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全程个案管理模式对乳腺癌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乳腺外科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7-12月入院的4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1-6月入院的47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予常规管理,观察组给予全程个案管理,比较2组生存质量、化疗不良反应和非计划再住院率。结果 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生存质量总分及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生存质量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2组患者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1年内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非计划再住院率immunosuppressant drug均低于对照BYL719分子式组(χ~2=4.028,P=0.045;χ~2=4.271,P=0.039)。结论 全程个案管理能够改善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ln-4924.html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的生存质量,降低患者化疗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非计划再住院率。
NSCLC患者PD-L1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及基因突变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及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情况,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及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肿瘤细胞(P<0.05)。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阳性率≥10%时与肿瘤直径具有相关性(P<0.05),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阳性率≥50%时与吸烟史、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肺腺癌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阳性率≥50%时则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非小细胞肺癌和肺腺癌肿瘤浸润免Travel medicine疫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均与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0.05)。非小细胞肺癌和肺腺癌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阳性率≥50%时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突变具有相关性(P<0.05)。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阳性率≥10%时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鼠类肉瘤病毒癌VX-445研究购买基因突变具有相关性(P<0.05),肺腺癌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阳性率≥10%时与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突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分别≥50%和≥10%时与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有关,伴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非BIBW2992试剂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存在获益可能。
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参数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价值及其与组织Ki-67和C-erbB-2表达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参数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价值,分析其与组织Ki-67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超声医学科行乳腺SWE检查的106例乳腺肿块患者,根据术后或组织活检的病理检查结果分为恶性组59例和良性组47例。对比恶性组和良性组SWE参数的差异以及不同Ki-67和C-selleckerbB-2表达乳腺癌病灶SWE参数的差异。Spearman分析乳腺癌病灶SWE参数与乳腺癌组织Ki-67和C-erb B-2表达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乳腺病灶SWE参数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价值。结果:恶性组AE-_(max)、Shell1 E_(max)、Shell2 E_(max)、Shell3 E_(max)高于良性组(P<0.05)。联合AE-_(max)、Shell1 E_(max)、Shell2 E_(discharge 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max)、Shell3 E_(max)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高于单独参数鉴别的0.657、0.599、0.642、0.609(P<0.05)。Ki-67阳性组、C-erbB-2阳性组AE-_(max)、Shell1E_(max)、Shell2 E_(max)、Shell3 E_(max)高于阴性组(P<0.05)。乳腺癌病灶AE-_(max)、Shell1 E_(max)、Shell2 E_(max)、Shell3selleck化学 E_(max)与Ki-67和C-erb B-2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乳腺恶性肿块与良性肿块的SWE参数存在明显差异,且与乳腺癌组织的Ki-67、C-erbB-2阳性表达有关,乳腺SWE检查有助于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对非小细胞Compound 3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5月在三亚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成功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122例NSCLC患者相关资料,依据术后2周内是否发生心肺并发症,分成并发症组(n=34)与无并发症组(n=88)MG132分子量。依据术前是否合并COPD,分成单纯NSCLC组(n=85)与合并COPD组(n=37)。院后首次复诊时均完成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30,QLQ-C30)评价,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重点分析合并COPD与NSCLC患者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并发症组年龄、吸烟史、合并COPD、术前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均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合并COPD组心肺并发症发生率40.54lowe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明显高于单纯NSCLC组22.35%(P<0.05),QLQ-C30量表5个功能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单纯NSCLC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COPD(OR=1.492,95%CI:1.1 3 4~2.6 0 8)是NSCLC患者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 5)。结论:NSCLC合并COPD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偏低,且合并COPD会增加NSCLC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焦亡相关基因在结肠癌预后中的价值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探讨焦亡相关基因在结肠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从TCGA和GTEx数据库中提取正常结肠组织和结肠癌组织的焦亡相关基因,并进行差异性分析。根据焦亡相关基因表达量对TCGA队列中的患者进行聚类及分型,Emricasan NMR对分型存在差异的基因进行单因素COX分析、lasso回归分析并构建预后模型。在GSE39582中对该预后模型进行验证。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风险模型、临床性状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对风险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moderated mediation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和ssGSEA分析。结果:47个焦亡相关基因在正常组织和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存在差异性(P<0.05)。在预后模型中,患者生存时间和状态、MRTX1133小鼠临床分级、病理分期存在显著差异(P<0.001)。GO和KEGG分析发现风险差异基因在免疫相关通路上显著富集。ssGSEA分析提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患者间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功能存在差异。结论:焦亡相关基因可评估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且可能调节结肠癌免疫相关通路。
泄浊消癥法治疗晚期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研究
背景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世界终末期肾脏病Food toxicology的主要病因。然而DKD起病隐匿,进入临床蛋白尿期后进展迅速,当肾功能明显受损后,常规治疗更是难以延缓疾病进展。因此,探究能够延缓晚期DKD疾病进展的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王耀献教授针对DKD晚期浊毒与癥瘕为主的病机特点,提出泄浊消癥法治疗晚期DKD,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疗效。目的 以“伏热”理论和“肾络癥瘕”理论为基础,探讨泄浊消癥法治疗DKD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基于真实世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2016—2020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就诊并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DK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泄浊消癥法治疗。试验周期为24周,分别于0、4、12、24周时检测两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总胆固醇(TC),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记录中医症状积分;于0、12、24周时检测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试验期间记录不良事件,评价安全性。结果 本研究共59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23例。时间对两组受试者eGPORCN抑制剂FR、Scr、BUN水平主效应显著(P<0.05)。组间与时间对两组受试者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内比较发现,相较于0周,对照组在24周时Scr水平、中医症状积分升高,在12周和24周时BUN水平升高(P<0.05);相较于0周,试验组在4周时eGFR水平升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24周时试验组eGFR水平高于对照组,Scr、BUN水平和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4%(5/23),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3%(3/36),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P=0.14)。结论 在晚期DKD治疗中MG132半抑制浓度,泄浊消癥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相较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在延缓eGFR降低、减缓Scr、BUN水平升高,保护肾脏功能,降低热证积分,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并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胰腺癌细胞中CHI3L1低表达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壳多糖酶3rapid 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s样蛋白1(chitinase-3-like-protein-1, CHI3L1)的表达对胰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分为两组,分别感染抑制CHI3L1表达的shRNA慢病毒获得PANC-1/shRNA-CHI3L1(实验组),或感染空载对照病毒获得PANC-1/vectorPI3K/Akt/mTOR抑制剂(对照组);划痕愈合实验观察抑制CHI3L1蛋白表达对胰腺癌细胞PANC-1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两组感染细胞中CHI3L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ERK)、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B淋巴细胞瘤-2关联基因X(Bcl-2-associated X,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接种PANC-1/shRNA-CHI3L1(实验组)和PANC-1/vector(对照组)肿瘤细胞于裸鼠皮下,每3 d测量肿瘤大小,并计算存活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ANC-1细胞株中CHILGK-974抑制剂3L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1);实验组PANC-1细胞迁移能力显著下降(P<0.000 1),PANC-1细胞中的ERK、NF-κB及其磷酸化水平也明显降低(P<0.01),而Bax的表达显著升高(P<0.000 1)。沉默了CHI3L1基因后,实验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减缓,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腺癌细胞中CHI3L1的表达下调,抑制了胰腺肿瘤的生长。
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联合癌胚抗原、CA199、CA724水平检测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GCR)联合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724水平检测在早期胃癌(EG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例EGC患者为EGC组,选取同期收治的50例胃溃疡(GU)患者为GU组,选取5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比较三组GCRMC3生产商评分和CEA、CA199、CA724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GCR、CEA、CA199和CA724对EGC的诊断价值;Spearman相关性分析GCR评分、CEA水平、CA199水平和CA724水平与EGC患者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EGC组GCR评分和CEA、CA199、CA724水平均高于GU组和健康组,且GU组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CR、CEA、CA199和CA724诊断EG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0、0.714、0.729和0.618,联合诊断AUC为0.862;50例EGC患者中,N1期15例,N2期17例,N3a期12例,N3b期6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见,GCR评分、CEA水平、CA199水平和CA724水平与EGC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806、0.736、0.656和0.662,P<0.05)。结论:GCR评分联合CEA、CA199、CA724水平检测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在selleckEGC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奥沙利铂联合紫杉醇和吉西他滨治疗晚期三阴乳腺癌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联合紫杉醇和吉西他滨治疗晚期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PCI-32765配制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8月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莱钢医院收治的107例三阴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奥沙利铂。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黏蛋白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亚型(VEGF A/VEGF B/VEGF C)水平AZD6738体内、生活质量及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4.1%vs. 60.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EGF亚型、黏蛋白1水平、卡氏功能(KP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 A、VEGF B、VEGF C及黏蛋白1水平均有显著改善,同时,研究组患者各VEGF亚型及黏蛋白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Weed biocontrol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K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20.8%vs. 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能手术的晚期三阴乳腺癌患者采用多种化疗药物联合应用(紫杉醇+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可获得更好的效果,有助于降低患者VEGF水平,延缓疾病进展,且不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淋巴结转移对胃癌T分期影响生存的修饰效应
目的 基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分析淋巴结转移对胃癌Dolutegravir浓度浸润深度影响生存的修饰效应,为胃癌的治疗和随访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基于美国SEER数据库2004—2012virus genetic variation年初次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癌的有完整T及N分期信息及预后和随访的41294例病例,分析主要结局为胃癌特异性死亡。采用似然比检验和WaldTezacaftor检验判断修饰效应,Bonferroni方法校正多重比较。结果 41294例病人中,25949例(62.8%)病人无淋巴结转移,15345例(37.2%)病人有淋巴结转移。T分期比例分别为T1期10 381例(25.1%),T2期9592例(23.2%),T3期14409例(34.9%),T4期6912例(16.8%)。在胃癌整体病人及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随着T分期增加,胃癌特异性死亡的风险比(HR)逐渐升高,而在有淋巴结转移的亚组中,T2期HR最低,为0.86,预后最好。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T1期与T2期之间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似然比检验及Wald检验也均证实淋巴结转移与否对T分期影响胃癌生存有显著的修饰效应。结论 淋巴结转移与否对T分期影响胃癌生存有显著修饰效应,T分期对胃癌生存的影响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显著不同。临床需重视术前评估,警惕T1分期中淋巴结转移的病人,并对这部分病人加强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