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对全麻患者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baro reflex sensitivity,BRS)的影响及剂量依赖性;同时探究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是否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RAAS)的肾素、血管紧张素2、醛固酮激素水平,这种影响是否存在剂量依赖性,进一步探究瑞芬太尼对BRS影响的机制。方法:择期选择全身麻醉男性患LEE011者45例,顺利完成了试验,ASA分级Ⅰ~Ⅱ级,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系统性疾病病史,近2周未服用影响RAAS系统的药物。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15例),分别为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1ng/mL组(R1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ng/mL组(R4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7ng/mL组(R7组)。应用药物升压反射方法计算BRS值,具体为注射去氧肾上腺素50~200ug,使血压上升在15~40mm Hg之间,连续记录患者血压第一次明显上升到结束之间的收缩压及RR间期,描绘成散点图,对收缩压升高值(ΔSBP)与RR间期的延长值(ΔRR)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0.7~0.8,即可用斜率作为BRS值,单位为ms/mm Hg。分别测量患者入手术室后麻醉开始前(T0)、麻醉后七氟醚达到0.8MAC同时瑞芬太尼达到设定的靶浓度时(T1)两个时间点的BRS值。同时抽取两个时间点的中心静脉血5mL,离心提取血浆,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2、醛固酮三种激素水平。麻醉诱导使用丙泊酚2mg/kg,舒芬太尼0.3μg/kg,罗库溴铵0.6mg/kg,待意识消失肌松起效后进行气管插管,插管后打开七氟醚,调节七氟醚浓度使其达到0.8MAC,同时靶控泵注瑞芬太尼达到相应各组的靶浓度,进行试验。术中给予机械通气,采用七氟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维持麻醉,手术开始前完成所有试验数据的采集,之后根据手术需求调节药物浓度,满足手术要求。结果:R1组、R4组、R7组在T0时间点BR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203580分子式);在T1时间点三组BRS值均低于T0时间点BRS值;在T1时间点,R7组BRS值明显低于R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1组与R4组、R4组与R7组BR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T0时间点肾素、血管紧张素2、醛固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时间点,R1组与R7组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2、醛固酮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1组与R4组、R4组与R7组三种激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抑制BRS,并且这种抑制具有剂量依赖性,瑞芬太尼靶浓度越高,BRS值越低,抑制越明显。2、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2、醛固酮水平,抑制了三种激素的过度激活,这种影响可能具In Vitro Transcription Kits有剂量依赖性,随着瑞芬太尼靶浓度升高,这种影响越明显。
甲状腺激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及血清Alarin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甲状腺激素(TH)是否通过调控氧化应激(OS)、炎症及血清Alarin水平改善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脂代谢。方法 建造T2DM大鼠模型。雄性SD大鼠共48只,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6组:正常SCH772984 MW对照(NC)组、糖尿病(DM)组、以左甲状腺素钠(LT4)低剂量治疗的糖尿病(DM+LT4-L)组、以LT4中剂量治疗的糖尿病(DM+LT4-M)组、以LT4高剂量治疗的糖尿病(DM+LT4-H)组、以辛伐他汀治疗的糖尿病(DM+SVT)组。每组8只分别用相应的药物灌胃8周,检测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甲状腺激素、炎性infectious spondylodiscitis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OS指标[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更多GSH-PX)]以及血清Alarin水平。结果 DM组大鼠表现出较高的体重,相对于NC组,其亦具有高血糖[空腹血糖(FBG)升高]、高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上升,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肝功能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下降;促甲状腺激素(TSH)上升]、高炎症(TNF-α、IL-6、IL-1β明显升高)、OS(MDA上升、SOD、GSH-PX降低)、高Alarin的特性(P<0.05);服用LT4后,大鼠体重及上述血清学参数较DM组有不同程度的改进(P<0.05)。结论 LT4可能通过改进糖尿病大鼠的炎症、OS以及Alarin水平调理脂代谢。
IgA肾病患者肾组织、血清、尿液C_(4d)水平与病情和疗效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肾组织、血清、尿液中人补体片段4d(C_(4d))水平对IgA肾病(IgAN)患者病情、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Proteases抑制剂法 选取原发性IgAN患者214例,采用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取肾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C_(4d)表达情况;采集患者血清和尿液,ELISA法检测C_(4d)水平。比较肾组织、血清及尿液C_(4d)不同表达水平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给予ACEI/ARB药物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6~8个月后观察疗效,采用SpearmY-27632使用方法an相关分析法分析肾组织、血清、尿液C_(4d)表达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于随访截止日对患者进行肾功能CDK分期,比较不同分期患者肾组织、血清、尿液C_(4d)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肾组织C_(4d)表达阳性76例、阴性138例,血清C_(4d)水平为(1 270.27±332.99)ng/mL,尿液C_(4d)水平为(297.53±45.53)ng/mL。与肾组织C_(4d)阴性患者比较,肾组织C_(4d)阳性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更高,urine biomarker血白蛋白更低(P均<0.05);与血清C_(4d)低水平患者比较,血清C_(4d)高水平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更高,血白蛋白更低(P均<0.05);与尿液C_(4d)低水平患者比较,尿液C_(4d)高水平患者MAP、24 h尿蛋白定量、Scr更高,eGFR、血白蛋白更低(P均<0.05),且病理分期更为严重。治疗后214例患者完全缓解143例,部分缓解28例,无反应(无效+终末期肾病)43例。相关性分析显示,肾组织、血清、尿液C_(4d)水平升高与IgAN患者的治疗效果呈负相关(rs分别为-0.234、-0.270、-0.324,P均<0.01),其中尿液C_(4d)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最强。截至随访日,患者肾功能CDK分期1期57例、2期43例、3期31例、4期34例、5期23例。相关性分析显示,肾组织、血清、尿液C_(4d)水平升高与IgAN患者肾脏病分期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252、0.202、0.431,P<0.05或<0.01),其中尿液C_(4d)与肾脏病分期的相关性最强。结论 IgAN患者肾组织、血清、尿液C_(4d)表达水平与病情、疗效及预后均有一定的关系,且以尿液C_(4d)关系最为密切。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肠癌前病变相关性研究
目的 本课题意在探讨结肠癌前病变患者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为此我们收集了2021年1月~2022年8月于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STM2457作用的患者180例,其中120例患者行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将患者息肉标本送检病理科行病理学诊断,根据病理类型分为两组,其中高危结肠腺瘤的结肠癌前病变组(癌前病变组)60例,结肠炎性息肉(炎性息肉组)60例。此外收集结肠Ediacara Biota镜检查无异常患者60例,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取适量标本进行Hp感染检测并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p感染率。结果 结肠癌前病变组患者的Hp感染阳性率高达40%;炎性息肉组患者的Hp感染阳性率则为23.3%;对照组的Hp感染阳率仅为11.6%,结肠癌前病变组Hp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MLN8237核磁,这一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价值(P<0.05)。炎性息肉Hp感染阳性率略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高危结肠腺瘤的结肠癌前病变存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根除Hp对于预防腺瘤性息肉、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作用。
基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探讨紫菀散对慢性支气管炎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紫菀散对慢性支气管炎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并基于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髓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 D88)/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Biochemistry ReagentsNF-κB)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selleck化学方法6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均采用气管内滴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的方法建立慢性支气管炎模型。醋酸地塞米松组给予0.075 mg·kg~(-1)醋酸地塞米松灌胃,每天1次;紫菀散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5、3.0、6.0 g·kg~(-1)紫菀散灌胃,每天1次;模型组、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采用ELISA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采用细胞计数板法计数BALF中白细胞数量,采用H寻找更多E染色、AB-PAS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GF-β1、IL-1β、IL-6水平均升高(P<0.01),白细胞总数和各种白细胞数量均增加(P<0.01),肺组织呈病理改变且气道杯状细胞增生评分升高(P<0.01),TLR4、My D88、NF-κB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醋酸地塞米松组及紫菀散各剂量组TGF-β1、IL-1β、IL-6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白细胞总数和各种白细胞数量均降低(P<0.01),肺组织病理改变均减轻,气道杯状细胞增生评分均降低(P<0.05或P<0.01),TLR4、My D88、NF-κB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或P<0.01);与醋酸地塞米松组比较,紫菀散中、高剂量组TGF-β1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紫菀散低剂量组白细胞总数和各种白细胞数量均增加(P<0.01),紫菀散中剂量组中性粒细胞数量、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均增加(P<0.01),紫菀散高剂量组淋巴细胞数量减少(P<0.01),紫菀散低、中剂量组肺组织病理改变均加重,紫菀散低剂量组气道杯状细胞增生评分升高(P<0.05),紫菀散低剂量组TLR4、My D88、NF-κB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紫菀散可能通过抑制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慢性支气管炎气道炎症的作用。
灭活卷曲乳杆菌CCFM1118缓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评价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人体常见的致病菌,益生菌及其产物已经被认为具有缓解H. pylori感染的作用,该研究旨在评价卷曲乳杆菌CCFMCH-2231911118制备的后生元1118-Inactivated Bacteria(CCFM1118-IB)对H. pylori感染的缓解作用。该研究通过抑菌实验、细胞粘附实验及菌株共聚集实验分析了CCFM1118-IB对H. pylori生长、定殖的影响;同时使用CCFM1118-IB治疗55名H. pylori感Vorinostat染者,并通过测定感染者~(13)C-尿素呼气值、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浓度、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等指标以分析CCFM1118-IB对H. pylori感染的缓解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CFM1118-IB可产生(12.25±0.29) mm的抑菌圈,且对H. pylori具有共聚集作用。同时临床测评显示,CCFM1118-IB可显著降低患者的~(13)C-尿素呼气值、抑制患者PGⅠ/PⅡ升高,并影响患者拟杆菌属、瘤胃球菌等肠道菌的丰度,但CCFM1118-IB并不会影响受试者的正常生理状态。该研究表明,CCFM1118-IB具有抗H. pylori的特性并可以减少auto-immune responseH. pylori感染对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
除风益损汤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
目的:探讨除风益损汤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获悉更多院收治的80例行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40例)接受玻璃酸钠治疗;研究组(40例)在其基础上联合除风益损汤治疗。评估两组疗效,对比治疗前后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FL)、泪液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反应表达,selleck FUT-175评估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较对照组(70.00%)高(maladies auto-immunesP<0.05);治疗后两组BUT、SIT增加,FL评分降低(P<0.05),且研究组BUT、SIT比对照组长,FL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各项指标水平降低(P<0.05),且研究组炎症因子各项指标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MDA水平降低,SOD、TAC水平升高(P<0.05),且研究组MDA比对照组低,SOD、TAC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与对照组(1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风益损汤联合玻璃酸钠应用于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明显,可提高眼表功能,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改善氧化应激反应,安全可靠。
CA9作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软骨铁死亡特征基因的生物信息学鉴定
背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骨代谢的紊乱与铁死亡密切相关,同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中伴随着软骨的损伤与退变。但关于铁死亡与软骨之间的关系和具体调控靶点尚不明确。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方法筛选靶向软骨的铁死亡特征基因,探究铁死亡与软骨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和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通过GEO数据retinal pathology库和FerrDb数据库下载相关疾病数据集和铁死亡相关基因,采用R语言对疾病数据集进行归一化处理和差异分析,筛选出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对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同时根据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的PPI网络和机器学习方法筛选铁死亡特征基因。最后,将兔子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模拟造模药物,模型组采用改良马血清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构建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造模成功后,验证不同组别间特征基因的表达,分析软骨中铁死亡的表型。结果与结论:(1)通过对数据集的归一化处理和差异分析,最终获得1 315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FerrDb数据库获取379个铁死亡相关基因。二者取交集后,最终获得19个铁死亡差异表达基因。(2)GO分析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细胞迁移和细胞对氧化应激反应等生物过程;涉及激酶复合物、氨基酸复合体和细PCI-32765体内实验剂量胞质膜等细胞组分;涉及激酶活性、受体活性和蛋白结合等分子功能。KEGG分析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主要在FoxO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和FcγR介导的吞噬作用中富集。(3)通过PPI网络和机器学习筛选出铁死亡特征基因CA9。(4)特征基因的GSEA分析发现,CA9在脂肪酸代谢、O-GlcNAc糖基化修饰等生物过程中上调表达,而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方面被抑制。(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中的ACSL4,CA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 <0.05),SLC7A11和GPX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5),与数据集中特征基因的表达水平吻合。结果表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软骨与铁死亡密selleck化学切相关,靶向特征基因CA9可以为研究和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向。
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指数、血小板/淋巴细胞与糖尿病肾脏疾病关系及其预测价值
目的 本次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为依据,将患者分为糖尿病肾脏疾病组与单纯糖尿病组,同时选取同期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间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指数(hemoglobin glycation index,HGI)、血小板/淋巴细胞水平(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差异,探究 HGI、PLR 与 DKD 之间的发生、发展关系,并分析HGI、PLR对DKD的预测价值,以期为DKD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21年7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版)》的规定将患者分为糖尿病肾脏疾病组(A组)与单纯糖尿病组(B组),同时选取同期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C组)。对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selleck抑制剂(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尿酸(UA)、白细胞(WBC)、血肌酐(Scr)、淋巴细胞计数(LC)、中性粒细胞计数(NC)及血小板计数(PLT)、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计算出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指数(HGI)、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随后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处理,计算出DM患者发生DKD的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HGI、PLR与DKD的相关性,最后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GI、PLR水平对DKD的预测价值。结果(1)本研究按纳入、排除、终止、剔除标准,共计收集有效DM患者184例,糖尿病肾脏疾病组85例,糖尿病组99例,正常人群95例。结果显示:三组患者吸烟、FPG、TC、TG、LDL-C、UA、WBC、eGFR、HGI、PLR、NLR、等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肾脏疾病组吸烟、FPG、TC、TG、LDL-C、WBC、eGFR、HGI、PLR、NLR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脏疾病组 FPG、LDL-C、HDL-C、UA、WBC、eGFR、HGI、PLR、NLR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FPG、TC、WBC、eGFR、PLR、NL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以患者是否发生DKD为依据将患者分为糖尿病肾脏疾病组与非糖尿病肾脏疾病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吸烟、FPG、LDL-C、UA、WBC、eGFR、HGI、PLR、NLR等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BMI、TC、TG、HDL-C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PG、WBC、HGI、PLR、NLR是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PG、HGI、PLR、NLR与DKD呈正相关,WBC与DKD呈负相关(P<0.05)。(5)HGI 预测 DKD 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60(95%Cl:0.689-0.832),预测 DKD的最佳界截断值为0.510,敏感度为67.10%,特异度为85.10%。PLR预测DK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0(95%Cl:0.645~0.775),预测DKD的最佳截断值为0.331,敏感度为65.90%,特异度为67.00%。联合预测预测DK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l:0.785~0.893),预测DKD的最佳截断值为0.554,敏感度为77.60%,特异度为89.20%。结论 HGISubstructure living biological cell、PLR与糖尿病肾更多脏疾病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预测因子,且FPG、WBC、HGI、PLR、NLR是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石榴皮抗甲型流感机制及初步药效学验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石榴皮抗甲型流感的潜在有效靶点及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进行验证。方法:通过TCMSP技术平台检索石榴皮的有效成分,筛选其作用的靶标。甲型流感的靶标通过TTD、DRUGBANK等数据库筛选。利用Cgut micro-biotaytoscape绘制石榴皮抗甲型流感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对关键靶标的生物功能进行注释与通路分析。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 IL-17)通路中关键蛋白、炎症因子的表达,观测小鼠体质量、肺指数变化。结果:石榴皮中有7个潜在有效成分抗流感病毒、96个有效靶点,其中RELA、MAPK1、JUN、HIF1A、ESR1、NFKBIA、TP53可能为核心靶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IL-17信号通路、化学致癌-受体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等通路有关。初步的动物实验显示,石榴皮提取物参与调控IL-17通路,抑制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selleckchem LY294002(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 IL-1β)、TRAF6(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 NF-κB)p65蛋白表达(P<0.05)。结论:通过PF-07321332小鼠预测得出石榴皮中所含的6个成分与不同靶点、通路交互作用,抑制多个炎症因子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防治甲型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