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水平分析

目的比较SL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形成的水平在SLE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与SLE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4例女性SLE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患者(活动期21例,稳定期23例),同时收集年龄相匹配的女性健康selleck HPLC体检者42名作为健康对照。采用荧光光度法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NETs荧光强度,ELISA法检测血浆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浓度,比较二者在SLE组与对照组之间、SLE活动期组与SLE稳定期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二者与SLE患者ESR、SLEDAI、抗dsDNA抗体等指标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检验。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ETS形态。结果①女性SLE患者组NETs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41±139)和(173±135),t=LY294002小鼠2.31,P<0.05];SLE活动期组与稳定期组NETs荧光强度为[(274±168)和(211±102),t=1.5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SLE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中NE浓度为[(102±47)和(62±22),t=4.3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SLE活动期组与稳定期组NE浓度[(104±43)和(96±48),t=0.5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SLE患者NETs荧光强度和血浆中NE浓度均与SLEDAI呈正相关,与ESR、抗dsDNA抗体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SLE患者较健康对照NETs形成增强。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Ts的形成增强,并可能与SLE的活动程度有关,但未发现其与自身抗体的产生有关。

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非刺激性全唾液、龈沟液及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影响

目的评估慢性牙周炎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的非刺激性全唾液、龈沟液及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其作为牙周炎诊断及预后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名牙周炎患者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治疗前、后及20名健康人非刺激性全唾液、龈沟液及血清中MMP-9的水平,并记录牙周袋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出血指数(BI)。结果①除CAL外,经牙周基础治疗6周后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指标明显改善[CAL治疗前(5.50±1.97)mm,治疗后(5.50±1.97)mm,P=1.000;PD治疗前(7.05±1.81)mm,治疗后(4.23±1.06)mm,P=0.000;BI治疗前3.75±0.44,治疗后0.20±0.41,P=0.000);②治疗后非刺激性全唾液、龈沟液及血清中MMP-9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刺激性全唾液MMP-9水平治疗前(22.89±5.28)ng/mL,治疗后(18.11±7.19)ng/mL,P=0.003;龈沟液MMP-9水平治疗前(41.80±2.90)ng/mL,治疗后(35.71±4.49)ng/mL,P=0.000;血清MMP-9水平治疗前(6.67±5.318)ng/mL,治疗后(2.47±2.713)ng/mL,P=0.004];③除血清外,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的非刺激性Liproxstatin-1纯度全唾液和龈沟液中MMP-9水平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刺激性全唾液水平为(6.78±3.02)ng/mL,龈沟液为(30.20±3.64)ng/mL,与治疗前后比较P=0.000;健康对照组血清MMP-9水平(1.18±0.88)ng/mL,与治疗前、后比较P=0.004、P=0.055]。结论非刺激性全唾液中MMP-9的表达水平可能成为慢性牙周炎的检测指标之一,可能为临Incidental genetic findings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葛根芩连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葛根芩连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于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每组各55例。西医组给予基础干预+二甲双胍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的基础上+葛根芩连汤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时、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糖脂代谢指标[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 P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HOMA-IR)]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治疗4周时、治疗结束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西医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HbA1c、FBG、2 h PG、TC、LDL-C、HOMA-I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selleck ZD1839者HbA1c、FBG、2 h PG、TC、LDL-C、HOMA-IR水平均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治疗4周时、治疗结束后HbA1c、FBG、2 h PG、TC、LDL-C、HOMA-IR水平均较西医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GSK126采购发生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干预基础上,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机体糖脂代谢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Microscopes临床推广应用。

复方七芍降压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动脉重塑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七芍降压片(三七、白芍paediatric thoracic medicine、三麻等组成)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动脉重塑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HR随机分为模型对照E1 Activating抑制剂组、厄贝沙坦片组、复方七芍降压片组,每组10只,另设10只WKY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厄贝沙坦片组给予厄贝沙坦片混悬液27 mg·kg-1·d-1灌胃,复方七芍降压片组给予复方七芍降压片混悬液496.8 mg·kg-1·d-1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10 m L·kg-1灌胃。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6周。给药结束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肾动脉组织病理变化,并测量管壁厚度、中膜厚度及相同位置的管腔直径,计算中膜厚度/管腔直径比值;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动脉中Ⅰ型胶原(COⅠ)、Ⅲ型胶原(CO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肾动脉管壁厚度、中膜厚度/管腔直径比值增高(P<0.01),肾动脉组织COMK-2206Ⅰ、COⅢ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复方七芍降压片组和厄贝沙坦片组大鼠肾动脉管壁厚度、中膜厚度/管腔直径比值降低(P<0.05),肾动脉组织COⅠ、COⅢ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2个给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七芍降压片可改善SHR肾动脉重塑,其机制与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及COⅠ、COⅢ胶原蛋白沉积有关。

单操作孔胸腔镜肺段与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外周血中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single utility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SP-VATS)肺段与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外周血中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的影响,以及分析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术后变化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0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SP-VATS肺段与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256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肺段组(n=126)及肺叶组(n=130),比较上述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前1 d(T_0)、术后1 d(T_1)、selleckchem VX-445术后3 d(T_2)、术后7 d(T_3)及术后1个月(T_4)]外周血中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免疫细胞[CD_4~+T细胞、CD_8~+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术后变化量。按照术后随访MK-2206纯度情况再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上述指标的术后变化量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合并基础疾病、体重指数、术前外周血中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等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T_1~T_3时刻,肺段组炎性因子术后变化量低于肺叶组,T_1~T_4时刻,肺段组免疫细胞术后变化量低于肺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复发组患者术后第3 d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变化量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nfectious illness术后第3 d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变化量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转移复发有关(P均<0.05)。结论 SP-VATS肺段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在减轻全身炎性反应及免疫功能抑制方面均能起到正性作用,且术后第3 d炎性因子及免疫细胞变化量与患者预后可能存在关联。

湿房镜联合氟米龙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疗效及对患者泪膜稳定性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影响

目的:探讨湿房镜联合氟米龙滴眼液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泪膜稳定性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干眼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氟米龙滴眼液治疗,观察selleckchem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佩戴湿房镜治疗。评价两组主观症状(眼痛、干涩、异物感、灼烧感、畏光)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泪膜稳定性指标[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和角膜荧光色染色评分(CFS)]、血清MMP-2水平变化等指标,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眼痛、干涩、异物感、灼烧感和畏光等症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各主观症状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2)治疗前两组BUT、SIt和CFS评分等泪膜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BUT和SIt显著增加,CFS评分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BUT[(13.15±2.20)与(6.96±1.82)]和Sit[(12.53±2.04)与(7.17±1.79)]显著高于对照组,CFS评分(1.45selleck化学±0.5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99±0.67)分(均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MMP-2水平以及泪液细胞介素-18(IL-18)、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MP-2水平以及泪液IL-18、IL-1β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MP-2和泪液炎性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functional biology4)治疗前两组NEI-VFQ-25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5)观察组愈显率93.75%,总有效率10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房镜联合氟米龙滴眼液可有效提高干眼症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泪液分泌并增强泪膜稳定性,同时可降低血清MMP-2水平,缓解患者眼部炎症状态,提升生命质量。

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在子宫间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Blebbistatin半抑制浓度探讨子宫间叶性肿瘤组织中Wnt1、β-连环蛋白(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及Slug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子宫平滑肌瘤、50例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30例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获悉更多分别记为对照组、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组、子宫肉瘤组。取手术切除存档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Wnt1、β-catenin、GSK-3β及Slug表达。结果 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组、子宫肉瘤组Wnt1、β-catenin、GSK-3β、Slug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子宫肉瘤组均高于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组(P<0.05),子宫肉瘤组中子宫平滑肌肉瘤瘤体组织均高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epatic lineageP<0.05),子宫肉瘤组未分化和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瘤体组织均高于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P<0.05),且未分化均高于低级别患者(P<0.05)。结论 子宫肉瘤和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瘤体组织Wnt1、β-catenin、GSK-3β、Slug蛋白表达均较子宫平滑肌瘤增强,且前者表达均更强,该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子宫肉瘤的发生与发展。

rt-PA静脉溶栓对脑缺血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MMP-2、MMP-9活性和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对脑缺血大鼠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2和MMP-9活性及表达的影响。方法 46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组(n=18)和rt-PA溶栓组(n=18)。采用自体血栓栓塞法制作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注入血栓栓子,MCAO组仅制作MCAO,rt-PA溶栓组在MCAO后3 h给予rt-PA静脉溶栓。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伊文思蓝渗出法检测BBB通透性。分别采用明胶酶谱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脑组织MMP-2和MMP-9活性和表MK-1775研究购买达。对各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出血评分、BBB通透性以及MMP-2和MMP-9活性和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rt-PA溶栓组神经功能较MCAO组显著改善,脑梗死体积也显著缩小(t=7.365,P=0.005),但出血评Infectious larva分(t=-3.286,P=0.017)和BBB通透性(t=-3.947,P=0.029)均显著增加。假手术组MMP-2和MMP-9活性和表达水平均较低,MCAO组MMP-2(t=-45.121,P=0.000;t=-11.624,P=0.000)和MMP-9(t=-71.849,P=0.000;t=-8.992,P=0.000)活性和表达均显著性增高和上调,而rt-PA溶栓组MMP-2(t=-28.792,P=0.000;t=-3.809,P=0.013)和MMP-9(t=-53.506,P=0.000;t=-2.640,P=0.点击此处046)活性和表达较MCAO组显著性增高和上调。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BBB通透性增加,MMP-2和MMP-9活性和表达增高和上调。MMP-2和MMP-9可能参与了BBB通透性增加,从而诱发脑缺血大鼠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的出血性转化。

组织蛋白酶S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S(Cat S)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潜在调控机制。方法 以正常MLN4924成骨细胞(hFOB)和人骨肉瘤细胞(SAOS2和MG63)作为研究对象,将Cat S小干扰RNA(si-Cat S)和阴性对照序列(si-NC)转染至SAOS2和MG63细胞中以改变Cat S在人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将实验细胞分为4组:hFOB组(hFOB细胞)、Control组(未转染的SAOS2或MG63细胞)、si-NC组(转染了si-NC的SAOS2或MG63细胞)和si-Cat SUnani medicine组(转染了si-Cat S的SAOS2或MG63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at S在SAOS2和MG63细胞中的表达;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敲低Cat S对SAOS2和MG63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敲低Cat S对SAOS2和MG6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敲低SAOS2对SAOS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aspase-3)和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LRP5、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的影响。结果 与hFOB组比较,Cat S在SAOS2组和MG63组中的表达上调(P<0.001)。此外,与si-NC组比较,si-Cat S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受到抑制(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i-NC组比较,si-Cat S组细胞的Bcl-2表达下调,而Bax和Caspase-3表达上调(P<0.001)。同时,与si-NC组比较,si-Cat S组LRP5、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的表达均下调(PBAY 73-4506细胞培养<0.001)。结论 siRNA敲低Cat S可以通过调控Wnt/β-catenin通路来抑制人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诱导细胞凋亡,预示了Cat S可能是骨肉瘤治疗的潜在靶点之一。

个体化医学营养联合运动干预对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析个体化医学营养联合运动干预对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并发症以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阳市某医院2020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70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医学营养联合运动干预+整体护理)和对照组(仅采用整体护理),各35例。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血糖控制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 PG)、睡眠质此网站量[匹兹堡睡眠质量评估表(PSQIscreen media)评分]以及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Ceralasertib分子量发生率为2.86%,低于对照组的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各项血糖指标及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HbAlc、FPG、2 h PG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PSQ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医学营养联合运动干预应用于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血糖控制水平及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