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类聚·诸风门》治疗头痛方剂的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挖掘朝鲜王朝古籍《医方类聚·诸风门》中治疗头痛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医方类聚·诸风门》中治疗头痛的内服方剂,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构建数据库,基于关联规则和熵聚类等方法分析其方剂的用药频数、性味归经、组方规律、药物核心组合、新方组合等。结果:共纳入100首方剂,涉及中药131味,用药频数≥14的中药21味,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归肺、肝、脾经中药最多,常用药物组合20个,药物组合关联规则18条,关联系数≥0.023的药对31个,核心药物组合28个,新方组合9个。结论:《医方类聚·诸风门》反映了中国明代以前医家治疗头痛时重视使用川芎和防风,以祛风止痛为核心治法,辅以解表散风、平抑肝阳、燥湿化痰之法Belumosudil体内,强Institute of Medicine调肺、肝、脾三经在辨治头痛中的地位,并辅助使用芳香开窍药和虫类药,可为现代临床NSC125066分子量诊疗头痛提供参考。

基于机器学习策略和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糖尿病肾病新的诊断标志物

目的:糖尿病肾病是全世界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对于延缓疾病进展至关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机器学习策略和生信分析技术确定糖尿病肾病新的潜在诊断标志物,探究与标志物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并研究它们与糖尿病肾病肾组织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关系。方法:1、从GEO数据库中下载来自糖尿病肾病和对照组样本的肾组织基因表达谱(GSE30528、GSE96804和GSE99339)作为训练集,下载基因表达谱(GSE47185和GSE30122)作为验证集。使用训练集确定了差异表达的基因。2、采用LASSO回归、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三种机器学习策略来确定潜在的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志物。3、为了评估这些潜在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效果,分别绘制了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并对糖尿病肾病和对照组的肾脏组织进行了生物标志物的免疫组化染色。4、此外,还采用CIBERSORT、XCELL和TIMER算法评估了糖尿病肾病肾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并研究了生物标志物和浸润的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1、以矫正后的P值<0.05和|log2差异倍数|>1为筛选标准,共鉴定出了95个糖尿病肾病肾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medical birth registry9个基因在糖尿病肾病肾组织中高表达,56个基因在糖尿病肾病肾组织中低表达。2、使用LASSO回归、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三种机器学习策略最终确定了DUSP1和PRKAR2B为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基因。3、DUSP1和PRKAR2B在训练集的ROC曲SAG生产商线下面积分别为0.945和0.9selleckchem32,在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和0.709。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肾病患者的DUSP1和PRKAR2B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4、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表明,β记忆细胞、γ-δT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此外,两个候选基因都与这些免疫细胞亚型有不同程度的关联。结论:DUSP1和PRKAR2B是糖尿病肾病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它们与免疫细胞浸润密切相关。

参萸养心汤对压力负荷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究参萸养心汤对压力负荷型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中药组(每组10只),其中空白组仅行腹主动脉穿线不缩窄,模型组和中药组均接受腹主动脉缩窄术。手术过程中空白组和中药组各死亡1只,模型组死亡2只。建模成功12周后,中药组按照13.2 g/(kg·d)的剂量喂养参萸养心汤(颗粒剂),空Chemicals and Reagents白组和模型组喂养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比较三组持续喂养30 d后的心电更多图状况、血流动力学及血清指标。结果 中药组的P波振幅小于模型组,P波时限、QRS时限短于模型组,ST高度大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显著Telaglenastat供应商低于模型组,左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_(max))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的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参萸养心汤能有效改善压力负荷型CHF大鼠的心脏功能,这可能与改善血流动力学、微血管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作用等有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低疾病活动度及缓解状况的真实世界研究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Biological data analysistosus,SLE)患者的真实世界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国内11家医院1 000例SL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等。采用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lupus low disease activity state,LLDAS)和SLECX-5461小鼠缓解定义(definitions of remission in SLE,DORIS)评价患者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进一步分析符合LLDAS或DORIS缓解患者的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LDAS或DORIS缓解的相关因素。结果:1 000例SLE患者中,207例(20.7%)符合LLDAS标准,104例(10.4%)符合DORIS缓解。与不符合LLDAS或DORIS的患者相比,符合LLDAS或DORselleckchem Ferrostatin-1IS者高收入比例更高,病程更长,贫血、肌酐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更低。应用羟氯喹>12个月或免疫抑制剂≥6个月的SLE患者缓解比例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抗双链DNA抗体阳性、低补体血症(C3和C4)、蛋白尿及家庭收入低是不利于达到LLDAS和DORIS缓解的独立相关因素,而应用羟氯喹>12个月为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状态的保护因素。结论:SLE患者达到LLDAS和DORIS缓解状态的比例较低,规范应用羟氯喹和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患者的病情缓解。

基于Jurkat细胞分析circ_0006689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IL2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在Jurkat细胞基础上初步探讨circ_000668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调控白介素2(IL2)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慢病毒转染Jurkat细胞构建circ_0006689低表达株。用PMA、PHA活化低表达组(si-circ_0006689组)、病毒空载组(si-NC组)及未转染组(control组)细胞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各组IL2、miR-95-5p的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IL2浓度;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circ_0006689的目标miRNA及IL2的目标miRNA;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circ_0006689与miR-95-5p、miR-95-5p与electron mediatorsIL2的靶向关系。结果:Jurkat细胞活化后IL2分泌显著增加(P<0.05);下调circ_0006689后细胞IselleckL2表达及分泌减少(P<0.05),miR-95-5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提示circ_00AG-221体内实验剂量06689与miR-95-5p、miR-95-5p与IL2存在结合作用。结论:在Jurkat细胞中低表达circ_0006689可抑制IL2的表达;miR-95-5p可分别与circ_0006689、IL2结合;circ_0006689可能在SLE中通过竞争性结合miR-95-5p影响IL2的表达及分泌。

炙马钱子对重症肌无力小鼠血清MMP-3及抗MuSK抗体影响

目的 探讨炙马钱子通过调节基Named Data Networking质金属蛋白酶3(MMP-3)致使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方法45只8周雄性C57BL/6J小鼠,麻醉后,随机抽取37只模型组小鼠,共用40μg的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MuSK)乳化在100μL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和100μL完全弗氏佐剂(CFA)腹腔、后脚注射,剩余8只正常组注射100μL PBS和100μL CFA佐剂,并24 h内注射环磷酰胺(300 mg/kg,溶解在0.9%的生理盐水中配置成10 mg/mL的终浓度)抑制免疫抵抗。30 d补充注射1次,通过小鼠体征及行为学等观察确定造模周期。在造模成功当天,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炙马钱子组、AG490组,每组8只,炙马钱子组予炙马钱子250 mg/(kg·d)连续灌胃30 d;AG490组予炙马钱子250 mg/(kg·d)连续灌胃30 d,AG490 5 mg/(kg·d)连续腹腔注射30 d;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0.9%的生理盐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MuSK滴度,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神经肌肉接头处中MMP-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uSK滴度水平:正常组MuSK滴度水平最低(3.23±1.89);与模型组比较,炙马钱子组、AG490组血清MuSK滴度显著降低[(242.12±24.69)、(133.6Pidnarulex核磁8±27.2PLX5622临床试验7)比(856.93±32.44),P<0.05],且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炙马钱子组、AG490组MuSK滴度水平逐渐下降。MMP-3的蛋白表达水平:正常组MMP-3的蛋白表达水平最低(1.00±0.07);与模型组比较,炙马钱子组、AG490组MMP-3的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下降[(1.60±0.10)、(1.27±0.13)比(2.30±0.11),P<0.05]。结论 炙马钱子可能通过使MMP-3合成减少,降低MuSK抗体,达到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作用。

平胃胶囊对恶变后GES-1细胞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平胃胶囊对亚硝酸胺类化合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 MNNG)诱导的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Medico-legal autopsy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 PLGC)细胞模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空白血清和平胃胶囊含药血清备用;MNNG诱导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制备PLGC细胞模型,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PD0325901核磁法检测增殖细胞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水平,进行模型评价。CCK-8法筛选含药血清最佳干预浓度及时间;采用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ELISA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采用相关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活性;采用新型荧光探针JC-10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Ki67和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7, MDA-7)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Ki67、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MDA-7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空白血清组ROS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0IACS-010759小鼠.01),SOD和GSH-Px的活性显著降低(P<0.01),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P<0.01),Ki67和IL-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MDA-7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空白血清组相比,模型组ROS和MDA含量,SOD和GSH-Px活性,Ki67和MDA-7 mRNA表达水平,Ki67、IL-6和MDA-7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线粒体膜电位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血清组相比,平胃胶囊含药血清组中ROS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SOD和GSH-Px活性显著上升(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P<0.01),Ki67和IL-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MDA-7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平胃胶囊可显著减轻MNNG诱导的胃黏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调控促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防治PLGC的作用。

百合育子方对少弱精子症大鼠睾丸锌稳态、CFTR和Keap1/Nrf2/HO-1信号通路影响

目的 观察百合育子方(BYF)对少弱精子症(OAS)大鼠精液参数和睾丸组织结构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7只作为正常组,其余28只大鼠予雷公藤多苷进行OAS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BYF低、高剂量组和BMS-907351说明书左卡尼汀组各7只。BYF低、高剂量组分别予6.3、12.6 g/(kg·d)BYF灌胃,左卡RSL3分子式尼汀组予左卡尼汀100 m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检测精液参数;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形态;检测血液和睾丸组织锌含量;锌离子探针检测睾丸游离锌离子含量;采用ELISA检测大鼠血清睾酮水平及睾丸组织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乙醇脱氢酶(A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Western Blot检测金属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MTF1)、锌转运蛋白(ZNT)4、ZnT8、锌铁转运蛋白(Zip)8、Zip1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血红素氧合酶1(HO-1)、组蛋白脱乙酰基酶2(HDAC2)、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蛋白(CFTR)、水通道蛋白(AQP)3和AQP9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睾丸结构紊乱,可见少量精子细胞,游离锌水平降低;模型组精子计数和活力、血清和睾丸组织锌含量、血清睾酮水平、睾丸组织ADH、ALP、LDH、SOD、GSH-Px含量、ZnT4、ZnT8、Zip8、Zip12、MTF1、 Keap1、Nrf2、HO-1、HDAC2、CFTR、AQP9蛋白表达降低,睾丸组织MDA含量、AQP3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睾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精子细胞数量增多,游离锌离子水平升高;干预组精子计数和活力、睾丸组织锌含量、睾丸组织ALP、LDH、SOD含量、ZnT4、ZnT8、Zip8、Zip12、Nrf2、HO-1、HDAC2蛋白表达升高,睾丸组织MDA含量降低(P<0.05);BYF高剂量组血清锌含量、血清睾酮水平、睾丸组织ADH含量、MTF1、Keap1、CFTR、AQP9表达增加,睾丸组织AQP3表达降低(P<0.05);左卡尼汀组血清锌含量Cardiac biomarkers、睾丸组织ADH、GSH-Px含量、KEAP1表达增加,睾丸组织AQP3表达降低(P<0.05)。结论 百合育子方可改善OAS大鼠的精液参数和睾丸组织结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锌稳态、CFTR/AQP和Keap1/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氧化应激,提高血清睾酮有关。

雷公藤多苷片的药效/肝毒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雷公藤多苷片是中药雷公藤的主要临床制剂,常用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效果显著。然而,其肝毒性报道也最为频繁。尽管已有多篇研究,课题组前期也发现了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体内雷公藤多苷片的效/毒物质信号,但其肝毒性和药效物质基础仍未阐明。目的:整合代谢组学、网络分析、体内吸收成分及代谢物鉴定、细胞效/毒成分筛选、分子对接等多种分析手段揭示雷公藤多苷片的药效/肝毒性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UHPLC-Q-TOF-MS代谢组学的方法分别寻找雷公藤多苷片治疗CIA大鼠的血清、肝脏和脾脏中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在线数据库(HMDB和LIPID MAPS)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鉴定。利用FC值和ROC曲线对血清中的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寻找与雷公藤多苷片作用相关的关键差异代谢物。利用Enasidenib使用方法在线软件Metabo Analyst对血清中的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寻找雷公藤多苷片作用的重要代谢通路。通过网络分析分别构建血清、肝脏和脾脏中差异代谢物的“化合物-反应-酶-基因”网络,寻找差异代谢相关基因。将血清中差异代谢物相关基因分别与肝脏和脾脏中差异代谢物相关基因取交集,筛选雷公多苷片的疗效基因和肝毒性基因。利用BRL 3A细胞(大鼠肝细胞)分别对雷公藤多苷片中19个成分的毒性进行研究,寻找肝毒性成分。采用CCK-8实验,考察19个成分对RAW264.7细胞的安全作用浓度区间。基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体外炎症模型,在最大安全给药浓度下,考察各成分对RAW264.7细胞分泌的NO、IL-6和TNF-α的影响,筛选雷公藤多苷片中的抗炎成分。分析雷公藤多苷片中化合物的裂解规律,利用对照品和化合物的质谱信息,对雷公藤多苷片作用的CIA大鼠血清中的吸收成分及代谢物进行鉴定。分别将雷公藤多苷片体内吸收成分与体外抗炎活性成分或肝毒性成分取交集,寻找雷公藤多苷片的效/毒物质基础。利用Auto Dock Vina分别对筛选出的效/毒成分与效/毒基因对应蛋白进行对接分析,筛选雷公藤多苷片疗效与肝毒性的关键靶点。结果:在血清、肝脏和脾脏中分别鉴定到23、142和16个差异代谢物。血清中的差异代谢物主要与甘油磷脂代谢通路有关,经筛选,共找到4个关键差异代谢物,分别是Lyso PC(18:0)、Lyso PA(20:4)、PS(O-20:0/17:1)和Lyso PA(18:2)。通过网络分析,在血清、肝脏和脾脏中分别找到73、306和25个与差异代谢物相关基因。取交集,最终共获得23个雷公藤多苷片疗效相关基因,46个雷公藤多苷片肝毒性相关基因。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雷公藤多苷片中4个肝毒性成分,16个抗炎活性成分。在CIA大鼠血清中鉴定到16个原型成分,70个代谢物,其中化合物peritassine A在血清中未鉴定到原型,但利用对照品信息鉴定到了4个peritassine A的代谢物,最终,共在CIA大鼠体内鉴定到17个雷公藤多苷片吸收成分。将体内吸收成分分别与体外筛选到的肝毒性和疗效成分取交集,最终,共获得9个疗效成分,分别是新雷公藤福定、雷酚内酯、雷公藤红素、去甲泽拉木醛、peritassine A、雷公藤春碱、雷公藤定碱、雷公藤新碱和雷公藤吉碱;2个肝毒性成分,分别是雷公藤红素和去甲泽拉木醛。9个疗效成分与23个疗效靶点对接的结合能最小为-11 kcal/mol,最大为-4.7 kcaWater solubility and biocompatibilityl/mol,其中,靶点PLA2G4D、LCAT、PLD1、PLD2和AASDHPPT与5个及以上的疗效成分能产生较强的结合(结合能小于-7kcal/mol)。2个肝毒性成分与46个肝毒性靶点对接的结合能最小为-10.6kcal/mol,最大为-6.2 kcal/mol,其中与雷公藤红素对接结合能小于-9kcal/mol的靶点有PLA2G4D、PLA2G4A、PLD1和PLD2,与去甲泽拉木醛对接结合能小于-9 kcal/mol的靶点有PLA2G4D、PLD2、LCAT和B4GALT1。结论:本研究整合多种实验方法发现,雷公藤多苷片的LY-188011细胞培养疗效主要与新雷公藤福定、雷酚内酯、雷公藤红素、去甲泽拉木醛、peritassine A、雷公藤春碱、雷公藤定碱、雷公藤新碱和雷公藤吉碱有关;雷公藤多苷片的肝毒性主要与雷公藤红素和去甲泽拉木醛有关。雷公藤多苷片在CIA大鼠体内主要影响甘油磷脂代谢通路,调节代谢物Lyso PC(18:0)、Lyso PA(20:4)、PS(O-20:0/17:1)和Lyso PA(18:2),其疗效主要与对靶点PLA2G4D、LCAT、PLD1、PLD2和AASDHPPT的调控有关,肝毒性主要与对靶点PLA2G4D、PLA2G4A、PLD1、PLD2、LCAT和B4GALT1的调控有关。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转录组分析的“白术-苍术”药对防治高脂血症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明确“白术-苍术”药对对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的防治作用,结合网络药Galunisertib纯度理学分析,初步阐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复制HLP大鼠模型,同时给予不同剂量的“白术-苍术”药对early antibiotics进行干预;实验期末比较各组大鼠血脂水平并观察肝组织脂质沉积情况。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白术-苍术”药对治疗HLP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结果]“白术-苍术”药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HLP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白术-苍术”所含3β-醋酸基白术酮、汉黄芩素、3β-乙酰氧基苍术酮等成分为其治疗HLP的潜在活性成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信号通路相关PPARγ、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ABP4)为其潜在调节通路和作用靶点。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白术-苍术”能显著上调HLP模型大鼠PPARγ表达。[结论]“白术-苍术”Emricasan药对防治高脂饮食诱导的HLP的作用与激活PPARγ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