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视觉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的汇总分析

随着人们对视觉质量的关注和深入研究,研发了许多各有特色的调查量表,视觉质量问卷的使用是主观评价患者视觉质量的方式medical aid program,是患者自我感受的表达,体现视觉质量重要的一部分,辅以客观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更能令人信服。许多量表引入我国后经过翻译-回译-文化适应性修订,在我国视觉质量评价系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内容上是否能贴切地结合患者的主观感觉,心理学和社会学内容去评估视觉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视觉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的核心在于可CX-5461价格重复性高,本文总结了常用的视觉质量调查表,其效度、信度、反应度均经验证,即测量量表的有效性、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反映经过有效的医学干预后最小的有意义的临床改变的能力,列出selleck KD025量表的设计特点、主要应用方向和趋势,目的是为临床工作者选择合适的调查量表提供参考。

草莓种质资源炭疽病抗性分析及生防菌株筛选

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是经济效益较高的小浆果。由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草莓炭疽病是草莓育苗期和果实生产期的主要病害,因此对草莓炭疽病原的种类进行鉴定,研究其侵染特性,筛选抗性品种,同时探索绿色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对于我国草莓产业发展具有重要Abortive phage infection意义。本研究从采集到的草莓炭疽病病株上分离和鉴定炭疽菌,通过两种不同的接种法对10份购买SAG草莓种质资源进行炭疽病抗性鉴定,并对接种后的叶片进行抗病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此外,使用芽孢杆菌和木霉菌株进行以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为目标的抑菌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组织分离NSC125066纯度法对采集到的草莓炭疽病植株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后经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随后通过形态学观察及ITS、GADPH和CAL等基因的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C.siamense)。2.在同一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可控环境条件下,通过无伤接种和有伤接种对10份供试草莓种质资源进行暹罗炭疽菌的抗性鉴定和分析。抗病品种/优系分别为‘16-5-2’、‘香野’,中抗的有优系‘14-12-4’、‘15-5-9’,其余品种/优系评价为:‘艳丽’、‘月华’、‘15-5-24’为中感、‘幸香’和‘蜜雪’为感病,‘红颜’为高感,本试验尚未发现对炭疽病免疫或高抗的草莓品种/优系。3.草莓品种/优系接种暹罗炭疽菌后进行SOD、POD、CAT、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6-5-2’、‘香野’、‘14-12-4’、‘15-5-9’等对暹罗炭疽菌抗性较强的品种/优系的酶活性显著高于‘红颜’、‘幸香’和‘蜜雪’等感病品种,说明草莓的暹罗炭疽菌的抗病性与这几种防御酶的活性成正相关。4.利用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菌株和木霉属(Trichoderma spp.)菌株对暹罗炭疽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都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T3号棘孢木霉菌和B3号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达到了71.40%和67.90%。

低分子肝素与加贝酯联合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 研究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应用加贝酯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54例,分为加贝酯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组(联合用药组)与加贝酯单独治疗组(单独用药组)两组,各27例。分析两组病情严重Regorafenib小鼠程度、实验室指标、临床疗效、炎症反应指标、肠屏障功能、各指标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用药组APACHEII评分、血淀粉酶、血粘度、白细胞计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单独用药组(P<0.05);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96.30%高于单独用药组70.37%(P<0.05);联合用药组CRP、TNF-α、IL-6、ILselleck GW4869-8、D-乳酸、内毒素水平、L/M均低于单独用药组(P<0.05);联合用药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膜炎体征消失时间、腹痛持续时间、淀粉酶恢复时间均短于单独用药组(P<0.05);两biologic properties组并发症发生率14.81%、18.5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应用加贝酯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加贝酯单独治疗好,安全性高。

β-葡聚糖酶对青稞面包质构特性及其风味物质的影响

本研究考察β-葡聚糖酶(Beta-glucanase,BGS)对青稞面包比容、质构特性的改良作用及其对面包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浓度BGS(0.02%~0.10%)作用下30%和50%青稞全粉添加量的面包比容、质构、气孔结构、内部色泽及感官评价,考察BGS对面包质构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面包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面包的比容、弹性、气孔数随BGS浓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当BGS添加量为0.10%时,30%青稞面包比容与白面包(3.83 mL/g)接近,达到3.46 mL/g;同时,30%和50%青稞面包弹性分别提高了10.36%protozoan infections和43.57%。青稞面包芯部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酯类、醛类、醇类、酮类和酸类,50%青稞面包IACS-010759 MW酯类、酮类风味物质相对含量高于30%青稞面包,果香味、青草香、花香等青稞特征性香气更为突出。BGS对面包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影响较小,但Laduviglusib MWBGS可提高正己醇、苯甲醛、乙酸乙酯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强青稞面包的果香味。

硫磺菌丝胞外多糖的硒化修饰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

硫磺菌(Laetiporus sulphureus Murrill)属于大型真菌类,在民间作为药用真菌常用于治疗肿瘤,但对硫磺菌多糖研究则是近年来才开展。其多糖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肿瘤以及免疫活性,但降血糖活性则鲜有报道,且多糖使用剂量大,制造成本高。为减少多糖的使用剂量,提高其生物活性,本研究对多糖进行了硒化修饰。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糖尿病息息相关,适量补充硒元素可以缓解糖尿病症状,并且硒对预防癌症等疾病有重要作用,并具有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自然界中的硒多为无机硒,本身携带一些对人体有毒的基团,因此,硒与多糖结合形成硒多糖,其活性高于多糖和硒,更易被Dorsomorphin生物体吸收利用。本研究利用水提醇沉法制得硫磺菌多糖,以硒元素为修饰剂,利用Na_2Se O_3在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LD-2)的作用下还原出硒单质的原理,合成纳米硒-硫磺菌多糖(Se LSP-Ⅱ-a)。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硒元素与多糖结合状态,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硒-硫磺菌多糖表面结构。利用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纳米硒-硫磺菌多糖的降血糖作用。以下是本课题研究结果:1.亚硒酸钠在地衣芽孢杆菌的还原作用下还原出硒单质,硒单质作为修饰剂与硫磺菌多糖结合,成功制备出纳米硒-硫磺菌多糖。多糖的溶解度为10 mg/m L,多糖产率为58.2%。其单糖组成为甘露糖(39.5%):阿拉伯糖(9%):半乳糖(5.9%):葡萄糖(43.5%):半乳糖醛酸(2.1%)。分子量为9.7×10~4Da的红色固体。2.通过对比硫磺菌多糖与纳米硒-硫磺菌多糖的红外光谱表明,由于O-Se-O的振动,硒多糖在波长为1270 cm~(-1)处出现了新的吸收峰,表明纳米硒与多糖成功结合。通过扫描电镜照片分析,纳米硒颗粒均匀分布在硫磺菌多糖上,纳米粒径大小基本在为100-200nm范围内。将制备的纳米硒硫磺菌多糖室温放置28天后,观察其颜色没有发生改变,纳米硒颗粒没有发生聚集,说明运用多糖软膜板合成的纳米硒结构较为稳定,不易发生转化。3.硒化后的硫磺菌多糖在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能力上,明显高于未硒化的硫磺菌多糖。4.通过动物实验,用纳米硒-硫磺菌多糖处autophagosome biogenesis理小鼠28天后,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值和体重有着明显的下降,胰岛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明显比模型组高。其中,以30 mg/kg的体重剂量饲喂小鼠对治疗其糖尿病效果最佳。综上所述,纳米硒-硫磺菌多糖是MS-275生产商可能用来预防、治疗糖尿病的一种功能性药物。

炭疽属真菌GH12蛋白找寻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炭疽属(Colletotrichum)真菌是一类主要危害农林植物的病原真菌,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其寄主种类繁多,可以侵染各种农作物、花卉、林木等。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CAZymes)参与降解寄主植物细胞壁,促进病原菌在寄主植物细胞中附着、侵入、定殖等过程。糖苷水解酶(Glycoside hydrolases,GH)biomarkers definition作为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中的一类蛋白,在实现植物病原真菌侵染植物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糖苷水解酶(GH)家族具有诸多亚家族,糖苷水解酶12 (GH12)家族具有内切纤维素酶、木葡聚糖酶、β-1,3-1,4-葡聚糖酶活性,为典型的多功能糖苷水解酶家族。本研究通过NCBI数据库共获得146条炭疽属真菌GH12蛋白序列,采用SienalP v6.0、PrtComp v9.0、BMN 673分子式TMHMM v2.0、Protscale、PHD等在线分析程序对氨基酸序列的信号肽、亚细胞定位、跨膜结构域、疏水性、等电点等性质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在146条GH12蛋白序列中,有93条在N端含有典型的信号肽序列;有38条分泌至胞外,剩余108条分别定位细胞膜外,细胞质膜、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核、线粒体中;有123条不含有跨膜结构域,剩余23条含有1个及以上的跨膜结构域;有26条预测为亲水性,120条预测为疏水性;146条均含有无规则卷曲、α螺旋、β折叠,部分含有TM helix NSC 127716体外(跨膜螺旋);且大部分属于酸性蛋白;大多数GH12蛋白序列的脂肪族氨基酸指数在60~85范围内,有140条不稳定系数小于40,预测为稳定性蛋白,剩余6条预测为非稳定性蛋白;分析发现,有些GH12蛋白序列并不符合分泌蛋白的特征。对炭疽属GH12蛋白进行预测分析,以期为深入研究炭疽菌属真菌不同的寄主范围、致病机制以及GH12的互作机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响应性一氧化氮和化疗药物递送体系的构建及其在具核梭杆菌相关耐药结直肠癌联合治疗中的应用

结肠癌(CRC)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高居第三的癌症,对于晚期CRC患者来说,化学治疗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目前CRC的化疗情况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的耐药性。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具核梭杆菌(Fn)能够富集到CRC部位的肿瘤微环境中调节自噬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进而导致化疗效果的不理想。同时,单独使用传统的化疗药LY2157299化学结构物进行治疗,也已表现出诸多短板,例如溶解性差、靶向性差以及容易产生毒副作用等。因此,通过利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微环境的不同特征,设计与研发具有肿瘤微环境刺激响应性的纳米载体是一种可行的癌症治疗方法。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一种通过共价键将可生物降解的聚天冬氨酸衍生物(PAsp)与一氧化氮供体结合,并修饰上具有偶氮还原酶响应的偶氮苯基团,将其与有选择性抗具核梭杆菌成分修饰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衍生物5-FU-LA共组装,制备得到纳米体系5-FU-LA@PSA。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对聚合物及小分子药物的合成进行了表征。另外,通过动态光散射(DLS)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表明,5-FU-LA@PSA联合给药体系为直径200 nm左右的纳米粒子。溶液中通过Griess法测定NO释放,利用Na_2S_2O_4模拟偶氮还原酶响应药物释放行为,证明了纳米体系的CRC微环境响应性释放特性。通过涂布平板法证明了纳米体系对Fn具有很好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后,通过L929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实验和3种不同CRC细胞与Fn的共培养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纳米体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AZD6738临床试验性以及优异的抗肿瘤性能。该纳米体系可以对肿瘤乏氧微环境以及过表达的谷胱甘肽进行响应,在肿瘤区域选择性释放治疗气体一氧化氮和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以及抗菌剂LA,达到有效逆转具核梭杆菌引起的结直肠癌的耐药性并实现高效的气体治疗和化疗联合治疗效果。这种响应性纳米体系的构建有效克服了化疗耐药性,为治alcoholic hepatitis疗由细菌引起的耐药性肿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急性期门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

目的 建立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急性期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完成的92例肝硬化行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周内是否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分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结BioBreeding (BB) diabetes-prone rat果构建Nomogram模型,再随机选取浙江大GSK J4采购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同期肝硬化行脾切除病例43例,进行外部验证。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的预测价值进行验证,采用临床决策曲线(DCA)对模型的临床获益进行评估。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是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急性期门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是1.311和1.345,P<0.05)。ROC分析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区分度较好(AUC=0.824,95%CI:0.739~0.910)。加强Bootstrap校准图形中标准曲线与校准预测曲线相贴合,表明模型的校准度良好。DCA曲线显示模型具有潜在Pidnarulex研究购买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术前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是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后急性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两项因素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脾切除术后急性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有一定价值。

DL-丁胱亚磺酰亚胺导致结肠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DL-丁胱亚磺酰亚胺(DL-BSO)导致结肠癌细胞发生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梯度浓度的DL-BSO干预人结肠癌HCT-116和SW480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的改变。(2)采用实验浓度的DL-BSO干预2种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目的蛋白表达水平。(3)用necrostatin-1 (Nec-1)和ferrostLGK-974atin-1 (Fer-1)预处理2种细胞,再用实验浓度的DL-BSO进行干预,分为对照组、DL-BSO组、抑制剂组和DL-BSO联合抑制剂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以铁离子比色法试剂盒检测铁离子浓度,以谷胱甘肽(GSH)试剂盒检测GSH浓度,以Western blot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xCT)表达水平,以脂质过氧化传感器C11-BODIPY-591荧光显影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水平。结果:DL-BSO干预后,HCT-116和SW480细胞活力均显著减弱,DL-BSO的最适浓度和处理时间分别为300μmol/L和36 h。DL-BSO处理使HCT-116和SW480细胞横向及纵向迁移能力均减弱,铁死亡关键蛋白GPX4和xCT表达下调,ROS水平SB203580使用方法和铁离子浓度升高,GSH浓度降低。DL-BSO的作用不受Nec-1的回调,但受到Fer-1的回调。结论:DL-BSO能Breast surgical oncology通过铁死亡途径导致结肠癌细胞发生死亡,并减弱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初步疗效观察

目的 初步评估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术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receptor mediated transcytosis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8例(10眼)进行了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术的患者,其中男性6例(8眼),女性2例(2眼)。年龄分布24~41岁,平均(33.9±5.9)岁。比较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包括视力、眼压、青光眼用药数量及术后并发MLN8237使用方法症。结果 8例患者均诊断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平均随访时间为(13.0±3.9)个月。术前平均眼压为(24.7±6.LEE011生产商2)mmHg,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为(13.9±1.7)mmHg,较术前下降了43.7%。术前平均用药数量为3.1种,末次随访时为0.2种。4眼(40%)进行了滤过泡分离手术,其中1眼发生色素颗粒阻塞引流管出口,行滤过泡分离时清除阻塞物,房水顺利流出。截至末次随访,3眼获得手术完全成功,5眼获得部分成功,总成功率为80%。2眼术后发生前房积血,均在术后1个月内自行消退。其余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术是POAG的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在1年的随访中,患者眼压和青光眼用药数量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