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究和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从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百色市右江区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血液常规检测的所有检验者中,选取自愿参与临床研究的200例检验者作为临床试验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血液检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验结果将200例检验者分为观察组(血液异常)和对照组(血液正常),各100例。分别对2组检验者的血细胞形态学进行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中的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平均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等血常规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数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血细selleckchem Mirdametinib胞形态学检查的假阳性率为34%,对照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假阴性率为5%;对照组中出现5例血细胞形态异常的情况,包括红细胞形态异常、白细胞形态异常、血小板减少和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结论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能够为疾病的临床诊Belumosudil分子量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检验价值和应用价值。

抗旱剂种类及其用量对甜菜抗旱性的影响

甜菜(Beta vulgaris L.)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也是我区优势特色经济作物之一。当前,受甜菜种植区地域条件等影响,干旱已成为制约甜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探索提高甜菜抗旱能力的有效措施,对进一步提高甜菜的生产力水平,高效利用我区旱地资源扩大甜菜种植面PF-6463922积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试验利用三种抗旱剂(槲皮素、山奈酚、黄腐酸)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验证,研究其对甜菜形态特征、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光合特性等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于提高甜菜抗旱性的高效抗旱剂,为甜菜抗旱增产提供新途径。研究结Hepatic decompensation果如下:1.干旱胁迫下在甜菜苗期喷施抗旱剂30mg/L槲皮素、10mg/L山奈酚、800mg/L黄腐酸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幼苗叶片丙二醛含量,减少膜结构破坏;增加游离脯氨酸含量,提高细胞渗透调节能力;增加SOD、POD、CAT活性,提高甜菜抗氧化能力;提高叶片SPAD值,降低PSⅡ反应中心抑制程度,维持Estrogen/progestogen抑制剂甜菜叶片相对较高的光合速率,提高甜菜抗旱能力。2.田间鉴定表明干旱胁迫下抗旱剂槲皮素30mg/L、山奈酚10mg/L、黄腐酸800mg/L处理均有利于增加甜菜株高,提高植株鲜重和根冠比,促进干物质量积累,提高干旱胁迫下甜菜产质量。其中叶丛快速生长期30mg/L槲皮素处理抗旱效果显著,糖分积累期800mg/L黄腐酸处理抗旱效果明显。

IGF2BP2和YAP1在急性白血病发病和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部分IGF2BP2通过m6A甲基化调控NOTCH1介导T-ALL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研究背景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是一类以原始T淋巴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为特点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T-ALL的完全缓解率较前有所提高,但由于其原发性耐药及高复发率,成人T-ALL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5-40%。研究显示,T-ALL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基因的异常表达、基因组改变以及表观遗传学异常密切相关。因此,破译T-ALL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特异性GSK1349572溶解度强的治疗靶点,研发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探索更为高效、低毒的治疗策略,是目前T-ALL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信使RNA结合蛋白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essenger RNA-binding protein 2,IGF2BP2)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单链RNA结合蛋白。最初研究发现,该蛋白可通过参与mRNA的转录、加工、翻译和稳定性等阶段,协助mRNA定位,调节包括IGF2在内的多种基因的转录后翻译,并且其在生长发育、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等生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多篇报道证实IGF2BP2在肝细胞癌、食管腺癌、卵巢癌、乳腺癌和胶质母细胞瘤等多种恶性实体肿瘤中扮演促癌基因的角色。此外,研究显示IGF2BP2在急性白血病中亦具有重要地位,其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高表达,并参与AML细胞的增殖及化疗耐药等过程,但IGF2BP2对T-ALL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我们通过挖掘公共数据库数据发现:IGF2BP2的表达水平在T-ALL中明显升高,提示其可能在T-ALL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在T-ALL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及机制。N6-甲基腺苷(m6A)修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mRNA的转录后修饰,可以通过改变mRNA剪接、稳定性、易位和翻译来调节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m6A甲基化修饰系统包括“写入器”、“橡皮擦”和“读取器”等3种组分,其中,“写入器”甲基转移酶复合物主要包括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和14(methyltransferase-like 3,METTL3和methyltransferase-like 4,METTL14)及其调节因子肾母细胞瘤1相关蛋白(Wilms tumor 1-associated protein,WTAP),执行“写入”m6A修饰;“橡皮擦”去甲基化酶主要包括脂肪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和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AlkB同系物5(alkB homolog 5,ALKBH5),负责去除m6A修饰。IGF2BP2作为一个新发现的m6A甲基化“Bioglass nanoparticles读取器”,其KH3-4结构域可识别多种mRNA序列上的m6A甲基化修饰位点,发挥稳定mRNA水平、促进翻译的作用。上述结果为IGF2BP2在T-ALL发生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并且,目前国内外关于m6A甲基化修饰的报道多集中在AML,尚缺乏在T-ALL中的系统研究。m6A甲基化修饰在T-ALL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IGF2BP2介导的m6A甲基化修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仍未可知。研究目的1.揭示IGF2BP2在T-ALL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的促癌作用。2.阐明IGF2BP2可直接调控NOTCH1的表达从而促进T-ALL的发生发展。3.明确IGF2BP2通过m6A甲基化修饰调控NOTCH1表达的具体机制与位点。4.筛选特异性靶向结合并抑制IGF2BP2活性的小分子抑制剂,体内外探讨IGF2BP2抑制剂用于T-ALL治疗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筛选公共数据库数据,证实IGF2BP2在T-ALL中的表达水平,同时在本临床www.selleck.cn/products/s63845中心收集的T-ALL患者样本中进行验证。2.通过小干扰RNA(siRNA)下调或者慢病毒上调了 T-ALL细胞系Jurkat及Molt4中IGF2BP2的表达水平,利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比例,细胞周期实验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药敏实验和流式细胞凋亡实验检测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3.构建IGF2BP2基因稳定敲除T-ALL细胞系和对照转染空载细胞系,尾静脉注射并构建IGF2BP2敲除型及野生型T-ALL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定期观察小鼠模型的生存情况、毛色、体重等,并进行外周血细胞计数。模型小鼠发病后,制备骨髓及外周血涂片,肝、脾和骨髓组织样本进行H&E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小鼠外周血、骨髓、肝脾中白血病细胞的负荷情况。并且观察记录了两组小鼠的生存情况。4.IRIP-seq和RNA-seq测序结果共同筛选IGF2BP2的下游分子及通路,并通过IGF2BP2 RIP-qPCR和Western Blot(WB)实验验证IGF2BP2和下游分子的直接结合,恢复实验进一步验证IGF2BP2对下游分子的直接调控作用。5.IRIP-seq和MeRIP-seq测序结果共同确定IGF2BP2作为m6A甲基化“读取器”对下游分子的调控方式及具体的调控位点,并通过MeRIP-qPCR,RNA-Pulldown,RNA稳定性及WB等实验验证IGF2BP2对下游分子的具体调控机制及作用位点。6.基于IGF2BP2结构设计特异性靶向结合的小分子抑制剂。首先利用IGF2BP2的KH3-4结构域(KH3-4结构域介导IGF2BP2与RNA的相互作用)进行计算机虚拟筛选,寻找可能与IGF2BP2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然后通过体外实验进一步筛选可以结合并抑制IGF2BP2活性的小分子抑制剂。7.在IGF2BP2过表达或敲除的T-ALL细胞系中评价小分子抑制剂对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RT-qPCR验证其对细胞中IGF2BP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在T-ALL免疫缺陷小鼠模型中证实IGF2BP2小分子抑制剂的体内疗效。研究结果1.通过T-ALL相关公共数据集发现了 IGF2BP2在T-ALL标本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本中心收集的T-ALL患者标本的qPCR及WB结果也证实:IGF2BP2的表达水平在T-ALL患者中显著升高。2.敲低T-ALL细胞系Jurkat和Molt4中IGF2BP2的表达水平能够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延缓细胞DNA复制速率,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细胞凋亡的比例也相应的增加。相反,上调T-ALL细胞系Jurkat和Molt4中IGF2BP2的表达促进了细胞增殖,减弱了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3.相对于野生型T-ALL小鼠,IGF2BP2敲除的T-ALL小鼠的外周血、骨髓及肝脾中白血病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白血病负荷显著降低,小鼠生存时间明显延长。4.iRIP-seq测序和RNA-seq测序结果共同筛选并确定出IGF2BP2下游分子NOTCH1,IGF2BP2 RIP-qPCR 和 WB 结果验证了 IGF2BP2 对 NOTCH1 mRNA 的直接调控作用;并在NOTCH1表达上调的T-ALL细胞系中下调IGF2BP2的表达,结果发现IGF2BP2的下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 NOTCH1过表达的促增殖功能,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5.通过 IGF2BP2 RIP-qPCR、MeRIP-qPCR 和 RNA 稳定性实验证实了 IGF2BP2 通过m6A甲基化修饰直接调控NOCTH1的表达水平;进一步交叉分析IRIP-seq测序和MeRIP-seq测序的数据,确定了 IGF2BP2作为m6A甲基化“读取器”对下游分子NOTCH1的具体调控位点,并通过RNA-Pull down实验反向验证了上述结果。6.利用SPECS数据库进行基于蛋白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选取了 22个可能与IGF2BP2直接结合的小分子药物,荧光滴定技术进一步筛选了可以直接结合并抑制IGF2BP2活性的小分子药物,并通过RT-qPCR、CCK8实验、流式细胞凋亡实验证实了其可靶向结合T-ALL细胞内IGF2BP2蛋白,并且其可抑制T-ALL细胞增殖,诱导T-ALL细胞凋亡。7.在IGF2BP2过表达或敲除的T-ALL细胞系中进行的JX5药物敏感性实验进一步确定了 JX5可通过与IGF2BP2直接结合来抑制其功能。此外,利用小分子药物JX5腹腔注射治疗T-ALL免疫缺陷小鼠,结果证实:经过JX5治疗后,小鼠骨髓及脾脏中白血病细胞的负荷情况显著减轻。研究结论1.T-ALL中IGF2BP2高表达,可通过调控NOTCH1的表达来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同时减弱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体内敲除IGF2BP2可显著延缓T-ALL小鼠的发病,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说明IGF2BP2在T-ALL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促癌作用。2.IGF2BP2通过调控NOTCH1 mRNA上m6A位点的甲基化修饰,增强NOTCH1 mRNA的稳定性,从而促进NOTCH1的表达。3.特异性靶向结合IGF2BP2的小分子药物JX5可抑制T-ALL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腹腔注射JX5治疗可有效延缓T-ALL小鼠发病,显著降低小鼠体内白血病细胞的负荷,提示靶向IGF2BP2的小分子药物JX5有望成为治疗T-ALL的新型靶向药物。第二部分YAP1的乙酰化修饰调控DNA损伤修复在FLT3-ITD突变AML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起源于髓系造血系统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大约30%的AML患者存在FLT3-ITD突变,伴有这类突变的患者化疗诱导缓解率低、复发率高且生存期短。临床研究发现,多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如索拉非尼(Sorafenib)、米哚妥林(Midostaurin)、奎扎替尼(Quizartinib,AC220)、吉列替尼(Gilteritinib)等对 FLT3-ITD突变AML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随着TKI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时间的推移,其耐药现象日益明显,复发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FLT3-ITD突变AML的治疗效果。寻找介导耐药的关键分子、探究耐药的发生机制是当前FLT3-ITD突变AML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热点。Hippo/YAP通路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是一条高度保守的生长控制信号通路,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参与调控器官大小、组织再生、干细胞自我更新及分化。YAP1为Hippo通路下游的主要效应分子。近来研究证实,YAP1能通过调控其下游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恶性转化、侵袭转移和耐药,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促癌作用。另一方面,YAP1低表达的骨髓瘤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YAP1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发挥抑癌作用。因此,YAP1在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发挥促癌或者抑癌作用。目前有关YAP1在白血病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及机制仍不清楚,且YAP1对FLT3-ITD突变AML发病及耐药的影响尚无研究报道。乙酰化是发生在组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的赖氨酸残基上的一种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其在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HA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两者共同调控了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水平,同时维持着正常的染色体结构。HATs促进转录因子与DNA模板相结合,激活转录;而HDACs可降低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导致染色质结构紧缩,阻碍转录因子与DNA结合,从而抑制转录激活,二者共同影响细胞分化、凋亡过程,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已有研究显示,YAP1存在经典的磷酸化和泛素化修饰,导致其阻滞于细胞质中并被降解失活。然而,细胞核内调节YAP1蛋白翻译后修饰的具体方式及作用位点仍不清楚。我们前期研究发现,YAP1启动子区H3K27是其发生乙酰化修饰的氨基酸位点,且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上调AML细胞中YAP1表达,说明AML中YAP1可能存在新的乙酰化修饰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目的1.明确YAP1在FLT3-ITD突变AML的发病及耐药中发挥重要的抑癌作用,阐明YAP1可通过调控DNA损伤修复蛋白PARP1的表达从而介导FLT3-ITD突变AML的发生发展。2.探索FLT3-ITD突变AML中去乙酰化修饰调控YAP1表达的具体机制,并探讨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靶向YAP1用于FLT3-ITD突变AML治疗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筛选公共数据库数据,研究YAP1在FLT3-ITD突变AML中的表达水平,同时在本临床中心患者样本中验证YAP1在耐药FLT3-ITD突变AM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2.利用FLT3抑制剂索拉菲尼诱导FLT3-ITD突变AML细胞系MV4-11及MOLM13,建立耐药细胞系,RT-qPCR和WB检测YAP1的表达水平。3.慢病毒上调FLT3-ITD突变AML细胞系MV4-11及MOLM13中YAP1的表达,利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比例,流式细胞凋亡术检测凋亡细胞的比例,药物敏感性实验和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实验检测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4.蛋白质谱分析筛选YAP1下游分子及通路,并通过RT-qPCR和WB实验验证。利用PARP1抑制剂和YAP1小干扰RNA进行恢复实验进一步确认YAP1对细胞增殖能力的调控是否依赖于PARP1的表达水平。5.RNA-seq测序数据分析筛选并WB验证FLT3-ITD突变AML细胞耐药相关的关键分子HDAC10。应用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抑制HDAC10去乙酰化酶活性,并进行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功能和药物诱导的流式细胞凋亡实验检测其对FLT3抑制剂药物敏感性的影响。6.利用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或小干扰RNA下调HDAC10的表达,WB检测HDAC10和YAP1的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分离MV4-1细胞中的膜蛋白和核蛋白,通过WB和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验证细胞核YAP1的乙酰化修饰调控方式及具体位点。7.利用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和多种FLT3抑制剂的联合方案处理初诊和耐药FLT3-ITD突变AML患者的原代细胞,探索利用西达本胺上调YAP1的表达联合FLT3抑制剂治疗耐药FLT3-ITD突变AML的可行性。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GEO和TCGA中AML相关数据集,结果发现AML患者中YAP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FLT3-ITD突变AML患者的YAP1表达水平较FLT3-ITD未突变AML患者更低。2.RT-qPCR和WB实验验证了 FLT3抑制剂耐药MV4-11及MOLM13细胞中,YAP1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临床患者标本RT-qPCR的结果也证实了 YAP1在耐药FLT3-ITD突变AML患者中表达受抑。3.上调FLT3-ITD突变AML细胞系MV4-11及MOLM13中YAP1的表达,显著抑制了细胞增殖,促进了细胞凋亡,明显增强了细胞对FLT3抑制剂和传统化疗药物的敏感性。4.蛋白质谱分析筛选出DNA损伤修复蛋白PARP1是YAP1下游分子之一,并通过RT-qPCR和WB实验验证。此外,利用PARP1抑制剂和YAP1小干扰RNA进行恢复实验进一步确认了 YAP1对细胞增殖能力的调控依赖于PARP1的表达水平改变。5.RNA-seq测序数据分析筛选确定了 FLT3-ITD突变AML细胞耐药相关的关键分子HDAC10,WB实验证实了 HDAC10在耐药FLT3-ITD突变AML细胞中低表达。并且应用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可通过负向调控HDAC10/YAP1轴,增强细胞对FLT3抑制剂的药物敏感性。6.西达本胺或小干扰RNA相关细胞实验证实了 HDAC10作为去乙酰化酶,可通过去乙酰化修饰负向调控YAP1的表达。CO-IP和细胞膜/核蛋白WB实验阐明了 HDAC10可通过H3K27位点调控YAP1的乙酰化,同时促进YAP1分子转录入核,激活下游基因PARP1。7.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和FLT3抑制剂的联合方案可明显促进初诊和耐药FLT3-ITD突变AML患者原代细胞的凋亡,证明了西达本胺联合FLT3抑制剂治疗FLT3-ITD突变AML的可行性。研究结论1.AML患者中YAP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同时,YAP1在耐药FLT3-ITD突变AML患者中也表达受抑。2.YAP1在FLT3-ITD突变AML发病和耐药中发挥抑癌作用。YAP1可通过调控DNA损伤修复蛋白PARP1的表达水平抑制FLT3-ITD突变AML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增强细胞对FLT3抑制剂及化疗药物的敏感性。3.HDAC10可通过调控YAP1组蛋白上H3K27位点的乙酰化水平,抑制YAP1的出核、转录和翻译,从而抑制YAP1的表达。4.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可明显增强FLT3-ITD突变AML细胞系对FLT3抑制剂和传统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西达本胺与FLT3抑制剂或传统化疗药物的联合治疗在FLT3-ITD突变AML患者的原代细胞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疗效。

不同指南在人工肝治疗中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目前国际上缺乏统一的定义及诊断标准,并且作为肝移植前桥接治疗的非生物型人工肝(non-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NBAL)其疗效也存有争议。本研究主要探讨使用不同诊断标准,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后短期疗效、28天和90天病死率之间的差异,以及对短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为临床医生诊治ACLF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住院的ACLF患者126例,患者至少符合以下1个指南对ACLF的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MA)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版)、亚太肝病学会共识(the 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APASL 2019版)、欧洲肝病学会标准(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 2013版),治疗上采用内科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且相关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完整。其中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小板(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白蛋白(albumin,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肌酐(creatinine,CREA)、钠离子(Na~+)、氯离子(Cl~-)、钾离子(K~+)。按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CMA指南组、APASL指南组及EASL指南组,采用卡方检验和相关变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三组间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后短期疗效、28天和90天病死率的影响,以及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共纳入126例ACLF行人工肝治疗的患者,若患者同时符合多个指南,则分别多次入组进行分析,CMA指南组110例,APASL指南组105例,GSK126 IC50EASL指南组38例。其中,住院时长EASL指南组明显少于CMA指南组和APASL指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病因mTOR抑制剂方面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1)组内比较:CMA指南组及APASL指南组Na~+、Cl~-、PT及INR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K~+治疗后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TBIL、DBIL、IBIL、CHE、CREA、PLT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ASL指南组治疗前后ALT、AST、DBIL、PLT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TBIL、IBIL、CREA、CHE、Na~+、K~+、Cl~-、PT、INR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CMA指南组、APASL指南组、EASL指南组治疗前PT及IN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ALB、ALT、AST、TBIL、DBIL、IBIL、CHE、CREA、Na~+、K~+、Cl~-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TBIL、DBIL、IBIL、PT、IN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ALT、AST、CHE、CREA、Na~+、K~+、Cl~-、PLT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短期疗效比较(1)整体有效率比较:CMA指南组、APASL指南组、EASL指南组人工肝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5.5%、50.5%和39.5%,三组间有效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568,P=0.277)。(2)按人工肝治疗模式分别对CMA指南组、APASL指南组、EASL指南组有效率进行比较:采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1.6%、44.1%、27.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47,P=0.266);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ual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0.9%、47.9%、46.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134,P=0.935);采用PE联合DPMAS序贯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8.2%、65.2%、60.0%,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133,P=0.936)。4短期病死率比较(1)28天病死率:CMA指南组、APASL指南组、EASL指南组人工肝治疗后28天病死率分别40.0%、43.6%、72.2%,三组间病死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1.586,P=0.003),组间进行两两比较,CMA指南组和APASL指南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261,P=0.610),CMA指南组及EASL指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03,P=0.001),APASL指南组和EASL指南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28,P=0.003)。(2)90天病死率:CMA指南组、APASL指南组、EASL指南组人工肝治疗后90天病死率分别50.0%、51.1%、77.8%,三组间病死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9.133,P=0.010),组间进行两两比较,CMA指南组和APASL指南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22,P=0.882),CMHepatoportal sclerosisA指南组及EASL指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51,P=0.004),APASL指南组和EASL指南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50,P=0.006)。(3)短期(90天内)死亡风险预测:EASL指南与CMA指南、APASL指南相比,在预测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后短期死亡风险方面具有较好的价值,其灵敏度为22.2%,特异度为92.3%,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76。【结论】1.CMA指南组和APASL指南组人工肝治疗后肝肾、凝血功能改善较好。2.CMA指南组、APASL指南组和EASL指南组人工肝(PE、DPMAS、PE联合DPMAS序贯)治疗短期疗效一致,但PE联合DPMAS有效率高于单纯PE或DPMAS。3.EASL指南组28天和90天病死率较高。4.EASL-ACLF诊断标准有助于识别短期死亡风险较高的患者。

静配中心实施精细化管理后集中配置化疗药物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在静配中心实施精细化管理后集中配置化疗药物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静配中心在应用selleck产品常规管理模式期间(2021年1~12月)出现的化疗药物配置问题,于2022年1~12月构建并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进行改正与完善。比较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前后的配置工作效率相关指标,配置差错事件发生率,配置人员防护知识及操作技能的评分,配置中身BAY 73-4506化学结构体污染及周围环境污染的次数。结果 实施后的配置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审方时间、配置时间、摆药时间、送药时间均短于实施前(Quality us of medicines均P <0.05)。实施后的配置差错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实施后配置人员防护知识及操作技能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 <0.05),同时配置中身体污染及周围环境污染的次数也更少(均P <0.05)。结论 在静配中心集中配置化疗药物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效果良好,促进配置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减少配置差错事件及污染事件的发生,提高配置人员的专业能力。

外泌体传递CTCF调控IGF2-AS/miR-579-3p/MSH6轴介导自噬信号通路促进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的机制研究

背景与目的: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人类最常见的原发性骨组织恶性肿瘤,约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60%。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骨肉瘤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已经接近70%。然而,对于初诊出现肺部转移或术后化疗出现局部复发耐药的患者,其5年总体生存率仅有20%,患者总体生存状况并不乐观。顺铂作为骨肉瘤治疗最广泛使用的化疗药物之一,化疗耐药性的发展严重限制了其在骨肉瘤治疗中的应用和有效性,并促使肿瘤细胞变得拮抗,导致骨肉瘤复发和预后不良。因此,深入研究骨肉瘤顺铂耐药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干预靶点,对骨肉瘤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骨肉瘤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以通过分泌一些特异性的生物活性分子,如DNA、m RNA、非编码RNA、蛋白质及脂质等来影响肿瘤微环境,从而调控肿瘤的进展和转移,并参与骨肉瘤的耐药。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没有明显蛋白质编码功能的非编码RNA。研究发现,lnc RNA介导的靶点和通路失调被认为是导致化疗耐药发生的关键原因。LncRNA IGF2-AS最初被鉴定为肾母细胞瘤中IGF2位点的反义转录本,参与了人类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并与癌症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最新研究报道,IGF2-AS在胃癌、食管鳞癌、肝细胞癌、乳腺癌和Wilms肿瘤等肿瘤中均表达上调。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并证实,相较于人正常成骨细胞和骨肉瘤顺铂亲本细胞,IGF2-AS在骨肉瘤细胞系和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中显著高表达。此外,GSK126细胞培养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转录因子CTCF可以在转录水平调控IGF2-AS的表达,并且转录因子CTCF可能主要在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中富集。另有研究表明,CTCF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核转录Mirdametinib因子,在多种癌症中表达上调并可促进肿瘤细胞异常增殖、侵袭、转移同时诱导肿瘤细胞化疗耐药。然而,CTCF和IGF2-AS在骨肉瘤化疗耐药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围绕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外泌体传递CTCF调控IGF2-AS/miR-579-3p/MSH6轴介导自噬信号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展开以下研究:(1)探索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外泌体传递CTCF对LncRNA IGF2-AS表达和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的影响;(2)阐明LncRNA IGF2-AS通过miR-579-3p/MSH6轴激活自噬信号通路促进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的机制;(3)明确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外泌体传递CTCF通过IGF2-AS/miR-579-3p/MSH6轴促进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的机制。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将揭示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外泌体分泌的CTCF对IGF2-AS的调控作用,阐明IGF2-AS竞争性结合miR-579-3p调控MSH6转录水平的机制,探讨CTCF/IGF2-AS/miR-579-3p/MSH6轴在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中的生物学功能,为今后进一步改善骨肉瘤临床顺铂耐药的治疗奠定新的理论基础和提供可能的药物新靶点。材料与方法:(1)通过hTFtarget和JASPAR数据库预测转录因子CTCF与IGF2-AS启动子区的结合情况,并通过Vesiclepedia数据库分析转录因子CTCF在外泌体中的表达情况。随后,构建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系并分离鉴定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q 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顺铂耐药和敏感骨肉瘤细胞来源外泌体中CTCF的表达以及顺铂耐药和敏感骨肉瘤细胞中CTCF和IGF2-AS的表达情况。(2)将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与骨肉瘤细胞进行共培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肉瘤细胞摄取外泌体的情况。将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与骨肉瘤细胞进行共培养或在骨肉瘤细胞中改变CTCF表达,q RT-PCR分析对IGF2-AS表达的影响。此外,通过公共数据库预测IGF2-AS启动子区域CTCF的结合位点,并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转录因子CTCF与IGF2-AS之间的调控关系。(3)将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与骨肉瘤细胞进行共培养联合改变IGF2-AS表达,同时使用顺铂处理骨肉瘤细胞,利用CCK-8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对顺铂IC50值的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4)将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与骨肉瘤细胞进行共培养联合改变IGF2-AS表达,同时使用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处理上述骨肉瘤细胞,利用透射电镜和和Western-blot分析骨肉瘤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和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和LC3的改变。最后,在顺铂作用的条件下,通过CCK-8和流式细胞术分析骨肉瘤细胞对顺铂IC50值的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5)通过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获取GSE41445骨肉瘤表达谱微阵列数据集,差异分析筛选骨肉瘤显著高表达基因,联合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骨肉瘤相关基因,取交集获得骨肉瘤相关高表达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骨肉瘤相关高表达基因互作网络并筛选骨肉瘤顺铂耐药相关基因。使用Multi Experiment Matrix(MEM)数据库预测基因与基因之间的共表达关系。(6)利用亚细胞定位预测服务器lnc Locator和在线数据库lnc ATLAS预测IGF2-AS在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并通过原位杂交实验明确IGF2-AS和miR-579-3p在骨肉瘤细胞中的定位。利用Star Base数据库预测能够与IGF2-AS和MSH6靶向结合的miRNAs并获取其相互结合位点。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RIP实验验证IGF2-AS与miR-579-3p、miR-579-3p与MSH6之间的靶向结合关系。随后,通过q 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顺铂耐药和敏感骨肉瘤细胞中miR-579-3p和MSH6的表达情况。(7)在骨肉瘤细胞中改变IGF2-AS或miR-579-3p表达,通过q RT-PCR和Western-blot分析miR-579Travel medicine-3p和MSH6的表达变化,明确IGF2-AS、miR-579-3p与MSH6三者之间的靶向调控关系。在骨肉瘤细胞中改变IGF2-AS表达联合改变miR-579-3p的表达,利用q RT-PCR和Western-blot分析MSH6的表达变化。(8)在骨肉瘤细胞中改变IGF2-AS表达联合改变MSH6的表达,利用透射电镜和和Western-blot分析骨肉瘤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和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和LC3的改变。此外,在顺铂作用的条件下,通过CCK-8和流式细胞术分析骨肉瘤细胞对顺铂IC50值的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9)将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与骨肉瘤细胞进行共培养联合改变MSH6表达,通过q RT-PCR和Western-blot分析CTCF、IGF2-AS、miR-579-3p和MSH6的表达变化,并利用透射电镜和Western-blot分析骨肉瘤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和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和LC3的改变。最后,在顺铂作用的条件下,通过CCK-8和流式细胞术分析骨肉瘤细胞对顺铂IC50值的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10)将稳定敲低MSH6表达的骨肉瘤细胞接种至裸鼠腋下构建裸鼠皮下成瘤模型,然后分别对各组裸鼠尾静脉注射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外泌体和腹腔注射顺铂处理,继续成瘤4周后剥离瘤体,测量各组裸鼠瘤体的质量和体积。随后,将裸鼠皮下成瘤获得的瘤体进行组织RNA和蛋白质提取,并通过q 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瘤体中CTCF、IGF2-AS、miR-579-3p和MSH6的表达情况。结果:(1)CTCF和IGF2-AS在顺铂耐药和敏感骨肉瘤细胞中表达升高,同时CTCF可富集于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来源外泌体中并在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来源外泌体中表达上调。(2)MG63细胞可以摄取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来源外泌体并传递CTCF促进IGF2-AS表达。同时,Ch IP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CTCF可以靶向结合IGF2-AS并转录激活IGF2-AS表达。(3)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外泌体可传递CTCF促进MG63细胞增殖活力并增加细胞对顺铂的IC50值,抑制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敲低IGF2-AS则可显著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活力并降低细胞对顺铂的IC50值,促进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4)顺铂耐药MG63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显著增加,自噬相关蛋白p62表达降低,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显著升高。同时,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外泌体可传递CTCF促进MG63细胞自噬,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增加,自噬相关蛋白p62表达降低,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升高;敲低IGF2-AS则可显著抑制MG63细胞自噬,细胞中的自噬小体数量减少,自噬相关蛋白p62表达升高,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降低。此外,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可逆转MG63细胞中自噬水平,并促进细胞增殖活力,增加细胞对顺铂的IC50值,同时抑制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5)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TIMP1、MSH6和FGF2为骨肉瘤顺铂耐药相关基因,其中MSH6为最核心的骨肉瘤顺铂耐药相关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MSH6主要作用于Mismatch repair、Platinum drug resistance和Colorectal cancer通路。公共数据库预测发现IGF2-AS与MSH6表达呈显著正相关。(6)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原位杂交实验证实IGF2-AS主要定位于骨肉瘤细胞质中。Star Base数据库预测得到4个可能与IGF2-AS和MSH6靶向结合的miRNA,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RIP实验证实miR-579-3p可以同时与IGF2-AS和MSH6靶向结合。此外,miR-579-3p在顺铂耐药和敏感骨肉瘤细胞中表达降低,而MSH6在顺铂耐药和敏感骨肉瘤细胞中表达升高。(7)在MG63细胞中过表达IGF2-AS可以抑制miR-579-3p表达,而敲低IGF2-AS则可促进miR-579-3p表达;在MG63细胞中转染miR-579-3p mimic可以抑制MSH6表达,而转染miR-579-3p inhibitor则可促进MSH6表达。此外,在MG63细胞中过表达IGF2-AS可以促进MSH6表达,而在细胞中转染miR-579-3p mimic后,过表达IGF2-AS对MSH6表达的促进作用可被逆转,MSH6表达降低。(8)在MG63细胞中过表达IGF2-AS可以促进细胞自噬,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增加,自噬相关蛋白p62表达降低,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升高;而敲低MSH6则可逆转细胞的自噬水平,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减少,自噬相关蛋白p62表达升高,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降低。此外,过表达IGF2-AS可以促进MG63细胞增殖活力并增加细胞对顺铂的IC50值,抑制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而敲低MSH6则可逆转上述结果,MG63细胞的增殖活力和对顺铂的IC50值均降低,同时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增加。(9)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外泌体可传递CTCF促进MG63细胞中IGF2-AS和MSH6表达,抑制miR-579-3p表达,并激活细胞自噬,促进MG63细胞增殖活力并增加细胞对顺铂的IC50值,同时抑制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而敲低MSH6不影响细胞中CTCF、IGF2-AS和miR-579-3p的表达,但可逆转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外泌体传递CTCF激活的细胞自噬,抑制MG63细胞增殖活力并降低细胞对顺铂的IC50值,同时促进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10)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裸鼠尾静脉注射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外泌体同时腹腔注射顺铂可以促进MG63细胞裸鼠皮下成瘤能力,增加瘤体质量和体积,而敲低MSH6后裸鼠皮下成瘤能力则被逆转,瘤体质量和体积均显著减少。此外,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外泌体可传递CTCF促进体内骨肉瘤中IGF2-AS和MSH6表达,抑制miR-579-3p表达,但敲低MSH6不影响瘤体中CTCF、IGF2-AS和miR-579-3p的表达。结论:(1)转录因子CTCF在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及其外泌体中显著高表达,并可通过外泌体传递转录激活IGF2-AS表达诱导自噬信号通路促进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2)LncRNA IGF2-AS在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中显著高表达,并可通过调控miR-579-3p/MSH6轴激活自噬信号通路促进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3)顺铂耐药骨肉瘤细胞外泌体可传递CTCF通过IGF2-AS/miR-579-3p/MSH6轴激活自噬信号通路促进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

乳胶血管灌注技术制作小鼠头面部静脉血管模型方法初探

Adezmapimod纯度目的 优化乳胶灌注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小鼠头面部静脉血管模型制作。方法 将9只8周龄、体质量(25.0±1.3) g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60%乳胶生理盐水组、60%乳胶肝素组和30%乳胶肝素组,相应试剂灌注完成后将标本浸泡于4℃甲醛固定液中,24 PF-03084014 IC50h后解剖观察并测量颈外血管直径。结果 于小鼠颈外静脉灌注乳胶灌注液200μL后,各组小鼠的眶上静脉、眶下静脉、颞静脉、面后静脉、咬肌静脉、颈外静脉等均得到灌注,通过对灌注后面部血管末端分支、舌下静脉及舌尖小静脉的灌注程度比较后发现,30%乳胶肝素组的灌注效果最佳,其次为60%乳胶肝素组,而60%乳胶生理盐水组的灌注效果最差。结论 Microalgae biomass优化后的乳胶灌注技术可有效灌注小鼠头面部的静脉血管,该技术可为小鼠面部静脉血管的走向及形态研究提供很好的参考。

短小芽孢杆菌过渡态调节因子AbrB的功能特征

【目的】AbrB是枯草芽孢杆菌中重要的过渡态调节因子,在细菌从对数生长期到稳定期的转换阶段发挥作用,但其功能在短小芽孢杆菌中知之甚少,故进一步探究其调获悉更多控作用。【方法】为了解AbrB在短小芽孢杆菌中所参与的生物学功能,利用具有反向选择标记的温度敏感型质粒载体在短小芽孢杆菌SCU12中对abrB基因进行无痕敲除,获得菌株SCU12(ΔabrB)。为研究敲除菌表型变化,对细菌生长曲线和胞外蛋白酶活性进行测量,观察菌落形态和生物膜形成并利用swarming平板检测其运动性。【结果】获得一株abrB敲除菌株SCU12(ΔabrB)。生长曲线结果显示,与亲本selleck产品菌株相比,abrB敲除菌株的最高OD_(600 nm)值降低24%,生长受到抑制;肉眼观察菌落形态发现菌落颜色和形态发生改变;运动性实验表明敲除菌株运动性降低;18 h以内敲除菌株生物膜形成时间提前;胞外蛋白酶活性显immunity support著增加,是亲本菌株的1.59倍。【结论】abrB基因在短小芽孢杆菌中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

献血者凝血状态对其捐献的单采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小板捐献者自身凝血状态对机器采集的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是否有影响。方法 设血小板体外聚集实验组(简称实验组):选择既往以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采血小板并曾发生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3次,且最后1次发生在其最近1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时的献血者3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选择既往以AMICtetrapyrrole biosynthesis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采血小板数≥3次并从未发生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的献血者30名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开始(此次单采血小板)前,2组对象均使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BC-3000Plus)检测外周血Plt、MPV、PDW、购买StaurosporinePct、P-LCR等血小板基本参数,使用血栓弹力图(TEG)仪检测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血速率(α)、最大血凝块强度(MA)、凝血指数(CI)等TEG参数。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分析比较2组检测参数的差异。结果 实验与对照组除CI为0.48±1.00 vs-0.99±1.96(P<0.05)外,所有血小板基本参数及其他T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vx-661.htmlEG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献血者自身凝血状态可能是引发其单采血小板出现体外聚集现象的独立风险因素。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期间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监测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期间,血栓形成前后不同检测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探究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栓形成的诊断指标,构建较为准确的诊断血栓形成的检测模型,为临床中ECMO患者发生血栓的预防、诊断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EIbioimpedance analysisCU住院且行ECMO支持治疗,并且在ECMO治疗期间出现血栓形成事件的病人。收集患者从ECMO支持治疗第一天开始,直至观测到有血栓形成时间发生为止,每日的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检验资料,并记录血栓出现的部位及时间。根据治疗期间血栓形成前后的指标,进行分组。对比两组间各项检验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出于血栓形成相关的敏感指标,并构建出能够准确诊断血栓形成的检测方案。结果:在研究期间,共有31例接受ECMO治疗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体外管路血栓形成24例,体内血栓形成7例。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在血栓形成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显著增加,而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G)、血小板计数(PLT)则显著减少。其差异明显具有统计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PLT是ECMO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诊断指标。ROC更多曲线显示:当D-二聚体>8.155ug/L、PLT<105.5x寻找更多10~9/L时,该方案诊断ECMO患者血栓形成的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87.1%(AUC:0.879,P<0.01)。结论:1.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是诊断ECMO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使用D-二聚体联合血小板计数,能够较好的诊断ECMO患者的血栓形成,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