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药物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错配修复缺陷治疗中的成功使得该疾病的免疫治疗得以重视。然而,失配修复缺陷的结直肠癌患者仅占结肠癌患者的一部分。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将免疫治疗应用到疾病的早期阶段,包括辅助一线治疗,以及检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敏感性。然而,哪些患者能够从该免疫治疗中获益仍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这类药物具有自身免疫毒性。PD-1的配体之一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作为一种检测生物标记物,其检测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来实现。但其免疫组化的检测存在一些混杂因素,包括应用不同的检测抗体、不同的免疫组化临界值、肿瘤组织的采集准备方式不同、处理过程的不同、原发与继发的活检标本、肿瘤源性或诱导的PD-L1表达,以及肿瘤与免疫细胞的染色等。目前的结果表明,免疫组化检测肿瘤过表达PD-L1的患者在接受抗PD-L1治疗时临床效果更理想,而有些低表达的肿瘤也对该治疗GNE-140纯度有所缓解,这使PD-L1的分析中存在复杂性。阐明宿主免疫系统与肿瘤微环境的机制则能够更好地解释针对Pselleckchem BelnacasanD-L1药物是否让患intracellular biophysics者受益。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灰度直方图特征与HER-2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灰度直方图特征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省肿瘤医院2018年9月—2020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共175例,分为HER-2阳性组(66例)和HER-2阴性组(109例);对所有病灶的超声图像作灰度直方图分析,分析病灶特征参数(包括均值、方差、偏度、SAHA研究购买峰度及第1、10、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50、90、99百分位数)与HER-2阳性表达的相关性;比较HER-2阳性组和HER-2阴性组患者直方图参数的差异,计算诊断HER-2阳性表达的最佳阈值。结果 方差、第90、99百分位数与HER-2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22、0.259、0.361,P均<0.05);HER-2阳性组的方差、第90、99百分位数明显高于HER-2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14、3.440、5.073,P均<0.05);方差预测HER-2阳性表达的最佳诊断阈值为711.19,此时敏感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68.2%、70.6%和0.751。第90百分selleck抑制剂位数预测HER-2阳性表达的最佳诊断阈值为80.5,此时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56.1%、75.2%和0.654。第99百分位数预测HER-2阳性表达的最佳诊断阈值为129,此时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57.6%、84.4%和0.715。结论 方差、第90、99百分位数与HER-2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可间接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苁归益肾胶囊对DKD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及VCAM-1、Bcl-2、Bax、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苁归益肾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KD)大鼠对血管内皮损伤及细胞间黏附因子-1(VCAM-1)、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的X基因(Bax)、半胱天冬酶(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大鼠,建立糖尿病肾病(DKD)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苁归低剂量组、苁归高剂量组、模型组,每组10只,每日1次,分别给予各组大鼠相应药物灌胃治疗8周。另取正常大鼠10只设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血管内皮功能[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以及肾脏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氧化低Immunomodulatory action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丙二醛(MDA)、超氧化selleck抑制剂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VCAM-1、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苁归低、高剂量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模糊、肿胀,毛细血管轻度狭窄,但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对照组、吡格列酮组、苁归低剂量组Staurosporine溶解度、苁归高剂量组大鼠NO、ET、MDA、oxLDL、AGEs、T-AOC、SOD、CSH-Px、VCAM-1、MCP-1、Bcl-2、Bax、Caspase-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吡格列酮组、苁归低剂量组、苁归高剂量组大鼠NO、ET、MDA、oxLDL、AGEs、T-AOC、SOD、CSH-Px、VCAM-1、MCP-1、Bcl-2、Bax、Caspase-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苁归高剂量组大鼠比较,对照组、模型组、吡格列酮组、苁归低剂量组大鼠NO、ET、MDA、oxLDL、AGEs、T-AOC、SOD、CSH-Px、VCAM-1、MCP-1、Bcl-2、Bax、Caspase-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苁归益肾胶囊对DKD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CAM-1、Bcl-2、Bax、Caspase-3表达有关。
华蟾素胶囊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自噬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华蟾素胶囊对中晚期肺癌手术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自噬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Biotin-streptavidin system年9月—2021年4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108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患者均接受肺癌根治术,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化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华蟾素胶囊。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免疫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清MMP和自噬相关蛋白、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客观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CD3~+、CD4~+下降程度,CD8~+升高程度小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糖类抗原125、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下降程度,自噬相关蛋白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蟾素胶囊可有效提高中晚期肺癌手术患者辅助治疗的疗效Naporafenib使用方法,改善免疫功能和血清肿瘤标Taurine半抑制浓度志物水平,抑制MMP水平,提高细胞自噬活性,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血清Ang-2、CD147和TK1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和胸苷激酶1(TK1)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该院诊断为SPN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结节组(32例)和恶性结节组(68例)。比较良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血清Ang-2、CD147、TK1、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和癌胚抗原(CEA)水平;分析血清Ang-2、CD147和TK1水平在预测SPN良恶性中的诊断效能;分析恶性SPN患者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恶性结节组血清Ang-2、CD147、TK1、CYFAdavosertib配制RA21-1和CEA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P<0.01)。血清Ang-2、CD147和TK1水平预测SNP恶性的效能明显优于CYFRA21-1和CEA(P<0.01),Ang-2、CD147、TK1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97.1%,曲线下面积(AUC)为0.976,明显高于Ang-2(Z=2.890,P<0.01)、CD147(Zcellular structural biology=3.635,P<0.01)和TK1(Z=3.959,P<0.01)单独检测,而这3个指标之间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SPN患者Ferroptosis抑制剂血清Ang-2、CD147和TK1水平与肿瘤最大径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而与性别、症状、吸烟情况、部位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恶性SPN患者血清Ang-2水平与CD147水平(r=0.573,P<0.01)和TK1水平(r=0.683,P<0.01)呈正相关,血清CD147水平与TK1水平呈正相关(r=0.620,P<0.01)。结论 血清Ang-2、CD147和TK1在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联合检测优于单个指标检测,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的相关性。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7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 收集其临床资料, 分析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CysC的相关性。结果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 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平滑曲线拟合显示, 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CysC呈U型关系;当总胆红素15.9 μmol/L时, 总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 CysC降低0.008 mg/L(β = – 0.008selleckchem Ferrostatin-1, 95%CI – 0.014~- 0.002, P0.01);当间接胆红素11.5 μmol/L时, 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 CysC降低0.011 mg/L(β = – 0.011, 95%CI – 0.018~- 0.003, P0.01)。CysC按照正常范围(CysC1.25 mg/L)进行分组, 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平滑曲线拟合显示, 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与CysC呈U型关系;总胆红素15.5 mol/L时, 总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 CysC超出正常值的风险降低17%(OR = 0.83, 95%CI 0.71~0.96, P0.01);总胆红素≥ 15.5 μmol/L, 总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 CysC超出正常值的风险增加12%(OR = 1.12, 95%CI 1.01~1.25, P0.05);间接胆红素11.8 μmol/L时, 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 CysC超出正常值的风险降低20%(OR = 0.80, 95%CI 0.67~0.95, P0.01)。直接胆红素与CysC无相关性。结论总胆红素和间接algae microbiome胆红素与CysC呈U型关系, 生理浓度下, 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BYL719临床试验升高可以降低CysC。
盐摄入量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相关性研究
目的 针对不同盐摄入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程度及其相关性进行讨论,为进一步制定个性化限盐计划及老年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Dibutyryl-cAMP NMR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2例,均行24 h尿电解质检查,符合本研究条件,临床资料完善。依据24 h尿钠的排泄量将研究对象分为低盐组、中等盐组和高盐组,分别采集患selleck Bafilomycin A1者一般情况信息,记录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及尿微量白蛋白等实验结果。以微量白蛋白尿作为判定肾脏早期损害的指标,观察不同盐摄入量与肾脏早期损害相关关系。结果 不同盐摄入组24h平均尿钠值分别为(66.89±24.63)、(141.84±25.19)、(244.32±46.5) mmol/24h,分别对应的平均盐摄入量为(4.35±1.60)、(9.22±1.64)、(15.89±3.02) g/d,3bioremediation simulation tests组间24 h尿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44,P <0.01)。高盐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盐组和中等盐组(P <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ba PWV、24 h尿钠是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盐摄入量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肾脏早期损害相关,其影响独立于血压之外。
二甲基甲酰胺对人肝细胞钙稳态与钙蛋白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寻找更多ylformamide,DMF)对人肝细胞(HL-7702)histones epigenetics钙稳态与钙蛋白酶(calpain)Ⅰ,Ⅱ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以10、25、50、100、200 mmol/L DMF对人肝细胞染毒,空白对照组加等体积的DMEM,采用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技术动态监测人肝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以10、25、50、100、150、200 mmol/L剂量染毒24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噻唑蓝法观察各组细胞存活率以10、25、50、100、150 mmol/L剂量DMF染毒24 h,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DMEM,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calpainⅠ、Ⅱ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肝细胞经不同浓度DMF处理24 h后,各组的细胞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100、150、200 mmol/L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随着DMF染毒剂量的增加,肝细胞逐渐失去原来的形状,出现肿胀、回缩等损伤现象,150 mmol/L染毒组细胞甚至出现变圆、漂浮等现象随着DMF染毒剂量增加,细胞内Fluo-3的荧光强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各剂量组calpainⅠ和calpainⅡ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但DMF浓度达150 mmol/L时,却对calpaMK-4827inⅠmRNA的表达没有促进作用结论DMF引起的肝损伤与细胞内的钙稳态失调及calpain mRNA水平增加有关。
Ryan指数在诊断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探讨
目的探讨以Ryan指数作为判断标准的咽喉部pH监测(Dx-pH)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解放军第三○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有咽喉反流症状的590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电子喉镜检查,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RSI)和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efPulmonary infectionlux finding score,RFS)及咽部pH监测。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监测过程顺利,患者接受度良好。590例患者中Ryan指数阳性率为15.93%(94/590),其中直立位阳性70例,平卧位阳性12例,直立位、平卧位均阳性12例。Ryan指数正常、但存在症状相关pH下降事件40例(6.78%)。存在pH<6.5、pH<6.0、pH<5.5及pH<5.0事件的患者分别为536例(90.85%),4NSC 11987517例(70.68%),233例(39.49%)和117例(19.83%)。单纯RSI评分阳性、单纯RFS评分阳性、RSI且RFS评分阳性、RSI或RFS评分阳性的Ryan指数阳性率分别为44.24%、16.78%、7.selleck NMR12%、53.90%。Ryan指数阳性组患者RFS评分高于Ryan指数阴性组患者[(8.2±2.4)分比(4.0±2.9)分,u=5.424,P<0.05]。;Ryan指数阳性组患者RSI评分与Ryan指数阴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6.2)分比(12.7±5.8)分,t=1.247,P=0.167]。结论咽喉部pH监测是直接反映咽喉部反流客观、无创的检测方法,以Ryan指数作为咽喉反流性疾病的判断标准,可能会遗漏部分阳性病例,仍需进一步研究用于诊断咽喉反流性疾病的更准确、客观的咽喉部pH统计学指数。
胃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AZD6738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60例胃癌患者根治术后的无病生存(DFS)时间、总生存(OS)时间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MMP-2蛋白和CD105标记的MVD表达,探讨Mbiomimetic adhesivesMP-2和MVD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MMP-2蛋白阳性率为75%(45/60),癌旁正常组织中为1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68,P0.05)。胃癌组织中MVD值为32±5,癌旁正常组织中为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长径、肿瘤部位、OS时间、DFS时间的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MP-2蛋白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的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MP-2蛋白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和肿瘤部位的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D105标记的MVD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肿瘤长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寻找更多分化程度、OS时间、DFS时间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D105标记的MVD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胃癌组织中,MMP-2蛋白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198,P=0.027)。结论 MMP-2蛋白表达和MVD在胃癌组织中升高,在胃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协同参与胃癌的恶性进程,是胃癌的预后不良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