骨生物力学、Runx2蛋白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究积雪草酸对骨质疏松大鼠生物力学特征、骨小梁面积及Runx2蛋白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积雪草酸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双侧去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术后3 mL/(kg·d)生理盐水灌胃;积雪草酸低剂量组60 mg/(kg·d)积雪草酸灌胃;积雪草酸高剂量组120 mg/(kg·d)积雪草酸灌胃,各组大鼠均干预60 d。RT-PCR、Western blot检测检测骨保护素、Runx2的mRNA和蛋白水平,比较各组大鼠股骨生物力学特征、骨小梁面积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性。结果与结论:(1)大鼠最大载荷、刚度、总能量、弹性模量值假手术组高于模型组(P <0.05);与模型组相比,积雪草酸低、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有所提高(P <0.05),且积雪草酸高剂量组高于积雪草酸低剂量组(P <0.05);(2)骨小梁面积假手术组高于模型组(P <0.05);模型组低于积雪草酸低、高剂量组(P <0.05);积雪草酸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P <0.05);(3)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模型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P <0.05),积雪草酸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P <0.05);骨钙素、碱性磷酸酶、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模型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 <0.05),积雪草酸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 <0.05);(4)骨保护素和Rnux2的m RNA表达水平假手术组高于模型组和积雪草酸低剂量组(P <0.05);积雪草酸高剂量组高于假手术组(P <0.05);(5)骨保护素、Rnux2PLX-4720小鼠蛋白表达水平模型组低于其他3组,积雪草酸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6)结果说明,积雪草酸可改善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生物学特征,提高骨小梁面积、降低炎性STM2457核磁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Runx2表达有关。

艾灸配合极泉弹拨预防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随机对照试验

AZD1152-HQPA抑制剂的:观察艾灸配合极泉弹拨预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PICC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艾灸配合极泉弹拨,首先于PICC静脉走行处(避开穿刺点)行温Elexacaftor作用和艾灸10~15 min,然后于曲池、血海和天府穴行回旋灸(每穴3~5 min),最后弹拨极泉5~10 min,于PICC置管后第2 d开始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3周。比较两组置管后第42 d置管侧上肢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置管后第2、7、14、21、28、35、42 d,观察两组置管侧锁骨下静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期末流速(EDV)。结果:观察组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1/40)vs 17.5%(7/40),P<0.05]。置管后第7~35 d,观察组置管侧锁骨下静脉PSV高于治疗前(P<0.05);除置管后第14、21 d外,对照组置管侧锁骨下静脉PSV低于治疗前(P<0.05);置管后第7~28 d,观察组置管侧锁骨下静脉EDV高于治疗前(P<0.05);置管后第28~42 d,对照组置管侧锁骨下静脉EDV低于治疗前(P<0.05);置管后第7~42 d,观察组置管侧锁骨下静脉PSV和EDV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艾灸配合极泉弹拨可有效预防肿瘤患者PEmbedded nanobioparticles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患者的静脉血流速度。

人参多糖注射液联合TP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h1/Th2免疫平衡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参多糖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和顺铂(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对患者辅助性T细胞(Th)1/Th2免疫平衡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1年2月收治的80例晚期NSCL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TP方案治疗,40例)和观察组(人参多糖注射液联合TP方案治疗,40例)。对比两组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Th1/Th2免疫平衡指标、生存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5.00%、85.0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2.50%、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rogacestat临床试验)。两组治疗4个疗程后肺癌患者生存质量量表(FACT-L)各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个疗程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细胞角蛋-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水平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个疗程后血清γ-干扰素(INF-γ)、白介素-2(IL-2)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个疗程后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晚期NSCLC在TP化疗基础上结合人参多糖注射液治疗,可更好的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控制疾病进展,同Medicaid claims data时还可调节Th1/Th2免疫平衡,促进此网站患者生存质量改善。

补阳还五汤有效组分对肺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影响

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有效组分对肺癌细胞增殖、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通路机制。方法:将人肺癌H460细胞分为对照组、苷类组分组,对照组细胞加入10ml/kg蒸馏水,苷类组分组细胞分别加入0.04g/ml、0.08g/ml、0.16g/ml的补阳还五汤药液10ml/kg分别作为实验Ⅰ、Ⅱ、Ⅲ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处理前与处理后1、2、3d受抑制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转移能力,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下游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补阳还五汤各含药血浆浓度为10%时,与对照组比较,可显著抑制H460细胞增殖;且随着浓度增加,抑制作用也增强;3个有效成分合用血浆的IC_(50)低于苷组分、黄芪甲苷、苦杏仁Chronic immune activation苷、芍药苷组(P<0.05)。实验Ⅰ、Ⅱ、Ⅲ组细胞增殖率、迁移率随处理时间及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对照组S63845 NMR比较,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实验Ⅲ组H460细胞G0/G1期细胞增多(P<0.05),S期和G2/M期细胞减少(P<0.05);实验Ⅲ组H460细胞G0/G1期细胞多于实验Ⅰ组、实验Ⅱ组(P<0.05),S期和G2/M期细胞少于实验Ⅰ组、实验Ⅱ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实验Ⅲ组EMT下游基因因子E-cadherin、 Snail、 N-cadherin、 Vimen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实验Ⅱ组、实验Ⅲ组EMT下游基因因子Snail, Vimen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实验Ⅰ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通过抑制EMT通路关键基因因子表达,其有效苷类AM-2282 MW组分具有显著抑制非小细胞肺癌H460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

miR-205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筛选宫颈癌中差异表达的微小RNA(miRNA,miR),探讨关键miRNA对宫颈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并且以差异倍数>2.5及P<0.01为条件筛选宫颈鳞癌中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原位杂交和qRT-PCR法分别检测miR-205及白细胞介素(IL)-32的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应用Transwell模型评价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侵袭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MMP-9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宫颈鳞癌中差异表达的miRNA106个,70个上调,36个下调;其中miR-205的表达量变化最大。原位杂交及qRT-PCR法结果表明,miR-205在宫颈鳞癌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miR-205可明显提升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P<0.05)。在宫颈癌细胞系HeLa、SiHa中,过表达miR-205可增强IL-32的表达;敲降miR-205则可抑制IL-32的表达(P<0.05)。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R-205可与-L-32启动子作用提高靶基因表达量(selleckchem AMG510P<0.05);敲降miR-205及IL-32均可抑制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敲降IL-32能明显抑制侵袭相关蛋白MMP-2及MMP-9的表达(P<0targeted medication review.05)。结论 宫颈鳞癌中miR-205表达量明显增高,其可能通过上调IL-32的表达促进MMP-2及MMP-9的表达,从而最终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增殖Entinostat小鼠、迁移及侵袭。

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Sertoli-Leydig cell tumors,SLCT)的临床Gefitinib体内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0例卵巢SLCT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0例卵巢SLCT患者年龄15~80岁,平均41.2岁,均发生于单侧卵巢。临床表现为下腹胀痛或异常子宫出血,部分患者出现月经量减severe deep fascial space infections少、经期缩短、闭经、血清睾酮升高等去女性化表现。肿瘤最大径1.8~10.5 cm,呈囊实性。镜下肿瘤由不同比例及不同分化程度的Sertoli细胞及Leydig细胞组成,并不同程度表达α-inhibin、Calretinin、WT-1、CD99、vimentin、Melan A、CD10、CKpan等,EMA、Syn、CgA等均不表达。中分化13例(1例伴网状成分),中~低分化3例,低分化4例,其中有2例伴异源性成分。随访时间1~97个月,1例低分化者失访,另19例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 SLCT镜下组织学形态复杂多变,诊断需结合免疫表Blebbistatin试剂型及独特的临床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经规范治疗后患者预后较好。

Nd:YAG激光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种植体周围炎疗效研究

目的 研究Nd:YAG激光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种植体周围炎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T2DM的下颌磨牙种植体周围炎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8.20岁。将患者根据左右牙列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手工龈下刮治及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注射治疗;试验组则于对照组的基础上增用Nd:YAG激光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情况[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此网站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SBI、PLI及PD水平分别为(0.17±0.03)、(0.34±0.04)、(1.86±0.78) mm,均低于对照组[(0.38±0.04)、(1.04±0.13)、(2.37±0.84) mm](P<0.05)。试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ecitabine.html验组种植体近中、远中边缘骨吸收分别为(1.20±0.17) mm、(1.23±0.25) mm,均少于对照组[(1.44±0.22) mm、(1.48±0.31) mm](P<0.05)。试验组治疗后龈沟液IL-6、TNF-α及MMP-8水平分别为(1.62±0.39)μg/mL、(0.34±0Multibiomarker approach.12)μg/mL、(0.31±0.06)μg/mL,均低于对照组[(2.48±0.68)μg/mL、(2.48±0.68)μg/mL、(0.68±0.09)μg/mL](P <0.05)。经Logistic分析可得,未使用Nd:YAG激光治疗、炎症反应、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均是下颌磨牙种植体周围炎合并T2DM患者的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 1,P<0.05)。结论 Nd:YAG激光治疗T2DM患者下颌磨牙种植体周围炎的疗效显著,有利于减少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同时可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