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胡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胡LY294002细胞培养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柴胡的有效成分及对应靶点,采用在线人类孟点击此处德尔遗传(OMIM)、疗效药靶(TTD)、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检索PSD的疾病靶点,二者靶点取交集后获得柴胡治疗PSD的潜在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绘制中药-成分-疾病-靶点调控网络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分析其核心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Biokinetic model)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 柴胡治疗PSD的核心成分为异鼠李素、曲克芦丁、豆甾醇等,潜在靶点为蛋白激酶B(AKT1)、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NOS3)、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柴胡活性成分可以参与RNA聚合酶II启动子对转录的正调控、细胞间信号传递、对药物的反应、对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老化等生物过程,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环磷酸鸟苷酸依赖的蛋白激酶(cGMP-PKG)信号通路等。结论 柴胡可能通过异鼠李素、曲克芦丁、豆甾醇等活性成分作用于AKT1、IL-6、NOS3等靶点,从而影响内分泌、炎症、免疫、代谢等相关通路来发挥治疗PSD的作用。

饮食诱导肥胖雌鼠棕色脂肪组织蛋白质组学分析

目的 探讨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对雌性小鼠棕色脂肪蛋白组学的影响。方法 构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雌鼠Cobimetinib NMR模型。对照组(control,CON组)小鼠给予普通饮BYL719价格食,实验组(HFD组)小鼠给予高脂饮食,均喂养21周,每周记录小鼠体质量,使用小动物体脂分析仪测量身体成分,通过经腹葡萄糖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PGTT)和胰岛素耐量试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评估小鼠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处死小鼠后迅速收集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BAT)标本于液氮中,后续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及蛋白组学数据分析(n=4)。结果 与CON组相比,HFD组小鼠体质量增加,体脂含量增加,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受损。蛋白组学分析以差异倍数(FC)>1.5或<0.67,且P<0.05为标准筛选差异蛋白,聚类分析热图结果显示,HFD小鼠Ucp1水平升高,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结果显示,HFD小鼠棕色脂肪中Ucp1水平更高;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线粒体是含有差异蛋白数目最多的细胞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biorational pest control分析显示:与CON组相比,HFD组下调蛋白主要与肌肉收缩有关,涉及钙信号通路等,而上调蛋白主要与脂质分解代谢有关,涉及脂质氧化过程以及产热、氧化磷酸化等通路;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提示网络中心蛋白主要与脂质合成、脂肪酸β氧化有关。结论 肥胖状态下,雌鼠BAT产热通路激活,并伴有脂肪酸β氧化增强和脂肪合成减弱。

炎症性肠病合并皮肤损害患者外泌体差异表达蛋白质及发病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合并皮肤损害患者外泌体差异表达蛋白质及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例IBD以及5例IBD合并皮肤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为IBD组、IBD+皮肤损害组;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的5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提取3组对象血清外泌体,检测差异表达蛋白质;采用基因本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鉴定829种蛋白质,其中包含定量信息的蛋白质726种。与对照组比较,IBD组有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15种蛋白质表达上调,21种蛋白质表达下调;IBD+皮肤损害组有24种蛋白质表达上调,25种蛋白质表达下调;与IBD组比较,IBD+皮肤损害组有12种蛋白质表达上调和8种蛋白质表达下调。GO分析显示,IBD组与对照组、IBD+皮肤损害组与对照组、IBD+皮肤损害组与IBD组差异表达蛋白质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刺激反应、细胞过程、单有机过程CB-839体外、生物调节等,细胞组成主要包括细胞、细胞膜外域、细胞器等,CCRG 81045试剂分子功能主要包括结合、催化活性等。KEGG分析显示,IBD组与对照组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与细胞黏附、离子跨膜运输调控、细胞形态分化等有关;IBD+皮肤损害组与对照组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与细胞分泌、细胞分解代谢、分泌调节有关;IBD+皮肤损害组与IBD组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与细胞胺代谢、NIK/NF-κB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过程的负调控等有关。结论 本研究基于TMT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出IBD+皮肤损害患者血清外泌体差异表达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参与IBD合并皮肤损害的代谢相关通路及病变的发生。

过表达NRF1减轻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线粒体和认知功能障碍

目的 探讨核呼吸因子1(NRF1)对阿尔茨海默病疾病(AD)模型小鼠线粒体及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以5×FAD小鼠作为AD模型小鼠,并用脑立体定位注射稀疏标记的过表达NRFIsotope biosignature1的AAV病毒(AAV-NRF1)。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中NRF1的表达;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中线粒体形态;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1区稀疏标记神经元的树突棘并计数;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小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电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Vorinostat-saha.html生理法检测突触效能的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结果脑立体注射AAV-NRF1后,海马中NRF1表达升高(P<0.001),海马神经元中线粒体形态明显改善,小鼠的认知和记忆功能提高(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树突棘密度增加(P <0.001)并产生持久稳定的LTP且fEPSP斜率增高(P<0.01)GSKJ4说明书。结论 在5×FAD小鼠AD模型中,NRF1过表达触发了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修复,并改善了突触可塑性,推测这些改变参与到了过表达NRF1对AD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的治疗效果中。

不同加工方式的茶油及活性成分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抗炎效果研究

为了明确不同IACS-010759 NMR加工方式的茶油及其外用方式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效果,并探究主要抗炎物质,本文分析了不同茶油对ACD模型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并结合HE染色、免疫组化bioanalytical accuracy and precision和ELISA法探究其抑制小鼠炎症的效果。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茶油对ACD小鼠肿胀的抑制率最好,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与阳性组相比降PF-02341066分子式低超过10%,耳廓肿胀组织中NF-κB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预防性茶油给药的抗炎效果普遍低于造模后给药。倍数添加角鲨烯和生育酚的茶油显著提高肿胀抑制率超过50%,角鲨烯处理组中小鼠耳廓组织中NF-κB阴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因此,外用超临界CO_(2)萃取的茶油治疗ACD小鼠效果最佳,其抗炎效果并非源于单一活性成分,与角鲨烯和生育酚等茶油活性成分密切相关。

美洛昔康对脂多糖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机制

奶牛产后子宫感染常引发子宫炎和子宫内膜炎,造成炎症和氧化损伤,损害奶牛生殖性能,影响奶牛养殖业发展。临床常见病因包括奶牛围产期代谢紊乱、产犊异常、微生物污染。大肠杆菌作为主要致病源之一,通过其外膜上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发挥致病作用。Toll 样受体 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识别LPS并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信号通路,造成下游炎症因子升高,并伴随着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species,ROS)的产生。当ROS的产生远超过机体的抗氧化清除能力时,脂质、蛋白质和DNA就会受到破坏,造成氧化应激。美洛昔康(meloxicam,MEL)是一种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缓解产后子宫炎症并镇痛。研究表明,MEL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然而,MEL与奶牛子宫炎症和氧化应激之间的联系尚未报道。本试验旨在探究MEL(0.5或5 μM)对LPS(1 μg/mL)刺激的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ovine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BEEC)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MEL缓解奶牛子宫炎症提供理论依据。1.MEL对LPS诱导的BBEC氧化应激的影响为明确MEL对LPS诱导的BEEC氧化损伤相关指标的变化,采用不同浓度MEL(0.5或5 μM)单独或与LPS共处理细胞12 h,检测细胞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结果表明:MEL单独处理对细胞氧化损伤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无显著影响(P>0.05);LPS刺激导致ROS和MDA含量升高(P<0.05或P<0.01);与LPS组相比,MEL的加入降低了 ROS和MDA含量(P<0.05或P<0.01),5 μMMEL效果更为显著。说明MEL可以通过降低ROS和MDA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力来减轻LPS诱导的BEEC氧化损伤。为探究MEL对LPS诱导的BEEC核因子E2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2,Nrf2)通路及氧化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采用不同浓度MEL(0.5或5 μM)与LPS共处理细胞6、12、24h,荧光定量PCR检测CAT、GPX1、SOD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2,NOS2)和环氧合酶 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基因表达;采用不同浓度 MEL(0.5 或 5μM)单独或与LPS共处理细胞90 min,Western Blot检测Nrf2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rf2入核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在6、12和24 h时CAT和GPX1的基因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SOD1仅在6h时基因表达降低(P<0.01),NOS2和PTGS2在6、12和24h时基因表达均升高(P<0.05或P<0.01);与LPS组相比,MEL与LPS共处理组在6、12和24 h时CAT、GPX1和SOD1的表达增加(P<0.05或P<0.01),NOS2的表达下降(P<0.05或P<0.01),在12和24 h时PTGS2表达下降;MEL单独处理对Nrf2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无影响(P>0.05);LPS刺激导致Nrf2、HO-1和NQO1的蛋白表达下降(P<0.05),Keap1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LPS和MEL共处理组Nrf2、HO-1和NQO1的表达均上升(P<0.05 或P<0.01),Keap1 蛋白表达降低(P<0.05 或P<0.01);LPS 和 MEL 共处理促进了(P<0.01)Nrf2入核。说明MEL可以通过激活Nrf2通路,促进相关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抑制NOS2和PTGS2基因表达来抵御LPS诱导的BEEC的氧化损伤。2.MEL对LPS诱导的BEEC炎性反应的影响为明晰MEL对LPS诱导的BEEC NF-κB通路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MEL(0.5或5 μM)与LPS共处理细胞3、12和18h,RT-qPCR检测TLR4、髓样分化因子(myage of infectioneloiddifferentiationfactor88,MyD88)、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CXC 趋化因子 8(C-X-C motifchemokine ligand 8,CXCL8)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的基因表达;不同浓度MEL(0.5或5 μM)单独或与LPS共处理细胞30 min,Western Blot检测NF-κB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65入核情况。结果显示:LPS在3、12和18h刺激了TLR4、M购买AM-2282YD88、IL1B、IL6、CXCL8和 TNF的基因表达(P<0.05 或P<0.01);MEL 抑制了(PErastin体内实验剂量<0.05 或P<0.01)LPS诱导的MYD88、IL1B、IL6、CXCL8和TNF的基因表达,但对TLR4基因表达无影响(P>0.05);单独MEL对p65和IκBα磷酸化均无影响(P>0.05);LPS诱导(P<0.01)p65和IκBα磷酸化,促进(P<0.01)p65入核;与LPS组相比,LPS和MEL共处理组降低了(P<0.05或P<0.01)p65和IκBα磷酸化水平和p65的入核数量(P<0.05或P<0.01)。说明MEL可以通过抑制NF-κB通路及其下游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抵御LPS诱导的BEEC的炎性反应。综上,MEL分别通过激活Nrf2通路和抑制NF-κB通路,抑制LPS诱导的BEEC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

糖酵解途径在苯并[a]芘活化小胶质细胞致小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目的:从体内动物和体外细胞实验两方面实验探讨糖酵解在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在活化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C)致小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为B[a]P神经毒性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体内研究:将50只成年雄性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花生油),2.5、5、10 mg/kg B[a]P染毒组,10 mg/kg B[a]P+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干预组,共五组,每组10只。染毒组小鼠采用灌胃方式给予B[a]P,溶剂对照组根据小鼠体重给予等体积花生油灌胃,隔天1次,连续染毒45次,共90天。干预组小鼠通过口服饮用水方式摄入2-DG药物,浓度为0.03%2-DG。每日新malignant disease and immunosuppression新鲜配制2-DG饮用水。染毒结束后,采用洞板实验、T迷宫实验、爬杆实验、自我捋毛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综合评价小鼠的认知功能水平,通过透射电镜拍摄小鼠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葡萄糖含量试剂盒检测小鼠皮质葡萄糖含量。利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小鼠大脑皮质Iba-1、GLUT1、HK-2、PKM-2、HIF-1α及LDHA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使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BV2细胞。当BV2细胞生长至对数生长期,将BV2细胞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DMSO对照组,0.2、2、20μM B[a]P染毒组,20μM B[a]P+80μM 2-DG干预组。染毒前将细胞培养基更换为DMEM低血清培养基(含3%胎牛血清),用DMSO或B[a]P染毒液处理,干预组在接受B[a]P染毒处理的同时,加入经PBS稀释的2-DG溶液。37oC、5%CO_2继续培养24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改变情况,葡萄糖含量试剂盒检测BV2细胞葡萄糖含量;利用Agilent SeahorseStaurosporine体内实验剂量 XFP仪器检测基础糖酵解能力、细胞利用糖酵解达到的最大产生能量的能力和糖酵解储备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Iba-1、GLUT1、HK-2、PKM-2、HIF-1α和LDHA蛋白表达。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随着B[a]P染毒剂量增加,高剂量B[a]P组小鼠反应缓慢,毛发光泽度降低、干枯易脱落,背部、颈部以及腹腔内可见黄色脓肿,体重显著下降。与溶剂对照组比较,2.5、5和10 mg/kg B[a]P组小鼠洞板实验时间和次数显著降低(P<0.05),T迷宫正确率显著下降(P<0.05),爬杆实验中从顶部爬到底部的时间显著增加(P<0.05),自我捋毛实验时间显著增加(P<0.05);10.0 mg/kg B[a]P染毒组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升高、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著降低(P<0.05)。提示B[a]P染毒可损害小鼠认知能力。透射电镜显示随着B[a]P剂量增加,小鼠海马中小胶质细胞核逐渐变形,体积缩小,与细胞质之间存在空泡;大脑皮质Iba-1表达显著增加(P<0.05),提示B[a]P可活化小鼠小胶质细胞。葡萄糖含量检测表明,与溶剂对照组相比,B[a]P染毒后小鼠皮质葡萄糖水平显著下降(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各B[a]P染毒处理组小鼠皮质PKM-2、LDHA蛋白均表达增加(P<0.05),10.0 mg/kg B[a]P染毒组的GLUT1、HK-2、HIF-1αdiABZI STING agonist说明书表达增加(P<0.05)。干预后,与B[a]P染毒组相比较,10 mg/kg B[a]P染毒+2-DG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减轻;小鼠海马中的小胶质细胞核完整、线粒体结构完整。小鼠大脑皮质中Iba-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糖酵解途径GLUT1、HK-2、PKM-2、HIF-1α及LDHA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小鼠大脑皮质葡萄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关键免疫细胞,其作用像是一把双刃剑,被短暂活化可促进神经元的生长,但在慢性刺激中被持续活化可引起神经炎症反应,造成神经元和组织的损伤,小胶质细胞在大脑中的作用不亚于神经元。研究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原因对于B[a]P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具有很大的科学意义。体外研究结果显示,B[a]P染毒后,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细胞聚集生长,细胞碎片增多,形态从正常的哑铃状向阿米巴样转变。与DMSO组比较,高剂量B[a]P染毒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DMSO对照组相比较,各B[a]P染毒组Iba-1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提示B[a]P染毒后可活化BV2细胞。葡萄糖含量检测结果表明,与DMSO组比较,各染毒组葡萄糖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糖酵解压力实验显示,与DMSO对照组相比较,20.0μM B[a]P染毒组的基础糖酵解能力、利用糖酵解达到最大产生能量的能力、糖酵解储备值均明显升高(P<0.05)。与DMSO对照组相比较,20.0μM B[a]P染毒组HK-2、PKM-2、HIF-1α及LDHA蛋白表达增加(P<0.05),所有染毒组GLUT1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表明B[a]P可能通过糖酵解途径活化BV2细胞。经2-DG干预后,延缓了B[a]P诱导BV2细胞的阿米巴样形态转变,与20.0μM B[a]P组比较,干预组BV2细胞活力显著升高(P<0.05);细胞内葡萄糖含量明显增加(P<0.05);Seahorse实验结果表明干预组细胞的基础糖酵解能力、利用糖酵解达到最大产生能量的能力、糖酵解储备值均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Iba-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糖酵解相关蛋白GLUT1、HK-2、PKM-2、HIF-1α及LDH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1.糖酵解在B[a]P致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和小胶质细胞活化中起重要的作用,具体机制可能与糖酵解途径相关蛋白GLUT1/HK-2/PKM-2/HIF-1α/LDHA的激活有关。2.抑制糖酵解对B[a]P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及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康复新液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相关性胃炎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铋剂四联疗法联合康复新液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炎的疗效及对炎症因PEG300体内实验剂量子水平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炎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160例Hp感染相关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两组均给予铋剂四联方案治疗,治疗组Telemedicine education同时加用康复新液。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临床疗效及Hp根除率、停止治疗6周后Hp复发率以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停止治疗6周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比较,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elleckchem Galunisertib、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均无明显胃肠道不适、便秘、头晕头痛、皮疹等不良反应(均P>0.05)。结论 铋剂四联疗法联合康复新液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炎的效果好,根除率高,复发率低,能有效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显著效果。

益肾除颤汤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益肾除颤汤联合多巴丝肼片在帕金森病(MK-4827 IC50Parkinson’HbeAg-positive chronic infections disease,P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更多5月济宁市中医院收治的PD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多巴丝肼片治疗,观察组给予益肾除颤汤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30 d为1个疗程,均持续2个疗程。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水平、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35/37),高于对照组的75.68%(2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ADL评分及GSH-Px、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肾除颤汤联合多巴丝肼片能够有效改善PD患者认知,减轻其氧化应激反应,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安全可靠。

Asprosin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TLR4/JNK/IL-1β通路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白脂素(Asprosin)水平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type 2 diabetic osteoBiotic resistanceporosis, T2DOP)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其与Toll样受体4/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selleckchem白细胞介素1β(TLR4/JNK/IL-1β)炎症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黄冈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23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根据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计算出的T值分为3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组患者血清Asprosin、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TLR4、p-JNK/JNK和IL-1β的表达水平;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Asprosin与TLR4、p-JNK/JNK、IL-1β及BMD、OC、BALP的相关性;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prosin对T2DOP的风险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Asprosin对T2DOP的诊断价值。结果 3组患者血清Asprosin水平差异明显(P<0.05)。血清AsprosinRegorafenib研究购买水平与TLR4、p-JNK/JNK、IL-1β呈正相关(P<0.05),与BMD、OC、BALP呈显著负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sprosin水平升高是诱发T2DOP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sprosin截断值230.5 ng/mL对预测T2DOP具有良好的灵敏度(80.43%)和特异性(85.00%),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 (95%CI:0.818~0.959,P<0.001)。结论 血清Asprosin水平在T2DOP患者中显著升高,且与BMD、OC和BALP呈负相关,是T2DOP的危险因素,对预测T2DOP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并可能通过激活TLR4/JNK/IL-1β信号通路,促进T2DOP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