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针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取西格列汀联合氯沙坦钾方案对临床效果产生的影响展开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北京市健宫医院收治的86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即对比组43例(使用常规降糖药物+氯沙坦钾治疗方案)、观察组43例(西格列汀、氯沙坦钾联合治疗方案),对比两组血糖水平、血压水平、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FPG(5.86±0.49)mmol/L、2 hPG(7.68±0.82)mmol/L、SBP(125.28±9.14)mmHg、DBP(82Adezmapimod纯度.24±7.22)mmHg、ANGPTL2(21.27±3.04)μg/L、VCAM-1(499.23±49.36)μg/L、ICAM-1(183role in oncology care.65±19.65)μg/L、ET-1(48.6PR-171配制5±5.03)ng/L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5、6.911、2.559、3.207、6.796、3.501、5.197、5.095,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0,P<0.05)。结论 使用西格列汀联合氯沙坦钾方案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实施临床医治,有助于改善各项临床指标,其疗效突出。
六味地黄丸通过TXNIP/NLRP3信号通路对SAMP8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通过调控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hioredoselleck合成xin‐interacting protein,TXNIP)/NLR家族Pyrin结构域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炎症通路对快速老化小鼠8(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prone 8,SAMP8)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小鼠分为模型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0.747 mg/kg组和六味地黄丸2.7、1.35、0.675 g/kg组,用同月龄抗快速老化小鼠1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灌胃给药2个月;采用MorNVP-TNKS656 NM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通过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脑神经细胞形态及线粒体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脑组织海马与皮质中TXNIP、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lin-1β,IL-1β)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与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HE染色模型对照组SAMP8小鼠海马和皮质内神经元数量减少,核固缩,电镜结果显示神经元胞质中线粒体数量较少,线粒体嵴减少、断裂。同时,TXNIP、NLRP3、Caspase-1、和IL-1β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Blood stream infection;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给药各组SAMP8小鼠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与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或P<0.01);SAMP8小鼠脑内神经元损伤程度均减轻,可见胞质中线粒体数量部分增多,线粒体嵴较好融合,给药各组的TXNIP、NLRP3、Caspase-1、和IL-1β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 )。结论:六味地黄丸可能通过调控TXNIP/NLRP3炎症信号轴,降低Caspase-1活力和IL-1β的含量,抑制炎症保护神经元,从而改善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灯盏花素保护大鼠免受糖尿病肾病侵害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究灯盏花素改善大鼠糖尿病肾脏侵害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n=6)、模型组(n=9)和灯盏花素干预组(n=9)。通过链脲佐菌素诱导构建1selleckchem ABT-263型糖尿病Wistar大鼠模型。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液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合尿液样本中白蛋白/肌酐比值,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评估大鼠肾脏损伤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肾皮质组织肾小球病理变化。使用TUNEL测定法检测肾脏细胞凋亡情况;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分析p-AMP活化蛋白激酶、p-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BCL-2-相关X蛋白(BAX)和裂解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灯盏花素干预组大鼠的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肾小球损伤和肾脏组织病变显selleck激酶抑制剂著减轻(P<0.05);大鼠尿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升高,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P<0.05);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Keap1蛋白比值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灯盏花素干预组大鼠肾皮质组织中AMP活化蛋白激酶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SREBP-2和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RP)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灯盏花素干预组大鼠肾脏组织细胞凋亡减少,p-GSK-3β、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灯盏花素通过降低大鼠血糖水平,激活AMPK和Nrfimmediate loading2信号通路抑制肾脏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激活AKT信号通路抑制高血糖刺激诱导的细胞凋亡,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内源性非淀粉组分对青稞中淀粉消化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及应用
青稞是一种天然的慢消化谷物,与其他谷物相比具有较低的血糖生成指数。然而,与其他谷物淀粉相比,青稞淀粉并无显著差异。蛋白质、β-葡聚糖和脂质为青稞中的主要内源非淀粉组分,是影响青稞中淀粉消化的主要因素,不同内源性非淀粉组分与青稞淀粉的相互作用对淀粉的消化有重要的影响。此外,不同谷物间的蛋白质种类差异显著,故推测蛋白质种类也会对青稞中淀粉的消化特性产生影响。基于此,本课题探究了不同内源性非淀粉组分对青稞中淀粉的消化性的作用效果和机制,并以不同溶解性青稞蛋白质和β-葡聚糖作为影响因子,结合喷雾干燥技术,初步探索构建青稞慢消化淀粉拟谷粒结构的可行性,为慢消化淀粉的构建提供模型和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探究了不同内源性非淀粉组分对青稞淀粉消化性的影响机制。将青稞粉中的内源蛋白质、β-葡聚糖和脂质进行组合脱除处理,研究不同内源非淀粉组分的脱除对青稞中淀粉的形貌特征、结构特性、理化特性和消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非淀粉组分的脱除均未改变青稞淀粉(HBS)的晶型,均降低了淀粉有序度和热稳定性,促进了青稞淀粉的糊化和消化,其中蛋白质和β-葡聚糖的共同脱除对HBS的影响最显著。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发现,HBS颗粒表面存在由蛋白质和β-葡聚糖组成的连续的基质,这种基质的存在可能限制了淀粉的吸水膨胀糊化,进而阻碍了消化酶与淀粉的接触,从而减缓了淀粉的消化。2.探究了不同溶解性蛋白质和β-葡聚糖的协同作用对HBS消化性的影响机制。将脱脂青稞粉(同时包含蛋白质和β-葡聚糖,DG-HBF)和同时脱除脂质和β-葡聚糖的青稞粉(仅含有蛋白质,DG-Dβ-HBF)逐个脱除其中的水溶性、盐溶性、醇溶性和碱溶性蛋白质。结果表明,水溶蛋白质和盐溶性蛋白质脱除后,DG-HBF和DG-Dβ-HBF的抗性淀粉(RS)含量显著增加。DG-HBF中RS含量的下降最显著的是由脱醇溶蛋白的脱除引起的,DG-Dβ-HBF中RS含量的下降最显著的是由碱溶蛋白EPZ-6438 MW的脱除引起的。表明醇溶蛋白、碱溶蛋白和β-葡聚糖对淀粉消化的协同抑制效果要略高于醇溶蛋白和碱溶蛋白的。而碱溶蛋白和β-葡聚糖对淀粉消化的抑制效果要显著弱于碱溶蛋白的。结合SEM和CLSM可知,水溶蛋白和盐溶蛋白的脱除会导致醇溶蛋白、碱溶蛋白和β-葡聚糖在淀粉颗粒表面的聚集程度增加,从而更有利抑制淀粉的糊化和消化。3.研究了添加青稞β-葡聚糖对HBS消化性的影响机制,并探讨了喷雾干燥技术(SD)改善β-葡聚糖作用效果的可行性。将β-葡聚糖以0%、2%、4%和6%的比例添加进HBS中,并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分别于入风口温度165±5℃和出风口温度82±2℃条件下进行SD处理。结果表明,HBS的糊化特性、消化性和葡萄糖扩散速率均随着β-葡聚糖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且呈β-葡聚糖浓度依赖性。SD处理可显著加快淀粉的消化和葡萄糖扩散速率,而β-葡聚糖的添加能够抵消SD处理对青稞淀粉无定形区、淀粉凝胶中水分分布、糊化性和消化性的影响,添加量为6%β-葡聚糖的青稞淀粉在SD处理后表现出了最慢的消化性和葡萄糖扩散速率。CLSM结果表明,SD处理可使β-葡聚糖由在HBS中的聚集状态转变为均匀分散的状态,而均匀分散的状态更有利于β-葡聚糖抑制淀粉的消化。4.研究了青稞全蛋白(HBPI)、醇溶蛋白(Pro)、谷蛋白(Glu)和SD处理对HBS消化性的影响。将HBPI、Pro、Glu和Pro+Glu(Pro和Glu共同添加,且添加比例为1:1)按照10%的比例添加进青稞淀粉中,并分散于0.02%的Na OH溶液中,按照上述相同的SD条件处理后,调节样品的p H值至中性后真空冷冻干燥。结果表明,不同溶解蛋白对HBS消化性的抑制效果强弱顺Isotope biosignature序为:Pro>Glu>Pro+Glu>HBPI,其中Pro和Glu导致HBS产生了相近的RDS含量和C∞。SD处理可显著增强不同溶解蛋白对HBS消化性的抑制效果,添加Glu的HBS经SD处理后的水解率曲线整体最低。CLSM结果表明,SD处理导致不同溶解蛋白质由之前的大聚集块和散落在淀粉颗粒周围的状态转化为包裹在淀粉颗粒表面,且不同溶解蛋白对淀粉颗粒的包裹状态不同,其中Pro和Glu的分布差异更为明显。经SD处理后,Pro包裹少数淀粉颗粒形成大的聚集体,而Glu则均匀地包裹在绝大部分淀粉颗粒表面。结合分别添加Pro和Glu的青稞淀粉经SD处理后的消化特性结果可知,均匀的物理屏障更有利于阻碍酶对淀粉的攻击。5.研究了不同溶解蛋白(Pro、Glu和Pro+Glu)和β-葡聚糖的共同添加以及SD处理对HBS消化性的影响。将不同溶解蛋白和β-葡聚糖分别按照10%和6%的比例添加进HBS中,并溶解于0.02%的Na OH溶液中,按照和上述相同的SD条件处理,调节SD处理样品的p H值至中性后真空冷冻干燥。结果表明,不同蛋白和β-葡聚糖的共同添加对HBS的消化性的协同抑制效果强弱顺序为:Pro+β-葡聚糖>Pro+Glu+β-葡聚糖>Glu+β-Roxadustat体外葡聚糖。Pro和β-葡聚糖的共同添加导致HBS产生了最慢的消化性,RS含量为25.67%,C∞为74.73%。SD处理后,同时添加Glu和β-葡聚糖的HBS的消化性显著减慢,而同时添加Pro和β-葡聚糖的HBS的消化性显著加快。CLSM结果表明,SD处理后,同时添加Pro和β-葡聚糖的HBS的样品中发生了小颗粒淀粉(<5.5μm)的聚集,然而小颗粒淀粉表面并未有蛋白质屏障的形成。同时添加Glu和β-葡聚糖的HBS中的淀粉颗粒表面仍然覆盖着连续的蛋白质屏障,小颗粒淀粉并未聚集。结合上述研究可知,β-葡聚糖相较于HBS,更易与Pro相复合,而β-葡聚糖对Glu在HBS颗粒表面形成的基质的影响较小。
基于NANO-LC-MS/MS和生物信息学的抗特发性肺纤维化靶点的筛选与验证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技术检索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基因芯片数据,并结合体外实验,筛选与验证IPF相关的蛋白,为该疾病的药物开发提供潜在的作用靶点。方法 采用基因表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检索“IPF”词条,下载GSimmune factorE150910芯片数据,利用Bioconductor软件包DESeq2分析正常组和IPF组差异表达基因,对所获得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功能分析、日本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gene and genome encyclopedia, KEGG)通路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作可视化处理。通过液质联用对差异基因对应的蛋白质进行定量;体selleck SCH727965外研究关键蛋白对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分泌或形成的影响。结selleck抑制剂果 共筛选到69个与细胞外基质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包括53个上调基因和16个下调基因;功能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到细胞外基质的降解(degradation of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胶原蛋白降解(collagen degradation)和胶原链三聚化(collagen chain trimerization)通路;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和蛋白定量研究显示,与IPF相关的基因主要为金属蛋白酶(MMP-3, 9, ADAMTS14)和P4HA3等;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和P4HA3抑制剂能抑制肺纤维α-SMA分泌。结论 通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明确相关基因和蛋白在IPF发生或发展过程中作用,为IPF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和方案。
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针对周围神经病变使用prokaryotic endosymbionts甲钴胺、依帕司他,针对血糖控制上,对照组使用阿卡波糖,观察组则联合应用二甲双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相关指标、外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变化及外周神经运动觉传导速度,统计两组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更多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P<0.001),外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指标中大拇指振动觉、针刺觉、温度觉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P<0.001),外周神经中正中神经、腓神经运动觉传导速度显著大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P<0.05),两组发生恶Taurine NMR心呕吐、大便不成形、低血糖、头晕的总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在使用阿卡波糖的基础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周围神经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连梅汤对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目的 研究连梅汤(Lianmei Decoction,LMT)对2型糖尿病(T2DM)Naporafenib化学结构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C57BL/6J设为空白组、db/db糖尿病小鼠分为对Microtubule Associat抑制剂照组,二甲双胍组,连梅汤低、中和高剂量组。收集不同组别小鼠的血清进行肝功能相关指标TC、Clinically amenable bioinkAST、ALT、HDL-c、LDL-c和TG检测,验证连梅汤对小鼠血糖和血脂的调节作用,最后对实验小鼠粪便进行16SrDNA测序。结果 db/db小鼠与C57BL/6J比较血糖和血脂显著升高,研究模型出现T2DM。实验结果表明,在连梅汤的治疗下,与C57BL/6J小鼠比较,连梅汤对血糖、血清中FFA、血清中INS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db/db糖尿病小鼠TC、AST、ALT、HDL-c、LDL-c和TG在治疗组都有趋于正常的趋势,且在低剂量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阳性药物二甲双胍。HE染色显示连梅汤不同剂量治疗组结肠未见明显病理改变。肠道菌群结果显示,连梅汤能够显著提高拟杆菌和降低厚壁菌门的丰度。虽然连梅汤在属水平降低了肠道微生物的相对丰度,但是却扩大了肠道微生物的总群多样性。结论 该研究证明了连梅汤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对db/db糖尿病小鼠的肝脏功能和血糖血脂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为连梅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糖脂代谢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入住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的117例老年T2DM患者病历资料,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123例健康老年人资料,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血尿酸水平、颈动脉内膜中PF-6463922小鼠层厚度及糖脂代谢的差异,并采用亚组分析评估老年T2DM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糖脂代谢的相关性。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的血尿酸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的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ate T cell-mediated rejectio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老年T2DM患者的LY2157299 MW血尿酸水平与FBG、HbA1c、TG、TC、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性(P<0.05),而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T2DM患者的高尿酸血症与糖脂代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密切相关,提示高尿酸血症可能作为评估老年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糖脂代谢紊乱的辅助指标。
多巴胺对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及牙本质胶原纤维降解的影响
目的探讨多巴胺对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及牙本质胶原纤维降解的影响,以期为多巴胺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2.0g/L多巴胺与1.0 g/LⅦ型胶原酶混合液为多巴胺组,以去离子水与1.0 g/LⅦ型胶原酶混合液为阴性对照组,以2%氯己定与1.0 g/LⅦ型胶原酶混合液为阳性对照组,每组成分混合体积比均为1:9,每组重复5次,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总活性比色法检测各组混合15 min后的酶活性。牙本质片用37%磷酸酸蚀1 min后,2个牙本质片直接观察表面形态,其余30个牙本质片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阴性对照组:牙本质片放人100μl去离子水+900μl 1.0 g/L胶原酶溶液中;阳性对照组:牙本质片放入100μl 2%氯己定+900μl1.0 g/L胶原酶溶液中;多巴胺组:牙本质片放入100μl2%多巴胺+900μl1.0 g/L胶原酶溶液中;3组均放入恒温孵箱(37℃)孵育7 d后,检测孵化液中羟脯氨酸含量,计算胶原降解量,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牙本质片胶原形态。结果阴性对照组的酶活性及胶原降解量[(0PLX-4720溶解度.089±0.011)μmol·min~(-1)·mg~(-1)和(2 837±201)μg/cm~2]均显著高于多巴胺组[(0.030±0.009)μmol·min~(-1)·mg~(-1)和(1 389±255)μg/cm~2]和阳性对照组[(0.038±0.00virus genetic variation6)μmol·min~(-1)·mg~(-1)和(1 288±172)μg/cm~2](P<0.05),多巴胺组和阳性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显示多巴胺组和阳性对照组胶原纤维网结构完整,而阴性对照组胶原破坏,结构不完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imidazole-ketone-erastin.html整。结论多巴胺可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以及脱矿的牙本质胶原降解。
空腹血糖与TG/HDL-C对非糖尿病患者并发COVID-19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 探究空腹血糖与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riglyceride/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TG/HDL-C)比值在对糖尿病患者并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2021年12月~2022年1月西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非糖尿病并发COVID-19患者39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同期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健康体检者34例(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验指标,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空腹血www.selleck.cn/products/Puromycin-2HCl糖与TG/HDL-C对非糖尿病患者并发COVID-19的预测价值。结果 COVID-19患者均为轻型(30例)或普通型(9例),整体症状较轻,中位年龄29.0 (20medical reversal.0, 49.0)岁,男性24例(61.5%),临床预后较好。COVID-19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4.30±0.47 mmol/L)与HDL-C[1.07(0.86, 1.30) mmol/L]较健康对照组[5.15±0.70 mmol/L, 2.24(1.77, 3.05) mmol/L]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77, P<0.001;Z=-6.026,P <0.001),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2.40(1.81, 2.91) mmol/L]与TG/HDL-C [0.91(0.54, 1.52)]较健康对照组[1.11 (0.99, 1.30) mmol/L, 0.54 (0.33, 0.90)]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SB431542浓度计学意义(Z=-6.271,-2.801,均P <0.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空腹血糖可能是非糖尿病患者感染COVID-19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20,95%CI:0.003~0.150),TG/HDL-C升高可能是COVID-19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02, 95%CI:1.249~18.460)。ROC曲线结果显示,空腹血糖与TG/HDL-C能较好地预测COVID-19发病风险,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871和0.708,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895。结论 空腹血糖降低与TG/HDL-C升高可能是非糖尿病人群并发COVID-19的危险因素,对COVID-19发病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