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分析p21活化激酶6(p21-activated kinases 6,PAK6)基因对裸鼠乳腺癌早期放疗疗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及人乳腺癌细胞MDA-MB-468、MCF-7中PAK6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采用慢病毒载体介导RNA技术(RNAi),构建PAK6基因稳定沉默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468/shRNA-PAK6、MCF-7/shRNA-PAK6并检测转染效率,分别给予0、2、4 Gy单次剂量放射治疗,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 8,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凋亡实验观察沉默PAK6表达对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构建裸鼠皮下乳腺癌移植瘤模型,分别给予0、2、4 Gy单次剂量放射治疗,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计算抑瘤率。采用RT-q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移植瘤组织中PAK6蛋白、β-连环蛋白(β-catenin)、c-myc、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人正常乳腺上Biomass accumulation皮细胞MCF-10A比较,人乳腺癌细胞MDA-MB-468和MCF-7中PAK6 mRNA及蛋白均呈明显高表达(P<0.05)。在乳腺癌细胞MDA-MB-468和MCF-7中,沉默PAK6表达可抑制细胞活力和细胞克隆形成率(P<0.05),增加细胞凋亡率(P<0.05)。裸鼠成瘤实验结果显示,与2 Gy shRNA-NCselleckchem NSC 125973组比较,2 Gy shRNA-PAK6组大鼠移植瘤体积明显降低(P<0.05),肿瘤倍增时间和增敏系数明显增大(P<0.05),抑瘤率增加(P<0.05),移植瘤组织中PAK6、β确认细节-catenin、c-my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较低(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则明显较高(P<0.05);与4Gy shRNA-NC组比较,4Gy shRNA-PAK6组各项指标趋势同前。结论沉默乳腺癌细胞中PAK6基因表达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克隆,改善肿瘤细胞体内外放疗敏感性,其作用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作用有关。
NuSAP1、LDLR与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核仁纺锤体相关蛋白1(NuSAP1)、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与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并分析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10枚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癌且均发生更多腋窝淋巴结转移。术中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并检测Nu SAP1 m RNA、LDLR m RNA表达情况。对比不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患者癌组织Nu SAP1 m RNA、LDLR m RNA表达,分析Nu SAP1 m RNA、LDLR m RNA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腋窝淋巴结转移≥10枚的危险因素。结果 癌组织Nu SAP1 m RNA、LDLR m RNA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随着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加,癌组织Nu SAP1 mLY-188011 IC50 RNA、LDLR m RNA表达呈升高趋势(P<0.05);癌组织Nu SAP1 m RNA、LDLR m RNA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呈正相关(P<0.05);校正临床分期、肿瘤最大直径后,癌组织Nu SAP1 m RNA、LDLR m RNA高表达仍是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10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P)=-6.004+1.298×LDLR m marine biotoxinRNA+1.141×Nu SAP1 m RNA。结论 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癌组织Nu SAP1 m RNA、LDLR m RNA呈高表达,表达水平与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密切相关,且Nu SAP1 m RNA、LDLR m RNA表达升高是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10枚的独立危险因素。
接受EGFR-TKIs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
目的 构建接受EGFR-TKIs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Compound 3体内实验剂量癌(NSCLC)患者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2020年柳州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呼吸科、肿瘤科收治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332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232)和验证组(n=100)。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EGFR-TKIs治疗前2周血常规检查结果。从患者接受EGFR-TKIs一线治疗开始对其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后续治疗效果、是否复发或死亡以及死亡时间。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Medicines procurement血常规指标预测试验组接受EGFR-TKIs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死亡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试验组接受EGFR-TKIs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R 4.0.3软件包)构建接受EGFR-TKIsTaurine使用方法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校准曲线和ROC曲线评价该列线图模型预测接受EGFR-TKIs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预后的准确性。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乳酸脱氢酶(LDH)、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纤维蛋白原(FIB)是接受EGFR-TKIs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构建接受EGFR-TKIs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试验组接受EGFR-TKIs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1、2、3年生存率的CI分别为0.86、0.80、0.78,预测验证组接受EGFR-TKIs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1、2、3年生存率的CI分别为0.89、0.84、0.80。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试验组、验证组接受EGFR-TKIs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1、2、3年生存率与患者实际1、2、3年生存率基本一致。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试验组、验证组接受EGFR-TKIs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生存情况的AUC分别为0.896〔95%CI(0.848,0.945)〕、0.833〔95%CI(0.826,0.940)〕。结论 NLR、LDH、PLR、FIB是接受EGFR-TKIs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接受EGFR-TKIs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生存率。
加速康复外科在肺癌合并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究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应用于肺癌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90例拟行手术的肺癌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加速康复外科干预。比较2组围手术期指标Lab Equipment,术前及术后1、3 d的疼痛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心理状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确认细节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9±3)h比(48±5)h、(85±14)h比(114±17)h、(9.4±1.0)d比(13.8±1.2)d](均P<0.05)。观察组术后1、3 d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0±0.6)分比(6.5±0.6)分、(3.1±0.3)分比(4.0±0.4)分](均P<0.05)。2组术后1个月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术更多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7%(3/45)比22.2%(10/45)](P=0.036)。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肺癌合并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有效减轻疼痛,缓解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
间断性热暴露导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胸主动脉损伤:基于激活AMPK/mTOR/ULK1通路
目的 探讨不同热暴露方式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血管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构建热暴露大鼠模型,分为对照组SHR-CN(n=9,饲养在24℃室温下),间断性热暴露组SHR-8(n=9,每天接受任意连续8 h热暴露,其余时间饲养在与对照组相同的条件下)和持续性热暴露组SHR-24(n=9,持续暴露在32℃高温下)。进行自噬和通路干预的SHRs,分别于热暴露前30 min腹腔注射自噬激活剂Rapa,抑制剂3PEG300分子式-MA和AMPK抑制剂Compound C(CC)。。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HE)观察大鼠胸主动脉形态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IF)分别检测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LC3B和p62的表达情况;利用TUNEL检测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凋亡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Bax和Bcl-2的表达情况;用自噬的激活剂和抑制剂干预高血压大鼠后,检测自噬和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IHC)检测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大鼠腹腔注射AMNSC 125973配制PK抑制剂Compound C(CC)后,进一步观察通路及自噬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SHR-8组胸主动脉内膜排列分布不完整,细胞分布紊乱。Western blot显示Beclin1、LC3Iimmune tissueI/LC3I表达增高,p62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结果表明SHR-8组中凋亡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Western blot表明热暴露后Bax表达升高,Bcl-2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A抑制自噬的表达,同时凋亡表达降低,Rapamycin促进自噬和凋亡的表达。IHC显示,与SHR-CN相比,SHR-8组p-mTOR明显降低,p-AMPK和p-ULK1表达升高。腹腔注射CC降低了pAMPK和p-ULK1的表达,同时自噬相关因子LC3B和Beclin1表达降低。结论 不同热暴露下,间断性热暴露导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形态、自噬和凋亡相关因子表达变化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AMPK/mTOR/ULK1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静息态脑功能活动变化的短期纵向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初诊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 1周期后脑的自发性和同步性功能活动的短期纵向变化。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6名行NAC的乳腺癌患者,分别于行NAC前(timepoint 0,TP0)和行NAC第1周期后(timepoint 1,TP1)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扫描和神经心理测试。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更多connectivity, FC)分析用于评估所有被试的自发性和同步性脑活动,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纵向比较,并对rs-fMPathologic complete remissionRI参数与神经心理测试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3-MA体外果与TP0相比,乳腺癌患者在TP1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显著下降(P<0.05),其余神经心理测试评分在两次评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1的右侧额中回、右侧岛叶及左侧背外侧额上回的ALFF值显著降低(体素水平P<0.001,簇水平P<0.05),其中左侧背外侧额上回与右侧额中回之间的FC在TP1显著增高(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此外,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在TP0的ALFF值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在TP0和TP1间的差值呈显著正相关(ρ=0.429,P=0.016);TP0和TP1之间左侧背外侧额上回与右侧额中回之间功能连接z值的差值与TP0和TP1之间连线测试A型(trail making test A,TMT-A)耗时差值呈显著正相关(ρ=0.443,P=0.012)。结论 NAC在早期可能影响乳腺癌患者的脑自发性及同步性脑功能活动,涉及执行功能以及情绪调控等相关脑区。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恶性肿瘤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2015—2019年宁夏Belumosudil核磁某三甲综合医院恶性肿瘤患者的住院费用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降低恶性肿瘤患者的住院费用提供建议。方法 运用描述性分析、非参数检验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39617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胃癌、肺癌、乳腺癌始终排在恶性肿瘤的前3位;药品费、诊断费、耗材费及手术费是恶性肿瘤患者住院BMS-354825半抑制浓度费用的主要构成;住院天数、是否手术对恶性肿瘤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最大,住院天数、入院途径对患者药品费、诊断费和耗材费的影响最大,是否手术、医疗付款方式对患者手术费的影mechanical infection of plant响最大。结论 胃癌、肺癌和乳腺癌排在恶性肿瘤的前3位,药品费和诊断费在恶性肿瘤患者住院费用中的占比较高,住院天数、是否手术、入院途径对恶性肿瘤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较大。
CT影像组学在肝细胞癌联合治疗后短期疗效的应用
目的 探讨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后短期疗效(6个月内)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9例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CT图像,根据改良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对介入术后6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进行评估。提取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根据术前一般临床危险因素、基本影像特征,建立术前临床模型。将影像组学模型加入术前临床模型,组成联合模型。分别绘制3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别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从1 708个影像组学特征中共筛选出11个影像组学特征值建立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模型AUC分为0.94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5、0.918。临床因素除了肿瘤最大Decitabine体内径线和肿瘤数目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Pexidartinib05),二者构建的临床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11、0.857。联合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AUC分别为0.958、0.95。结论 影像组学模型是预测TACE联合索拉菲尼短期疗效的一个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素,能明显提高术前临床模型的预测能力,可在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前筛选出进展危险性较高的患者,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及随访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两种常用高眼压青光眼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本课题建立和评价两种稳定的高眼压青光眼大鼠模型,利用模型进行三种降眼压药物体内和体外药效评价研究。以建立能够模拟人青光眼发病特征的大鼠模型,推动青光眼非临床评价和机制研究。方法向大鼠前房注射一定量磁珠悬液、氩激光光凝排空房水的大鼠角膜缘和巩膜外静脉,诱导大鼠眼压升高。将高眼压大鼠按眼压随机分组并分别给予复方制剂布林佐胺溴莫尼定滴眼液和它的两种成分药物布林佐胺滴眼液、溴莫尼定滴眼液,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不给药。通过测量眼压、前节拍照、眼底照相、OCT、视网膜电图和组织urine liquid biopsy病理学检查等评价模型和药物药效。利用手动膜片钳检测急性分离的RGCs的离子通道电流和自发放电,并在体外细胞给药,研究RGCs凋亡和药物保护作用。结果前房注射20 μL浓度为12.5selleck抑制剂 mg·mL-1和50 mg·mL-1磁珠均可诱导大鼠眼压明显升高。12.5 mg·mL-1磁珠诱导大鼠眼压升高成功率约40%,前节屈光介质相对清晰;50 mg·mL-1诱导成功率在80%以上,但无法保证屈光介质清晰。利用532 nm氩激光光凝放房水后的大鼠角膜缘和巩膜外静脉,可稳定升高大鼠眼压约2周,且屈光介质比12.5 mg·mL-1磁珠组大鼠更清晰。两种模型均可见高眼压所致的前节改变、视盘萎缩和视功能损伤等病理改变,与青光眼临床表现相似。三种降眼压药物在该两种模型眼压升高的不同时期各表现出一定的降眼压效果,但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仅个别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复方制剂仅在个别时间点表现出比两种成分药物略佳的降眼压效果。可能与动物眼前节炎症代偿性眼压升高、眼压过高超过药物的降压阈值、个体间眼压差异大等因素有关。前房注射10 μL浓度为50 mg·mL-1的磁珠诱导大鼠高眼压持续4周,在眼压峰值期RGCs钠通道电流升高。1μM溴莫尼定使其钠离子通道电流降低,可能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结论1.12.5 mg·mL-1、50 mg·mL-1磁珠均可成功诱导建立大鼠高眼压青光眼模型,应根据不同实验目的选择合理的磁珠浓度和相应的评价方法。2.使用532 nm氩激光光凝排空房水后的大鼠角膜缘和巩膜外静脉,可维持眼压升高2周,屈光介质比注射12.5 mg.mL-1磁珠的大鼠更佳。3.三种降眼压药物在我们建立的两种高眼压模型中未表现出预期的降压效果。可能与动物眼前节炎症代偿性眼压升高、眼压过高超过药物的降压阈值、动物数量少、个体间眼压差异大等因素有关。4.磁珠诱导的高眼压大鼠在眼压峰值期RGCs钠BYL719作用通道电流升高。1 μM溴莫尼定使其钠离子通道电流降低,可能有潜在神经保护作用。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增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疗效的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胶质母细胞瘤约占所有恶性脑肿瘤的46%,预后差,只有5%的患者存活时间能达到5年以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治疗,如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通路的阻断,在不同类型的肿瘤患者中产生了有希望的结果,但是这些治疗方式没有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获得显著的生存获益。血脑屏障是由脑血管内皮细胞及其紧密连接、毛细血管基底膜,以及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组成,是具有保护功能的膜屏障,能够将中枢神经系统与血液成分分开,阻止大部分物质由血液系统进入脑实质内。尽管胶质母细胞瘤中免疫细胞浸润的存在表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可能会受到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展的影响,但研究发现,血脑屏障仍然是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主要生理障碍。因此,通过血脑屏障递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策略对于成功的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至关重要。小干扰RNA(siRNA)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靶向基因沉默手段,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中。游离的siRNAs由于其较差的药代动力学、较低的肿瘤靶向性和细胞摄取不足而不适合用于治疗,因此siRNAs通常与肿瘤免疫治疗的载体复合,形成治疗复合物。阳离子脂质体纳米颗粒作为siRNA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结构柔性。可电离的阳离子脂质体通常有一个胺头基团,它对siRNA的有效包封和细胞内传递至关重要。尽管血脑屏障被认为是无靶向配体的纳米药物载体治疗颅内肿瘤的一个巨大限制,但是已经开发了几种被动靶向纳米载体,用于在原位脑胶质瘤模型中透过血脑屏障。最近的研究表明,表面正电荷提高了聚合物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然而,利用阳离子脂质体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直接将siRNA递送到大脑并有效穿透血脑屏障,从而提高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效果的研究较少。金纳米颗粒是纳米尺度的金属材料,在众多纳米材料中,金纳米颗粒具有低毒性、易于控制粒径和形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优点,因此,在肿瘤传感器、药物释放剂和增强剂在等离子体光热疗法中的应用已有广泛研究。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就是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和肿瘤富集,这是实现纳米颗粒有效递送的关键特征。在论文的前一部分,我们设计了一个具有不同胺头基团的可电离阳离子脂质体库,用于脑靶向siRNA递送。我们发现脂质体的胺头基团的结构是决定其对siRNA递送效率、血脑屏障穿透效果和脑肿瘤靶向能力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利用体外和体内筛选方法,我们获得了一种性能突出的脂质体BAMPA-O16B,其p Ka值在6.5左右,是一种有效的载体,可在体外将siRNAs导入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内,并在小鼠原位胶质母细胞瘤模型中递送入颅内肿瘤组织。我们进一步证明了BAMPA-O16B递送siRNA同时沉默颅内胶质母细胞瘤中CD47和PD-L1表达的潜力,这两种免疫抑制分子参与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我们发现同时沉默CD47和PD-L1表达在激活抗肿瘤免疫方面比单独靶向任何一个分子对于肿瘤的治疗更有效,突出了使用脑靶向脂质体medical radiationsiRNA递送用于胶质母细胞瘤和其他脑肿瘤的免疫治疗的巨大潜力。在论文的后一部分,我们应用聚乙二醇化的金纳米杈(NTP@PEG),与尺寸相当的金纳米球和金纳米棒相比,NTP@PEG对原位胶质母细胞瘤荷瘤小鼠具有明显的蛋白吸附抵抗性,减少了其在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在肝脏和脾脏中的蓄积量低,对血脑屏障的穿透能力高。另一方面,NTP@PEG纳米颗粒显示出较长的血液循环半衰期,使胶质母细胞瘤内积聚量增加,并能够深度渗透到肿瘤内。基于NTPs具有近红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因此应用NTP@PEG经系统给药,对荷瘤小鼠原位胶质瘤进行光热疗法,发现其对肿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NTPs为药物的递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为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研究方法:1.构建包含不同胺头基团的脂质体材料库,合成多种脂质体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验证其包载siRNA后对靶基因的沉默效率。对比具有不同靶基因沉默效率的脂质体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明确其差异产生的机制。2.选出对靶基因沉默效率和血脑屏障透过效率最高的脂质体纳米药物递送系统BAMPA-O16B/siRNA,利用实验方法检测其在体外和体内被肿瘤细胞摄取,以及其对CD47和PDL1分子表达的沉默效率。3.检测经系统给药后,BAMPA-O16B/siCD47/siPDL1对GL261肿瘤生长的影响并观察小鼠生存期,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AMPA-O16B/siCD47/siPDL1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机制。4.比较不同形貌的金纳米颗粒对血清蛋白的吸附能力,检测其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以及在肿瘤组织内的分布。5.对颅内荷瘤小鼠经系统给药后,检测NTP@PEG介导的光热治疗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1.包含不同胺头基团的脂质体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包载了si GFP后,对GL261-GFP表达GFP的水平的沉默效率不同。选出沉默效率具有显著差异的4种胺头基团的脂质体纳米颗粒,对其细胞吞噬、溶酶体逃逸、p Ka值,以及透过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能力进行检测,发现阳离子脂质材料的p Ka值在6-7之间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较强的溶酶体逃逸能力和血脑屏障穿透性。2.利用BAMPA-O16B阳离子脂质药物递送系统包载荧光标记的siRNA,体外与GL261细胞共孵育,可见肿瘤细胞对BAMPA-O16B/siRNA有较强的吞噬作用。利用BAMPA-O16B脂质包载CD47 siRNA和PD-L1 siRNA,体外与GL261细胞共孵育,发现BAMPA-O16B/siCD47/siPDL1能够在体外有效降低肿瘤细胞CD47和PD-L1的表达,且其沉默效率与商业化的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2000相近。3.利用BAMPA-O16B脂质包载荧光标记的siRNA,VX-661对颅内胶质母细胞瘤的荷瘤小鼠经系统给药,可见BAMPA-O16B/Cy5-si NC显著富集在肿瘤组织的胞浆内,而在正常的脑组织内富集很少。BAMPA-O16B/siCD47/siPDL1在体内可以使肿瘤组织内的CD47和PD-L1的表达水平下降,具有较高的瘤内递送效率。4.BAMPA-O16B/siCD47/siPDL1经系统给药后,能够显著抑制颅内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并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同时降低Ki-67+细胞的比例,该免疫反应是由CD8+T细胞浸润增加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其M2亚型的比例降低所致。5.将不同形貌的三种金纳米颗粒NTP@PEG、NS@PEG和NR@PEG与血清蛋白共孵育后,发现NTP@PEG具有CX-5461化学结构较强的抗蛋白吸附能力,同时具有较好的血脑屏障透过能力,能够在颅内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内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而在肝脏、脾脏等脏器内的富集较少。6.利用NTP@PEG对颅内荷瘤小鼠进行光热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小鼠生存,其机制是由于光热效应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所致。研究结论:1.包含不同胺头基团的脂质体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对靶基因的沉默效率不同,并且透过体外或体内血脑屏障的效率也不同,其差异可能是由表面性质决定的。2.阳离子脂质材料的p Ka值约为6.5左右,具有高效靶基因沉默功能,低于5.5的阳离子脂质材料对靶基因的沉默能力很差。3.荧光标记的BAMPA-O16B/siRNA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能够有效被肿瘤细胞摄取,同时高效沉默CD47和PD-L1分子的表达。4.BAMPA-O16B/siCD47/siPDL1能显著抑制小鼠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的生长,并能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肿瘤组织中CD3+T细胞、活化的CD8+T细胞的浸润,同时降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总数和M2型亚群比例实现的。5.NTPs具有独特的枝杈状结构,与尺寸相似的金纳米球和金纳米棒相比,NTP@PEG有较强的血清蛋白吸附抵抗能力,同时能透过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并且在颅内肿瘤部位能够透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组织,实现在肿瘤部位的富集。6.NTP@PEG由于其在808 nm具有较好的光热转换效率,故应用近红外激光照射颅内荷瘤小鼠后,能够使瘤内肿瘤细胞凋亡,进而减慢小鼠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