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验证雌性红莱菔浓缩原粉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抗炎止痛,降尿酸的作用。方法 选取从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沈阳抗风竤中医门诊部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共40例media and violence,分为雌性红莱菔组和秋水仙碱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雌性红莱菔浓缩原粉治疗(日3次舌下含服,每次1.5g+1.5g)及秋水仙碱治疗(第一次1mg,以后0.5mg/次,日3次口服),以7天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血清尿酸、selleck LY2940021L-1β、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7d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血清尿酸、IL-1β、TNF-α水selleck ABT-199平[2.05±0.82、404.25±60.64、102.20±10.02、16.80±4.34;2.90±1.07、494.50±40.04、125.50±6.02、25.75±4.25]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6.45±1.27、548.20±94.79、137.75±6.08、29.55±2.64;7.05±0.68、537.30±67.81、134.65±7.06、29.70±3.72](P<0.05),且雌性红莱菔组下降值比秋水仙碱组更明显(P<0.05)。结论 雌性红莱菔浓缩原粉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抗炎止痛,降尿酸的作用。
高温高湿环境建立新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及机制初探
目的:基于大量临床证据表明高温高湿环境可导致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增加,且目前全球范围内均缺少通过环境温度、湿度处理以构建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因此本研究通过模拟高温高湿环境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检测血尿酸等生化指标并观察其肾脏组织损伤情况,评估心脏、肝脏、踝关节等主要组织器官的形态学变化,并检测尿酸转运蛋白表达变化以进一步分析该环境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在通过与传统化学药物法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大鼠进行对照研究的情况下,建立新型高温高湿环境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150~200g,鼠liver pathologies龄6~7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CON)、氧嗪酸钾组(potassium oxonate,PO)、高嘌呤饮食组(high purine diet,HPD)、高温高湿组(high temperature-humidity,HTH)和复合因素组(compouLaduviglusib小鼠nd factors,CF)。CON组仅予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PO组以250mg/kg氧嗪酸钾混悬液灌胃,HPD组为250mg/kg氧嗪酸钾混悬液灌胃+20%酵母饲料喂养,由此建立传统化学药物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HTH组和CF组为在采用上述两组传统化学药物造模方法的基础上,对该两组大鼠进行高温高湿环境处理,通过温度为37±0.5℃、相对湿度为80±1%的特定恒温培养箱进行照射,每天1 h(即HTH组为氧嗪酸钾+培养箱照射、CF组为氧嗪酸钾+酵母饲料+培养箱照射)。造模持续12周,第0周、2周、4周、6周、8周、10周和12周时分别采血检测血清尿酸、肌酐水平,第6周、12周时每组随机选取3只大鼠麻醉后取肾脏等组织进行相关研究。本研究具体分为四个部分开展:(1)通过模拟高温高湿环境方法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分析其血尿酸值上升的趋势及持续时间;(2)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马松染色、六胺银染色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高尿酸血症模型对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3)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技术评估该新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踝关节、肝脏等重要组织器官的组织形态学改变;(4)通过免疫蛋白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近端小管上重吸收型尿酸转运蛋白1(urate transporter 1,URAT1)和排泄型尿酸转运蛋白ATP结合转运蛋白G 2(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 2,ABCG 2)的表达水平变化,以分析AMG510高温高湿环境对尿酸转运蛋白的影响,并探讨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升高血尿酸水平的作用机制。成果:(1)本实验中持续造模12周后所有组别大鼠成活率均为100%。实验2周时,各模型组血尿酸值达到顶峰,CF组、HTH组、HPD组和PO组血尿酸平均值均显著高于CON组(155.9±32.3μmol/L、133.9±17.8μmol/L、118.5±5.9μmol/L、107.6±12.4μmol/L VS 85.7±4.1μmol/L,P<0.05),其中HTH组高于PO组(133.9±17.8μmol/L VS107.6±12.4μmol/L,P<0.05)、CF组高于HPD组(155.9±32.3μmol/L VS 118.5±5.9μmol/L,P<0.05)。实验12周时PO组和HPD组血尿酸值严重回落,而HTH组和CF组血尿酸值仍保持在较高水平。随着实验时间推进,各组大鼠血肌酐水平均有轻度上升,至第8周时出现峰值,CF组、HTH组、HPD组、PO组均高于CON组(50.7±4.0μmol/L、50.7±3.0μmol/L、50.5±7.8μmol/L、43.8±4.6μmol/L VS 30.7±3.2μmol/L,P<0.05),后续开始下降。(2)光镜下可见PO组和HPD肾脏组织形态表现为肾小管扩张,而HTH和CF组出现大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间隙变窄,部分小管间隙显著炎性浸润,此外CF组还存在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PO组和HPD组可见肾小管间质局灶性纤维化,而HTH组和CF组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纤维化相对较重。HTH组和CF组尿酸盐晶体沉积染色区域多于PO组和HPD组。实验6周时电镜下可见HTH组和CF组部分肾小球足细胞肿胀、足突融合,12周时HTH组和CF组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加,血管球基底膜显著增厚,肾小管内个别线粒体肿胀甚至线粒体空泡化。(3)光镜下可见PO组和HPD组肝血窦轻度扩张,而HTH组和CF组肝细胞肿胀、肝血窦变窄,CF组心肌肌丝排列稍紊乱、踝关节软骨层结构欠平滑,其余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异常。(4)免疫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实验均表明,与CON组相比,HPD、HTH组和CF组ABCG2蛋白表达降低(P=0.006、0.001、0.001<0.05),HTH组ABCG2表达低于PO组(P=0.001<0.05),CF组ABCG2表达低于HPD组(P=0.001<0.05);与此同时,HPD组、HTH组和CF组URAT1蛋白表达情况均显著高于CON组(P=0.043、0.001、0.001<0.05),且HTH组URAT1显著高于PO组(P=0.001<0.05),CF组URAT1显著高于HPD组(P=0.001<0.05)。结论:(1)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通过持续12周的高温高湿环境处理可构建血尿酸水平较为稳定的新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2)该模型肾脏病理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但尚未进展至肾损伤,而肝脏、心脏和踝关节等组织结构改变较为轻微;(3)本实验进一步发现重吸收型尿酸转运蛋白URAT1表达增加、排泄型尿酸转运蛋白ABCG2表达下降可能是高温高湿环境引起血尿酸水平上升的重要机制之一。(4)本研究中提高环境温湿度的造模方法可进一步应用于高温高湿环境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
肝内胆管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肝内胆管癌)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且缺乏筛查手段,分子靶向治疗对这一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具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目前取得较好研究selleckchem Belnacasan进展的治疗靶点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VEGF受体(VEGFreceptor,VEGFR)、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KD025使用方法e,IDH)、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growthfactor receptor,FGFR)、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和C-ROS癌基因1(C-ROS oncogene 1,ROS1)等。其中,FGFR2和IDH1基因突变几乎仅见于肝内胆管癌,部分针对上述靶点的药物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且通过了适应证的审批。FGFR的激酶结构域极易产生门控位点突变,导致肝内胆管癌出现靶向药物获得性耐药。TAS-120和HSP90抑制剂等perfusion bioreactor药物具有逆转肝内胆管癌耐药的前景,需要在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就近年肝内胆管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对肝内胆管癌靶向药物耐药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讨论和展望。
运动激素鸢尾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尔茨海RP56976说明书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渐进性的认知功能和记忆能力衰退。众所周知,定期参与体育锻炼对大脑有积极影响,有助于预防与年龄相关的痴呆,并减缓AD的进展。然而,部分痴呆immune metabolic pathways症患者由于年龄、身体限制等因素无法进行常规体育锻炼。因此,模拟运动效果的药物制剂就成了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鸢尾素是一种与运动相关的激素,在调节能量代谢、炎症反应、突触可塑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综述系统地回顾了鸢尾素在AD病理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其取代传统运动疗法的可能性。结果表明,鸢尾素通过诱导脑源Talazoparib采购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来增强学习记忆,并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程度保护神经系统,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减轻AD症状。综上,认为鸢尾素有望成为未来预防AD发病和改善AD病理的潜在靶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抑郁患者的肠道菌群及代谢物变化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BLZ945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研究显示SLE患者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障碍比率较高。有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的结构改变与抑郁症的肠-脑轴功能异常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SLE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紊乱。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SLE合并抑郁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Acute neuropathologies构变化,检测其代谢产物及血清抑郁相关炎症因子,探讨肠道菌群在SLE合并抑郁患者发病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SLE患者38例,根据SDS量表分数是否大于50分分为狼疮合并抑郁组(SLE-d组)21例和狼疮无抑郁组(SLE-nd组)17例,3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16S rRNA基因序列的高度可变区域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进行α多样性分析(Alpha Diversity)、β多样性分析(Beta Diversity)、显著物种差异分析。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技术代谢组学对代谢产物进行差异性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抑郁相关炎症因子(IL-2,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对血清IL-2,IL-6,BDNF浓度与肠道菌群丰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SLE-d组与SLE-nd组、HC组相比,其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显著下降(P<0.05),以ACE和Chao1指数降低为特征。在门水平上,与HC组相比,SLE-d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下降,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升高,厚壁菌门与拟杆菌获悉更多门比值(Firmicutes/Bacteroidetes,F/B)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SLE-d组与HC组相比肠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罗氏菌属(Roseburia)的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增加(P<0.05)。2、LEf Se用于分析寻找各组间的代表性菌属。结果显示HC组的代表菌属为gAgathobacter,SLE-d组的代表菌群为g-Blautia,g-Lactobacillus,fLactobacillaceae,SLE-nd组的代表菌群为g-Subdoligranulum(LDA值均大于4)。3、非靶标代谢组数据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d组与α-亚麻酸代谢相关的代谢产物亚麻油酸和a-亚麻酸均下调(P<0.05),与不饱和脂肪酸生成相关的代谢产物廿二碳四烯酸上调(P<0.05),与氨酰基-t RNA生物合成相关的代谢产物L-脯氨酸下调(P<0.05),还有与胆汁分泌相关的代谢产物非索非那定下调(P<0.05),胆酸上调(P<0.05)。4、SLE-d组血清BDNF水平较HC组显著升高,而低于SLE-nd组;SLE-d组血清IL-2和IL-6水平较SLE-nd组、HC组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组间差异性菌属中,SLE-d组丰度升高的肠杆菌属(r=-0.237,P=0.047)和罗氏菌属(r=-0.247,P=0.038)与IL-6呈负相关,罗氏菌属(r=-0.235,P=0.049)与IL-2呈负相关,在SLE-d组中丰度降低的拟杆菌属(r=0.306,P=0.009)与IL-2呈正相关。结论:SLE合并抑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F/B显著降低,尤其在门、属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SLE合并抑郁组肠杆菌属、罗氏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拟杆菌属显著升高,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因子、肠-脑轴直接或间接参与SLE抑郁的发生。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改善原发性肌肉减少症的作用机制
目的 原发性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疾病。本文旨在探讨黄芪对原发性肌肉减少症的有Protein Analysis效活性成分和治疗靶点。方法 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黄芪治疗肌肉减少症的作用机制。首先,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和蛋白质数据库(Uniprot)中,筛选黄芪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对应基因靶点。接着,通过GeneCard、 OMIM、 PharmGkb、 TTD这4个数据库,收集原发性肌肉减少症相关的基因靶点。然后,将药物基因靶点和疾病相关基因取交集,以构建黄芪-有效成分-肌少症-靶基因调控CP-690550 IC50网络。在String平台绘制交集基因靶点的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关系图,通过基因本selleckchem体(Gene ontology, GO)富集分析黄芪-原发性肌肉减少症交集靶点的特征生物学性质,并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分析。结果 从数据库中获得黄芪的20个有效活性成分,181个黄芪作用靶点,498个原发性肌肉减少症相关基因靶点,取交集后共获得16个关键靶点,对这16个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黄芪可能通过抗氧化、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以介导细胞对氧化应激的反应、细胞对化学应激的反应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结论 黄芪可能通过其多种有效成分作用于多个基因靶点,从而改善老年性肌肉减少症的症状。这为黄芪在临床治疗老年性肌肉减少症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电针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大鼠PI3K/Akt/CREB信号通路和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CI)大鼠海马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 c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DCI的部分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2只。使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复制DCI模型。电针组电针“胰俞”“足三里”“百会”“大椎”干预,20 min/次,1次/d,共治疗4周。检测各组大鼠随机血糖;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形态的改变;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Blebbistatin织中磷酸化(p)-PI3K/PI3K、p-Akt/Akt比值,CREB、p-CREB及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蛋白(Bax) 、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随机血糖升高(P<0.01),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明显,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1),海马组织中p-PI3K /PI3K、p-Akt /购买AdezmapimodAkt、CREB、p-CREB、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Caspase-3、Bax蛋白表达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随机血糖降低(P<0.01),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均有所改善,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1),海马组织中p-PI3K /PI3K、p-Akt /Akt,CREB、p-CREB、Bcl-2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P<0.01),Caspase-3、BaxTetracycline antibiotics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以改善DCI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CRE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减轻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从而改善神经功能有关。
miRNAs对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中医药的干预作用
食管癌是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PEG300细胞培养,在我国食管癌的总患病数和死亡数占全球的一半,极大地加重了我国癌症防治及医疗保障体系的负担。食管癌早期发病隐匿、不易察觉,导致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不利于治疗和预后。微小RNA(mi RNAs)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在肿瘤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mi RNAs在食管癌微环境的形成,放化疗抵抗,selleck HPLC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自噬等过程中扮演着抑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双重角色,是食管癌潜在的干预靶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但mi RNAs在食管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限制其作为肿瘤标志物应用于食管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endocrine-immune related adverse events基于此,文章就mi RNAs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双重调控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旨在明确mi RNAs如何影响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及潜在治疗策略,以期为食管癌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血清β2-MG、Cys-C及肾功能相关指标在肾病综合征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分析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C(Cys-C)及肾功能相关指标[24 h尿蛋白排泄率(UPE)、尿素(BUN)、肌酐(SCr)]在肾病综合征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8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1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β2-MG、Cys-C及肾功能相关指标;根据观察组患者治疗转归情况Wnt-C59生产商,分为转归组和未转归组,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β2-MG、Cys-C及肾功能相关指标与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未转归的关系,通过ROC下面积(AUC)评价血清β2-MG、Cys-C及肾功能相关指标对治疗AZD2281配制未转归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β2-MG、Cys-C、UPE、BUN、SC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未转归组血清β2-MG、Cys-C、UPE、BUN、SCr水平均高于转归组(P<0.05);经多因素LMedical translation application software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β2-MG、Cys-C、UPE、BUN、SCr均是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未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β2-MG、Cys-C、UPE、BUN联合SCr预测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未转归的AUC为0.910。结论:血清β2-MG、Cys-C及肾功能相关指标与肾病综合征密切相关,联合预测患者治疗未转归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体外冲击波治疗疼痛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背景:体外冲击波因对各种肌肉骨骼疾病的潜在益处而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其具有缓解疼痛和功能恢GW-572016作用复等优良效果。然而,针对体外冲击波治疗疼痛相关可视化研究相对缺Enasidenib分子式乏。目的:对体外冲击波治疗疼痛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国内外该领域的知识结构、探索研究现状及热点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02-2022年间体外冲击波治疗疼痛相关研究的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制作图谱并解读其涵义。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文献2 101篇,发文量呈波动性上升趋势,美国和中国在发文量具有一定优势;发文机构多为大学和医院,发type III intermediate filament protein文作者多属于独立团队,发文机构及作者彼此交流有待加强,跨机构、跨地域合作度较低;关键词可视化分析表明体外冲击波在肌骨疾病应用广泛,未来研究侧重于多学科深入研究及联合疗法的临床疗效观察。(2)体外冲击波应用于疼痛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足底筋膜炎、肩周炎、网球肘等肌肉骨骼疾病的治疗。近年来与超声引导注射治疗、中国传统治疗技术的联合治疗及新领域的拓展是研究趋势及关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