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明确“白术-苍术”药对对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的防治作用,结合网络药Galunisertib纯度理学分析,初步阐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复制HLP大鼠模型,同时给予不同剂量的“白术-苍术”药对early antibiotics进行干预;实验期末比较各组大鼠血脂水平并观察肝组织脂质沉积情况。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白术-苍术”药对治疗HLP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结果]“白术-苍术”药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HLP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白术-苍术”所含3β-醋酸基白术酮、汉黄芩素、3β-乙酰氧基苍术酮等成分为其治疗HLP的潜在活性成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信号通路相关PPARγ、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ABP4)为其潜在调节通路和作用靶点。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白术-苍术”能显著上调HLP模型大鼠PPARγ表达。[结论]“白术-苍术”Emricasan药对防治高脂饮食诱导的HLP的作用与激活PPARγ信号通路有关。
抗菌肽复合微滤膜制备及抗污染性能研究
当前,全球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膜分离技术因其工艺简单、处理效率高等特点成为控制水体污染、缓解水资源危机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然而,膜污染是限制膜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微生物在膜表面的附着和定殖引起的膜生物污染问题,高效抗污染膜材料的研发是缓解生物污染的重要策略。本研究从膜抗污染需求出发,通过静电吸Th1 immune response附自组装、接枝聚合方法制备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复合微滤膜,优化投加方式、制备条件,探究抗菌肽对膜基本性能和抗污染性能的影响,分析抗菌肽复合微滤膜的抗菌抗污染机理,为开发新型高效的抗污染膜材料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首先利用AMPs与海藻酸盐之间的静电吸附作用,通过自组装方式在膜面制备纳米尺度厚度可控的AMPs/海藻酸盐多层复合膜,并利用海藻酸盐水凝胶形成的三维网络,延缓层间抗菌肽的释放,从而提升复合膜的长期抗生物污染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AMPs/海藻酸盐层数大于等于5层时,复合膜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效率。随着膜层数从0层增加到10层,AMPs/海藻酸盐多层膜的亲水性显著增强,水接触角90.2±1.3°降至26.5±1.7°,而水通量没有显著变化;当膜层数增加到15层时,膜孔径由98.5 nm降低至72.3 nm,膜通量从29.28±0.84 L/m~2h k Pa下降至15.54±1.22L/m~2h k Pa,说明组装层数对膜基本性能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组装层数对抗菌肽释放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海藻酸钠层数的增加,抗菌肽(Ponericin G1)的初始释放速率和稳定释放速率均不断降低,组装层数15层的改性膜(MSA_(15))释放速率最慢,初始释放速率为1.79±0.07μg/cm~2d,稳定释放速率PF-03084014分子式为0.55±0.03μg/cm~2d;而组装层数为5层的改性膜(MSA_5)初始释放速率2.07±0.15μg/cm~2d,稳定释放速率0.74±0.02μg/cm~2d;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海藻酸盐对抗菌肽释放速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证明多个海藻酸盐与抗菌肽之间的亲和力大于单个海藻酸盐与抗菌肽,意味着多层海藻酸盐/抗菌肽网络结构更加稳定。长期抗菌污染试验表明,10层AMPs/海藻酸盐改性膜(MSA_(10))具有较高的抗菌性能和稳定性,膜污染速率较空白膜显著降低,说明AMPs/海藻酸盐改性膜具有良好的长期抗生物污染效果。为进一步增强抗菌肽复合膜的稳定性,采用膜面接枝聚合的方法,通过酰胺化反应接枝抗菌肽分子,从而构建了一种具有稳定高效抗菌层的复合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抗菌肽接枝含量的增加,改性膜表面特征元素和特征官能团的含量不断提高,证明抗菌肽成功地接枝膜表面。抗菌实验证明,抗菌肽接枝复合膜对E.coli和S.aureus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抗菌肽的使用剂量不低于0.4mg/m L时,对E.coli和S.aureus的抑制率均在90%以上,且对细菌细胞形貌造成破坏。抗污染实验表明,当抗菌肽反应浓度在0.4 mg/m L时,膜恢复通量较高(80.1±3.5%)、膜污染较轻(通量衰减率18.0%);当抗菌肽反应浓度大于0.7mg/m L时,抗污染效果反而较差,推测原因由于膜表面抗菌肽含量较高时膜表面带正电,易吸Vorinostat附带负电性的污染物质,不利于膜的抗污染性能。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经过细菌污染和化学清洗后,抗菌肽接枝改性膜仍然保持稳定的抗菌性能,其结构和功能层也未发生变化,说明污染和清洗过程不会对膜的结构和功能层造成破坏,表明抗菌肽改性膜可以维持长时间稳定运行。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人参对牙周炎的潜在治疗机制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人参治疗牙周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多种数据库获得人参、牙周炎的潜在靶点,利用VENNY获得人参-牙周炎交集靶点NSC 127716分子式,在STRING平台形成蛋白质互作网络关系图,采用Cytoscape软件形成核心靶点图并构建人参-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Tezacaftor IC50将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人参活性成分治疗牙周炎的Living biological cells核心靶点。结果 分析获得的22个人参活性成分、591个人参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2 249个牙周炎基因靶点和145个人参-牙周炎交集靶点。人参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核心靶点以及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信号通路分子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 人参及其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HIF-1、PI3K-Akt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牙周炎的作用。
补阳还五汤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中医定向透药治疗TKA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患肢肿痛的短期疗效,为TKA术后减少患肢肿痛等并发症提供借鉴,寻找改善术后患肢肿痛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观察70例诊断为KOA并接受TKA手术治疗且术后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进行分组,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患者65例,其中试验组共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33例,对照组共32例,试验组术后采用补阳还五汤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常规治疗,对照组术后只采用常规治疗,两组均接受相同疗程(14天)的治疗,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7、14天的视觉疼痛评分、患肢膝关节不同部位的肢体周径情况,术前、术后3、7、14天的膝关节HSS评分情况,术前、术后1、14天超敏C-反应蛋白、D-2聚体、纤维蛋白原指标情况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有效率,对不同时间点的数据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病例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eralasertib分子量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天各项临床观测指标及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评分方面:治疗3天后试验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天后试验组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肿胀方面:对髌骨中点上10cm及髌骨中点下10cm的肢体周径比较,试验组在术后3、7、14天患肢周径均明显小于对照获悉更多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功能评分方面:试验组在术后3、7天的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术后14天的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室指标方面:术后14天试验组CRP小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试验组D-2聚体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试验组FIB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积分及有效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后得到改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KA术后采用补阳还五汤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能够促进术后早期患肢肿胀的消退,降低血液D-2聚体、FIB指标,改善机体高凝状态以及纤溶亢进。2.TKA术后采用补阳还五汤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肢疼痛,提高HSS评分,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3.TKA术后采用补阳还五汤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可以降低TKA术后气虚血瘀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术后气虚血瘀症状。
三角梅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异性分析
【目的】克隆分析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基因(BsDFR),探讨其在三角梅苞片呈色中的作用。【方法】基于三角梅转录组数据,利用PCR技术克隆BsDFR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其分子特性;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预测BsDFR底物特异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不同颜色三角梅中的表达量差异。【结果】三角梅BsDFR基因(GenBank ID:ON417750)编码区全长987 bp,编码328个氨基酸。prostate biopsyBsDFR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36.48 kDa,等电点pI为6.33;具有DFR特有的NADPH及底物特异结合位点,属于Asn型DFR;不具有跨膜结构及信号肽,定位于细胞质中;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比最多,三级结构预测显示为二聚体蛋白。底物对接模拟预测BsDFR对二氢山奈酚(DHK)、二氢槲皮素(DHQ)和二氢杨Adezmapimod梅素(DHM)三种底物均具有催化活性,与结构分析相吻合。进化树分析其与石竹目(Centrospermae)植物聚为一类。qRT-PCR分析发现其在橙色系三角梅中含量较高,进一步推测其主要LEE011 IC50底物为DHK,催化生成橙色系花青素——天竺葵素前体物质,无色天竺葵素苷元。【结论】BsDFR基因是一个典型的植物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主要与橙色系三角梅苞片色素合成有关。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桂枝附子汤“异病同治”类风湿关节炎与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桂枝附子汤“异病同治”类分湿关节炎(RA)与冠心病(CHD)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桂枝附子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International Medicinenecards、TTD、OMIM、PhCX-5461 NMRarmGkb、DrugBank数据库数据库搜集RA和CHD的相关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通过Uniprot校正后,取交集靶点,利用Cytoscape3.9.1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获取关键活性成分;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Cytoscape3.9.1中的CytoNCA插件对交集靶点进行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运用R4.1.3软件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比较关键靶点及KEGG通路富集基因,选取关键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应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筛选出桂枝附子汤活性成分154个,主要成分包括槲皮素、柚皮素、山奈酚等;疾病交集靶点146个,核心靶点为AKT1、STAT3、MAPK1、MAPK3、TP53等;GO分析结果表明桂枝附子汤治疗RA与CHD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反应、活性氧代谢过程、脂代谢等生物学过;KEGG结果表明桂枝附子汤可能通过调控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P1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发挥对RA与CHD的“异病同治”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桂枝附子汤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结合稳定。结论 桂枝附子汤治疗RA与CHD涉及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药物与靶点具有稳定的对接活性,可为后selleck产品续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奥美拉唑加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目的:探讨采用奥美拉唑加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上饶市中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更多0例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35例。对照组施行克拉霉素治疗,观察组施行奥美拉唑加克拉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反酸、嗳气、腹胀、腹痛各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生长抑素(SS)、表皮生长因子(EGF)、前列素E2(PGE2)、降钙素原(PCT)、胃泌素(GAS)水平selleck RAD001、不良发应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Hp根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S、PGE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EG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CT、GAS水平均低于对glucose homeostasis biomarkers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采用奥美拉唑加克拉霉素治疗效果较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diABZI STING agonist核磁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累及面部Broken intramedually nail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周边单位,表现为皮肤潮红以及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本病主要分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肥大型和眼型4种类型。玫瑰痤疮的病因与遗传因素、神经血管功能紊乱、皮肤屏障功能损伤、免疫性炎症反应等有密切关系。在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光电治疗的基础上,在合适的时间点介入中医药治疗至关重要。玫瑰痤疮患者在炎症急性期间,给与中药抗炎药物外用,可以明显起到舒敏、镇静作用,疗效安全。玫瑰痤疮丘疹脓疱型的患者,在给与四环素药物的同时,结合中医药治疗,可以明显减selleck NMR轻西药的头晕、色沉等副作用。针对部分患者的神经血管功能紊乱,可以分别给与缓解神经异常和调节血管功能的中药,从而解决其顽固性的潮红和周期性红斑。结合玫瑰痤疮的不同类型和发病机理,针对性选择多种中西医治疗手段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神经酸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神经酸(Nervonic acid,NA)是一种超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在神经细胞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具有潜获悉更多在的利用价值。本研究以PC12细胞(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为诱导剂,用200 μΜ的 H_(2)O_(2)处理PC12细胞24 h小时,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通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以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来确定氧化应激程度,VX-765并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进行评估。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WB)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 RT-qPCR)检测BCL2-Associated X的蛋白质(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kelch 样ECH 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 Keap1)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等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有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使用终浓度为200 μΜ的 H_(2)O_(2)处理PC12细胞24h后,对细胞的存活率为60.12%;细胞毒性试验表明,NA能够显著降低H_(2T-cell mediated immunity)O_(2)诱导损伤细胞中的LDH和MDA含量、ROS的过度产生,并增强SOD和GSH-PX抗氧化酶活性,显著上调Bcl-2、Nrf2和HO-1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下调Caspase-3、Bax和Keap1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综上所述,NA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与激活Nrf2 / HO-1信号通路有关。
葡萄籽原花青素调控Nrf2/HO-1通路减弱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脏毒性
目的: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多柔比星(DOX)诱导的心脏毒性以及核因子E2相关基因(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通路的作用。方法:通过DOX构建小鼠急性心脏毒性模型,本实验分为对照组(正常小鼠)、葡萄籽原花青素组、DOX组、DOX+葡萄籽原花青素组、DOX+葡萄籽原花青素+ML385组。超声心动图检查小鼠心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病理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检测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中活性氧(ROS)、selleck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Nrf2/HO-1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OX组小鼠心肌损伤加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血清CK-MB、IL-6、IL-1β水平及心肌组织ROS、MDA及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分数(FS)、心肌组织SOD、Nrf2、HO-1蛋白水平降低(P<0.05);葡萄籽原花青素组小鼠心肌损伤,LVESD、LVEDD、EF、FS水平,血清CK-MB、IL-6、IL-1β水平,心肌组织ROS、MDA、SOD、Nrf2、HO-1蛋白,心肌细胞凋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OX组比较,DZ-IETD-FMK细胞培养OX+葡萄籽原花青组小鼠心肌损伤减轻,LVESD、LVEDD降低,血清CK-MB、IL-6、IL-1β水平降低,心肌组织ROS、MDA、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EF、FS及心肌组织SOD、Nrf2、HO-1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DOX+葡萄籽原花青素组比较,DOX+葡萄籽原花青素+ML385组小鼠心肌损伤加重,LVESD、LVEDD及血清CK-MB、IL-6、IL-1β水平、心肌组织ROS、MDA、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Medical necessity),EF、FS、心肌组织SOD、Nrf2、HO-1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葡萄籽原花青素可能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对DOX诱导的心脏毒性小鼠发挥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