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胃癌术中腹腔化疗对医院感染的影响及经济负担

目的 通过对老年胃癌患者医院感染现状进行调查,探讨术中行腹腔化疗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评估此类患者因医院感染导致的经济负担。方法 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收治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胃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患者临床资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料,对老年胃癌患者医院感染现状进行分析;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分析术中行腹腔化疗的老年胃癌患者因医院感染导致的经济负担情况。结果 纳入符合条件的老年胃癌术后患者180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29例,感染率为16.11%;腹腔引流管留置天数、术中行腹腔化疗是老年胃癌患者selleck激酶抑制剂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中行腹腔化疗的老年胃癌患者因感染造成的经济负担为35119.11元/例(Z=-3.75Naporafenib配制6,P<0.001),其中西药费造成的经济负担最大。结论 术中行腹腔化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胃癌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且因医院感染造成的经济负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VEGFR2-V297Ⅰ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贝伐珠单抗联合全脑放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基于贝伐珠单抗联合全脑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中VEGFR2-V297I位点基因多态性对其疗效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 收集2015年6月—2017年6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贝伐珠单抗并联合全脑放疗的晚期NSCLC脑转移患者141例,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Caspase抑制剂、年龄、病理分型、ECBAY 73-4506OG得分、EGFR突变类型及生存资料,比较不同VEGFR2-V297I基因型患者基于贝伐珠单抗联合全脑放疗后进展及生存情况。结果 141例肺癌患者中有83例(58.87%)携带有CC基因型,49例(34.75%)携带有CT基因型,9例(6.38%)携带有TT基因型;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χ~2=0.21,P=0.90);近期疗效评价:CC型和CT/TT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48.19%和48.28%,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9.16%和91.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有CC基因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012个月(95%CI:8.260~9.764),携带有CT/TT型患者中位PFS为6.741(95%CI:5.787~7.695)个月(Log-rank=10.240,P=0.001);携有CC基因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9.236(95%CI:18.176~20.295)个月,携带有CT/TT型患者中位OS为17.285(95%CI:16.175~18.395)个月(Log-ranTranslational Researchk=5.456,P=0.0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性别、ECOG评分、VEGFR2-V297I位点均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EGFR2-V297I位点基因多态性影响NSCLC脑转移患者基于贝伐珠单抗联合全脑放疗的疗效,CT/TT基因型是其进展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三阴性乳腺癌中程序性死亡配体抗体克隆22C3和SP142的表达分析及预后研究

目的探讨程序PF-02341066 MW性死亡配体1(PD-L1)不同抗体克隆SP142和22C3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 分析不同抗体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治疗的259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将患者手术组织样本切片进行SP142和22C3免疫组化染色, 分别评估肿瘤细胞及肿瘤浸润免疫细胞PD-L1的表达情况, 分析2种抗Ceralasertib体内实验剂量体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PD-L1表达与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SP142(免疫细胞表达评分≥1%)与22C3(联合阳性评分≥1分)在TNB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109/259)和41.3%(107/259), 二者总符Wang’s internal medicine合率为82.3%, 阳性表达病例的Kappa值为0.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L1抗体阳性患者的组织学级别和Ki-67增殖指数与阴性患者比较升高, 阳性患者出现脉管侵犯的概率小(均P0.05);PD-L1(SP142)阳性患者的复发或转移数(8例)低于阴性患者(27例, P=0.016)。SP142阳性表达患者DFS长于阴性患者(P=0.019);SP142阳性表达患者的OS长于阴性患者,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22C3阳性表达与患者DFS和OS均无关(均P0.05)。结论 PD-L1(22C3)和PD-L1(SP142)在TNBC中表达情况存在差异, 临床检测中二者不可相互替代;PD-L1阳性表达患者预后更好, PD-L1(SP142)阳性患者DFS明显延长。

枸杞多糖诱导乳腺癌细胞铁死亡的研究(英文)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枸杞多糖(LycPLX5622化学结构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作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枸杞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因其高活性和低毒性逐渐成为抗癌药物的新选择。已有研究表明LBP对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但机制尚不明确。铁死亡是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主要依赖铁的脂质过氧化,引发细胞死亡,而LBP与铁死亡的关系尚未见明确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LBP是否通过诱导铁死亡发挥抗癌作用。创新点:我们首次发现LBP通过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x CT/GPX4)途径介导Mirdametinib试剂乳腺癌细胞铁死亡,这对深入理解LBP治疗乳腺癌的中药药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乳腺癌的中药抗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方法:通过细胞活性检测,确定LBP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的存活与增殖。为了探索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检测LBP处理前后对MCF-7细胞的影响,结果发现LBP处理后,差异基因富集到铁死亡信号通路。后续通过对LBP处理后铁死亡标志物(线粒体形态、线粒体膜电位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等)的检测进一步验证转录组结果。通过加入铁死亡抑制剂Fer-1,研究LBP对两种乳腺癌的细胞存活率、氧化应激水平和胞内自由二价铁的影响,探究LBP是否通过诱导铁死亡介导抗癌作用,最后,通过检测两种乳腺癌细胞中铁死亡调控Photo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蛋白x CT/GPX4的表达水平明确具体其作用机制。结论:LBP通过x CT/GPX4信号通路诱导铁死亡,并降低乳腺癌细胞的存活与增殖。研究结果揭示LBP通过铁死亡途径展现出新的抗癌特性,可能成为乳腺癌的潜在治疗选择。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放疗或同步放化疗治疗宫颈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ecombinant human adenovirus-p53,rAd-p53)联合放疗或同步放化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维普、PubVE-822浓度Med、EMBase、The Cochrance of LibrPF-02341066供应商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检索关于rAd-p53联合放疗或同步放化疗治疗宫颈癌的随机对照实验,检索日期截至2021年02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共48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rAd-p53联合放疗或同步放化疗组的完全缓解(compbiodiversity changelete response, CR)率[OR=2.45,95%CI(1.63,3.68),P<0.000 1]、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OR=5.90,95%CI(3.47,10.02),P<0.000 01]均高于单独放疗或同步放化疗组。在不良反应方面,rAd-p53联合放疗或同步放化疗组除发热的发生率高于单独放疗或同步放化疗组[OR=39.78,95%CI(17.96,88.11),P<0.000 01]外,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放疗或同步放化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优于单独放疗或同步放化疗,发热均为自限性,安全性好,因此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作为宫颈癌的有效治疗手段有很大的潜力。

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水平研究

目的 研究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8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化疗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靶向药物进行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medical clearance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水平变化。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45%(42/44)]高于对照组[81.82%(3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P=0.044)。研究组患者血红蛋白(124.66±10.83)g/L、血小板(191.8CP-456773 NMR1±49.71)×10~9/L、白细胞水平(6.07±1.00)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efitinib-based-protac-3.html×10~9/L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的方法具有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比较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水平等各项指标的变化不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功能、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血清胃功能指标[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胃泌素-17(G-17)]水平、萎缩范围评估分型结果和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T)检出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胃癌高危患者的资料,将4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纳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并根据萎缩范围评估结果(内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表现)将51例CAG患者分为远端CAG组30例和广泛CAG组21例。比较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血清胃功能指标水平、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和1型G-NET检出率。结果 远端CAG组、广泛CAGMedical microbiology组血清PGⅠ水平均低于慢Mirdametinib说明书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且广泛CAG组低于远端C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泛CAG组血清PGR低于另外2组,血清G-17水平高于另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组血清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CAG组的1型G-NET检出率为14.29%(3/21),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远端CAG组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AG-221.05)。结论 血清PG联合G-17对CAG的诊断价值较高。G-17水平显著升高并伴有血清PGⅠ、PGR水平显著降低,提示可能是以胃体萎缩为主的广泛CAG。广泛CAG患者发生1型G-NET的风险较高,胃镜检查时需进行萎缩范围评估,从而提高1型G-NET检出率。

SP-A和SP-D基因多态性及尿液中含量与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的关联性

目的 分析表面活性蛋白A(SP-A)和表面活性蛋白D(SP-D)基因多态性及尿液中含量与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的关联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203例膀胱癌患者,分为术后尿路感染组(n=38)和无尿路感染组(n=165),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析SP-A及SP-D基因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比较两组尿液中SP-A及SP-D含量。结果 尿路感染组SP-A1基因Ala19Val位点Val/Val基因型频率Biosafety protection、19Val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5.79%、48.68%,SNirmatrelvir IC50P-A2基因Lys223Gln位点Lys/Lys基因型频率、223Lys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26%、14.47%,SP-D基因Thr11Met位点Met/Met基因型频率、11Me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6.32%、53.95%,均低于无尿路感染组(P<0.05);尿路感染组尿液中SP-A及SP-D含量均低于无尿路感染组(P <0Baricitinib molecular weight.05)。结论 SP-A1基因Ala19Val位点19Val等位基因、SP-A2基因Lys223Gln位点223Gln等位基因以及SP-D基因Thr11Met位点11Met等位基因突变,以及尿液中SP-A及SP-D含量降低可能与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存在关联性。

肺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的CT定量参数及影像学特征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肺微浸润腺癌(MIA)和浸润性腺癌(IAC)的CT定量参数及影像学特征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肺腺更多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分为MIA组(n=36)和IAC组(n=44),分析两组患者的CT征象,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肺窗最大径、肺窗最大径的垂直径、肺窗病灶体积、肺窗平均CT值、纵膈窗最大径、纵膈窗最大径的垂直径、纵膈窗病灶体积、肿瘤影消失率指标鉴别IAC和MIA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IAC组和MIA组CT影像中的病变位置、病灶形态、空泡征、肺瘤界面差异无统计Blebbistatin研究购买学意义(P>0.05);胸膜凹陷症、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C组肺窗最大径、肺窗最大径的垂直径、肺窗病灶体积、纵膈窗最大径、纵膈窗最大径的垂直径、纵膈窗病灶体积均高于MIA组(Fracture-related infectionP<0.05),肺窗平均CT值和肿瘤影消失率低于MIA组(P<0.05);ROC曲线显示,CT定量参数中鉴别诊断价值最高的是纵膈窗病灶体积,然后依次是纵膈窗最大径、肿瘤影消失率、肺窗病灶体积、肺窗最大径的垂直径、纵膈窗最大径的垂直径、肺窗平均CT值、肺窗最大径。结论 当病灶影像学特征具有胸膜凹陷症、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时,IAC的可能性大,纵膈窗病灶体积和纵膈窗最大径鉴别IAC和MIA价值较大。

药线点灸联合中药辨证内服治疗肿瘤患者失眠症

目的 观察药线点灸与中药辨证内服联合治疗肿瘤患者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肿瘤伴失眠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静催Biomass valorization眠药治疗,观察组使用药线点灸+中药辨证内服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2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及5-羟色胺与γ-氨基丁酸水平。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57/60)高于对照组(83.33%,50/60)(P<0.05);治D-Lin-MC3-DMA供应商疗后观察组PSQI指数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日间障碍、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等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2组治疗后5-羟色胺与γ-氨基丁酸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WHOQOL-BREF量表总分、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药线点灸+中药辨证内服治疗肿瘤患者失眠症,可提Estrogen/progestogen抑制剂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升高5-羟色胺与γ-氨基丁酸表达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