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莲子饮加减治疗IgA肾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清心莲子饮加减治疗IgA肾病气阴两虚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应用前瞻性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根据纳排标准从我院2021年8月-2022年10月肾病科门诊的患者中筛选中医辨证证属气阴两虚证的IgA肾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都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清心莲子饮加减治疗,CMV infection共治疗12周。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并进行量化评分,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尿红细胞计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使用SPSS22.0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确定清心莲子饮加减的临床疗效。并根据相关的安全指标及随访情况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下降(P<0.05),肾小球滤过率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治疗组较对照组血肌酐下降更明显,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更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治疗组较对照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下降更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治疗组较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疗效:治疗CL 318952化学结构组总有效率77.42%,对照组总有效率46.88%,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尿酸、血尿素氮: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血尿酸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尿素氮两组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Belumosudil供应商5)。6、尿红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尿红细胞计数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清心莲子饮加减可明显降低IgA肾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血肌酐及升高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2、清心莲子饮加减可明显减少IgA肾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3、清心莲子饮加减可明显减少IgA肾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缓解临床症状。4、清心莲子饮加减治疗IgA肾病(气阴两虚证),安全有效。

基于Th17、Treg及Th17/Treg平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主要类型,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针对它发病Positive toxicology机制的研究屡见不鲜,由于传统药物的副作用大以及使用的局限性,开发新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已经成为一大迫切需求。很多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与Th17/Treg平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炎症性肠病的状态时,一些病原体突破肠上皮屏障,随后激活抗原提呈细胞,由此产生的selleck HPLCCD4+T细胞容易产生更多的Th17细胞,就会持续积累过多的炎症细胞因子诱导炎症,这时候这种效应就会远超于Treg的免疫耐受,这种相互抑制保持平衡的现象就会被打破,结果组织炎症反应增加,肠膜组织遭到破坏,因此恢复此平衡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缓解也至关重要。目前很多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调控Th17的表达具体与哪些通路有关,分析了恢复Treg表达的众多途径,并从微生物调节、针对不同受体的靶向药物、中医药治疗等方面探索了恢复Th17/Treg平衡的具体机制,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甚至有很多药物已经www.selleck.cn/products/jq1应用于临床试验,所以该文将近几年来针对Th17、Treg、以及Th17/Treg平衡治疗的研究进行总结,为更多的研究者清晰明了地了解到目前的研究成果提供帮助,以期待找出更多可以适用于临床的治愈率高、毒副作用小的治疗药物。

优质皮肤护理对新生儿皮肤红斑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给予新生儿皮肤红斑患儿优质皮肤护理对新生儿皮肤红斑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收治的共计198例新生儿皮肤红斑患儿作为研究Enzyme Assays对象,按照随机摸球法分成观察组(99例)与对照组(9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优质皮肤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红斑评分、红斑消退时间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红斑评分低于干预前,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斑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GW-572016分子量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婴幼儿生活质量评估问卷(IDQOL)评分低于干预前,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Imidazole ketone erastin临床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皮肤红斑给予优质皮肤护理,能够提高护理效果,改善红斑情况,缩短红斑消退时间,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多普勒超声、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联合血清胱抑素C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联合血清胱抑素C(CysC)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收治的138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T2DM患者56例,早期DN 48例,临床DN 34例。所有患者均行多普勒超声、VTQ技术诊断,并检测血清Cys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DN诊断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多普勒超声、VTQ检查定量指标及CysC诊断DN及早期DN的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肌酐[■=3.438(95%CI:1.415,8.356)]、肾动脉(肾门处主肾动脉)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DV)[■=4.更多121(95%CI:1.695,10.014)]、肾动脉阻力指数(RI)[■=4.358(95%CI:1.793,10.591)]、肾皮质剪切波速度(SWV)[■=4.323(95%CI:1.779,10.507)]、CysC[■=4.229(95%CI:1.740,10.278)]是影响DN诊断的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EDV(肾门处主肾动脉)、RI(肾门处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主肾动脉)、SWV、CysC及四者联合诊断DN的敏感性分别为70.73%(95%CI:0.595,0.800)、73.17%(95%CI:0.621,0.821)、71.95%(95%CI:0.608,0.810)、75.61%(95%CI:0.647,0.841)、80.49%(95%CI:0.700,0.881),特异性分别为73.21%(95%CI:0.595,0.838)、80.36%(95%CI:0.672,0.893)、75.00%(95%CI:0.614,0.852)、71.43%(95%CI:0.576,0.823)、89.29%(95%CI:0.775,0.956),AUC分别为0.734(95%CI:0.639,0.828)、0.756(95%CI:0.651,0.860)、0.718(95%CI:0.608,0.827)、0.739(95%CI:0.631,0.846)、0.902(95%CI:0.837,0.968)。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EDV、RI、SWV、CysC及四者联合诊断早期DN的敏感性分别为70.83%(95%CI:0.557,0.826)、77.08%(95%CI:0.623,0.875)、72.92%(95%CI:0.579,0.843)、70.83%(95%CI:0.557,0.826)、83.33%(95%CI:0.692,0.920),特异性分别为79.41%(95%CI:0.616,0.901)、73.53%(95%CI:0.554,0.865)、76.47%(95%CI:0.584,0.886)、70.59%(95%CI:0.523,0.843)、91.18%(95%CI:0.752,0.977),AUC分别为0.770(95%CI:0.672,0.868)、0.746(95%CI:0.634,0.858)、0.761(95%CI:0.665,0.857)、0.765(95%CI:0.653,0.877)、0.910(95selleck激酶抑制剂%CI:0.850,0.969)。结论 EDV、RI、SWV、CysC四者联合诊断早期DN可提高诊断效能。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与术后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输血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预后情况,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对术后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7年6月—2020年11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肝门部胆管癌患者105例,均行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根据围手术期输血方式分为无输血组65例,自体输血组15例,异体输血组25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术前及术后7 d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比率,并进行比较。比较3组Bismuth-Corlette分型、肿瘤最大径等临床资料及自体输血组与异体输血组围手术期输血量。术后随访3~62个月,比较3组术后1、2年总生存率。结果 3组Bismuth-Corlette分型、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输血组围手术期输血量[(323.36±65.50)mL]与异体输血组[(289.69±55.60)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1,P=0.069)。3组术前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输血组术后7 d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比率均低于术前(P<0.05),CD8~+T淋巴细胞比率高于术前(P<0.05);无输血组、自体输血组术后7 d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比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输血组术后7 d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比率[(62.66±7.96)%、(31.03±6.50)%、(6.98±2.03)%]均低于无输血组[(69.83±9.23)%、(37.03±8.80)%、(8.98±2.89)%]、自体输血组[(68.98±7.05)%、(36.50±6.25)%、(8.50±2.56)%](P<0.05),CD8~+T淋巴细胞比率[(30.93±6.26)%]均高于无输血组[(25.06±9.03)%]、自体输血组[(25.26±6.62)%](P<0.05);无输血组术后7 d外周血CD3~+、CRSL3体内D4~+、CD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比率与自体输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Taurine研究购买义(P>0.05)。无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异体输血组术后1年(43.1%、33.3%、32.0%)、2年(30.8%、20.0%、20.0%)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71,P=0.557;χ~2=1.179,P=0.480)。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异体输血损害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NIR II FL bioimaging能,但对患者远期生存状况无明显影响。

幽门螺杆菌阿莫西林稳定耐药克隆的筛选及其基因突变的检测

目的 探讨阿莫西林(AMX)不稳定耐药的幽门螺杆菌(Hp)演化成AMX稳定高水平耐药的表型及其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 以冻存后的Hp菌株H390作为出发菌株,在不断增加AMX浓度的培养基上连续传代,筛选对AMX耐药的克隆,检测耐药克隆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置于-80℃冻存3个月后再binding immunoglobulin protein (BiP)复苏,根据冻存后MIC下降情况判断其耐药性是否稳定。对获得的AMX最高MIC值的克隆H390r和出发菌株H390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和外排泵抑制试验,检测并鉴定与H390r获得的AMX高水平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结Panobinostat溶解度果 通过AMX筛选获得4个AMX高水平耐药克隆,MIC分别为12、32、64和≥256mg/L,经-80℃冻存后,MIC均未发生改变。相比于亲本菌株H390,AMX稳定耐药克隆H390r存在多个基因的突变,包括与AMX耐药性相关的编码RND外排系统的hefC、编码孔蛋白的hopB与hopC和编码青霉素结合蛋白的ftsI。H390r在有外排泵抑制剂存在时对AMX的MIC大幅降低。结selleck抑制剂论 AMX能够在不稳定耐药的Hp中筛选出稳定耐药的克隆;H390r存在与AMX耐药相关的hefC、hopB、hopC和ftsI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是H390r获得AMX稳定高水平耐药的主要原因。

Lgi1基因通过控制髓鞘装配和TSC1-mTORC1依赖的脂质生物合成促进外周神经系统髓鞘化

目的 探索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基因1(Lgi1)在外周神经系统(PNS)髓鞘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Lgi1与髓鞘相关蛋白在产后发育时期SN组(坐骨神经)P3-P60、Brain组(大脑)P0-P180、敲除Lgi1后SN组与Brain组的表达,并进一步探索Lgi1-/-小鼠Laminin-integrin信号及TSC1-mTORC1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Enasidenib研究购买与电镜探究敲除Lgi1后引起的髓鞘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蛋白质印迹法显示,Lgi1的缺失会导致PNS中髓鞘相关蛋白MBP、MOG和MAG与特异性髓鞘蛋白MPZ的表达水平下降(P<0.05),且电镜下实验组小鼠SN中无髓鞘的轴突数量增加,而轴突总数不变,g-ratio比率增加,且未折叠髓鞘增加;Lgi1-/-小鼠SN中Laminin、integrinβ-1、integrinβ-4蛋白表达明显减少,integrin α-1表达增加(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MBP与Laminin共染部分较少;此外,与对照组相比,Lgi1-/-小鼠中脂肪酸合成酶FASN蛋白表达量减少,pS6水平增加和TSC1表达减少(P<0.05)。结论 Lgi1基因参与调控Fluorescent bioassayPNS髓鞘化过程,selleckchem且通过Laminin-integrin信号及TSC1-mTORC1通路抑制髓鞘的形成并导致PNS低髓鞘化。

雌性红莱菔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疗效的临床对照观察

摘 要:目的 验证雌性红莱菔浓缩原粉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抗炎止痛,降尿酸的作用。方法 选取从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沈阳抗风竤中医门诊部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共40例media and violence,分为雌性红莱菔组和秋水仙碱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雌性红莱菔浓缩原粉治疗(日3次舌下含服,每次1.5g+1.5g)及秋水仙碱治疗(第一次1mg,以后0.5mg/次,日3次口服),以7天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血清尿酸、selleck LY2940021L-1β、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7d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血清尿酸、IL-1β、TNF-α水selleck ABT-199平[2.05±0.82、404.25±60.64、102.20±10.02、16.80±4.34;2.90±1.07、494.50±40.04、125.50±6.02、25.75±4.25]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6.45±1.27、548.20±94.79、137.75±6.08、29.55±2.64;7.05±0.68、537.30±67.81、134.65±7.06、29.70±3.72](P<0.05),且雌性红莱菔组下降值比秋水仙碱组更明显(P<0.05)。结论 雌性红莱菔浓缩原粉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抗炎止痛,降尿酸的作用。

高温高湿环境建立新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及机制初探

目的:基于大量临床证据表明高温高湿环境可导致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增加,且目前全球范围内均缺少通过环境温度、湿度处理以构建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因此本研究通过模拟高温高湿环境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检测血尿酸等生化指标并观察其肾脏组织损伤情况,评估心脏、肝脏、踝关节等主要组织器官的形态学变化,并检测尿酸转运蛋白表达变化以进一步分析该环境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在通过与传统化学药物法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大鼠进行对照研究的情况下,建立新型高温高湿环境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150~200g,鼠liver pathologies龄6~7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CON)、氧嗪酸钾组(potassium oxonate,PO)、高嘌呤饮食组(high purine diet,HPD)、高温高湿组(high temperature-humidity,HTH)和复合因素组(compouLaduviglusib小鼠nd factors,CF)。CON组仅予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PO组以250mg/kg氧嗪酸钾混悬液灌胃,HPD组为250mg/kg氧嗪酸钾混悬液灌胃+20%酵母饲料喂养,由此建立传统化学药物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HTH组和CF组为在采用上述两组传统化学药物造模方法的基础上,对该两组大鼠进行高温高湿环境处理,通过温度为37±0.5℃、相对湿度为80±1%的特定恒温培养箱进行照射,每天1 h(即HTH组为氧嗪酸钾+培养箱照射、CF组为氧嗪酸钾+酵母饲料+培养箱照射)。造模持续12周,第0周、2周、4周、6周、8周、10周和12周时分别采血检测血清尿酸、肌酐水平,第6周、12周时每组随机选取3只大鼠麻醉后取肾脏等组织进行相关研究。本研究具体分为四个部分开展:(1)通过模拟高温高湿环境方法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分析其血尿酸值上升的趋势及持续时间;(2)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马松染色、六胺银染色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高尿酸血症模型对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3)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技术评估该新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踝关节、肝脏等重要组织器官的组织形态学改变;(4)通过免疫蛋白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近端小管上重吸收型尿酸转运蛋白1(urate transporter 1,URAT1)和排泄型尿酸转运蛋白ATP结合转运蛋白G 2(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 2,ABCG 2)的表达水平变化,以分析AMG510高温高湿环境对尿酸转运蛋白的影响,并探讨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升高血尿酸水平的作用机制。成果:(1)本实验中持续造模12周后所有组别大鼠成活率均为100%。实验2周时,各模型组血尿酸值达到顶峰,CF组、HTH组、HPD组和PO组血尿酸平均值均显著高于CON组(155.9±32.3μmol/L、133.9±17.8μmol/L、118.5±5.9μmol/L、107.6±12.4μmol/L VS 85.7±4.1μmol/L,P<0.05),其中HTH组高于PO组(133.9±17.8μmol/L VS107.6±12.4μmol/L,P<0.05)、CF组高于HPD组(155.9±32.3μmol/L VS 118.5±5.9μmol/L,P<0.05)。实验12周时PO组和HPD组血尿酸值严重回落,而HTH组和CF组血尿酸值仍保持在较高水平。随着实验时间推进,各组大鼠血肌酐水平均有轻度上升,至第8周时出现峰值,CF组、HTH组、HPD组、PO组均高于CON组(50.7±4.0μmol/L、50.7±3.0μmol/L、50.5±7.8μmol/L、43.8±4.6μmol/L VS 30.7±3.2μmol/L,P<0.05),后续开始下降。(2)光镜下可见PO组和HPD肾脏组织形态表现为肾小管扩张,而HTH和CF组出现大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间隙变窄,部分小管间隙显著炎性浸润,此外CF组还存在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PO组和HPD组可见肾小管间质局灶性纤维化,而HTH组和CF组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纤维化相对较重。HTH组和CF组尿酸盐晶体沉积染色区域多于PO组和HPD组。实验6周时电镜下可见HTH组和CF组部分肾小球足细胞肿胀、足突融合,12周时HTH组和CF组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加,血管球基底膜显著增厚,肾小管内个别线粒体肿胀甚至线粒体空泡化。(3)光镜下可见PO组和HPD组肝血窦轻度扩张,而HTH组和CF组肝细胞肿胀、肝血窦变窄,CF组心肌肌丝排列稍紊乱、踝关节软骨层结构欠平滑,其余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异常。(4)免疫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实验均表明,与CON组相比,HPD、HTH组和CF组ABCG2蛋白表达降低(P=0.006、0.001、0.001<0.05),HTH组ABCG2表达低于PO组(P=0.001<0.05),CF组ABCG2表达低于HPD组(P=0.001<0.05);与此同时,HPD组、HTH组和CF组URAT1蛋白表达情况均显著高于CON组(P=0.043、0.001、0.001<0.05),且HTH组URAT1显著高于PO组(P=0.001<0.05),CF组URAT1显著高于HPD组(P=0.001<0.05)。结论:(1)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通过持续12周的高温高湿环境处理可构建血尿酸水平较为稳定的新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2)该模型肾脏病理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但尚未进展至肾损伤,而肝脏、心脏和踝关节等组织结构改变较为轻微;(3)本实验进一步发现重吸收型尿酸转运蛋白URAT1表达增加、排泄型尿酸转运蛋白ABCG2表达下降可能是高温高湿环境引起血尿酸水平上升的重要机制之一。(4)本研究中提高环境温湿度的造模方法可进一步应用于高温高湿环境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

肝内胆管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肝内胆管癌)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且缺乏筛查手段,分子靶向治疗对这一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具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目前取得较好研究selleckchem Belnacasan进展的治疗靶点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VEGF受体(VEGFreceptor,VEGFR)、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KD025使用方法e,IDH)、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growthfactor receptor,FGFR)、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和C-ROS癌基因1(C-ROS oncogene 1,ROS1)等。其中,FGFR2和IDH1基因突变几乎仅见于肝内胆管癌,部分针对上述靶点的药物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且通过了适应证的审批。FGFR的激酶结构域极易产生门控位点突变,导致肝内胆管癌出现靶向药物获得性耐药。TAS-120和HSP90抑制剂等perfusion bioreactor药物具有逆转肝内胆管癌耐药的前景,需要在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就近年肝内胆管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对肝内胆管癌靶向药物耐药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讨论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