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黄健脾滋肾颗粒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IL-10、TGF-β和补体水平的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芪黄健脾滋肾颗粒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predictive protein biomarkersE)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10、TGF-β和补体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泼尼龙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芪黄健脾滋肾颗粒口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补体C3、补体C4、抗C1q抗体、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免疫球蛋白指标(IgG、IgA及IgM)、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PRO)、尿素氮(BUN),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LE-DAI)的变化情况及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LE患者血清补体C3、C4、IL-10、TGF-β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C3、IL-10、TGF-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SLE患者抗C1q水平、免疫球蛋白指标、肾功能指标、ESR、CRP、SLE-DA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抗C1q水平、Ig G、CRP、Scr、SL获悉更多E-DA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更GW4869使用方法为突出(P<0.05)。结论:芪黄健脾滋肾颗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SLE患者外周血中的IL-10、TGF-β及补体水平,改善中医症状积分、SLE-DAI评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SLE患者炎症反应、疾病活动度,改善免疫功能及肾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与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茯苓-泽泻药对治疗慢性肾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茯苓-泽泻药对治疗慢性肾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获取茯苓-泽泻药对的活性成分,并在PharmMapper平台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检索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慢性肾炎相关靶点;采用Venny2.1在线作digenetic trematodes图工具平台构建韦恩图,得到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及CytoNCA插件筛选关键靶点;借助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获得茯苓-泽泻药对活性成分25个,作用靶点89个,慢性肾炎相关靶点1 240个,交集靶点31个,关键靶点15个。主要活性成有茯苓新酸A、泽泻醇C、茯苓MRTX849研究购买新酸B、去氢茯苓酸等,关键靶点包括ALB、EGFR、SRC、CASP3等。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106个相关条目,生物过程主要富集于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内分泌抵抗、肺癌蛋白多糖等;KEGG通路富集得到81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Baricitinib molecular weight结论 茯苓-泽泻药对可能通过ALB、EGFR、SRC等靶点,调控VEGF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发挥抗炎、抗氧化、调节细胞凋亡、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延缓肾纤维化进展等药理作用治疗慢性肾炎。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功能及其相关因素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与功能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GNE-140小鼠5)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住院患者(伴NSSI患者89例、不伴NSSI患者74Torin 1试剂例)163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107例。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儿童孤独量表(CLS)评估患者孤独感,挫败感量表(DS)评估患者学业挫败感、渥太华自伤量表(OSI)评估患者NSSI行为及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SSI行为与各变量间的关联,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实施NSSI各功能与各变量的关联。结果:伴NSSI患者组的CDI、CLS、DS评分均高于不伴NSSI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女性、学业挫败感得分高是实施NSSI的危险因素(OR=2.75、1.06)。CDI中的负性情绪得分与OSI中的内部情绪调节得Calanopia media分、外部情绪调节得分、寻求刺激因子得分呈正向关联(β=0.29~0.33);CDI人际问题得分与OSI中的社交影响因子得分呈正向关联(β=0.21);非独生子女的OSI寻求刺激因子得分更高(β=0.23)。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学业挫败感程度较高者可能更易发生NSSI。以外部情绪调节为NSSI主导功能的患者最多,负性情绪和人际问题可能是患者实施NSSI功能的相关因素。

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慢性肾脏病发病风险研究

背景血尿酸(SUA)升高导致的高尿酸血症(HUA)已被证实是慢性肾脏病(CKD)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国内关于老年人SUA水平与CKD发生发展关联的队列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基线SUA水平及其变化与CKD发病风险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关联。方法 2021年12月—2022年5月,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HABCS),选取2012、2014年接受健康体检并采集生物医学指medication characteristics标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基线及随访期老年人年龄、性别、血压、血脂、Dolutegravir价格血糖等生物医学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SUA水平与CKD发病风险关联;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广义线性模型分别分析老年人基线SUA水平与基线eGFR的相关性及老年人SUA水平变化与eGFR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981名,中位年龄79(70,88)岁,HUA患病率为6.8%(67/981),累积随访2 029人年,中位随访2.05年,CKD新发病例共179例,随访期间CKD累积发病率为18.2%[95%CI(15.9%,20.8%)],发病密度88.22/1 000人年[95%CI(76.24/1 000人年,101.41/1 000人年)]。以SUA四分位数分组为因变量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SUA最低四分位数组(Q1)相比,最高四分位数组(Q4)老年人CKD发病风险的HR值为2.08[95%CI(1.27,3.41),P=0.004]。以SUA水平为因变量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SUA水平每升高10μmol/L,老年人CRepSox配制KD发病风险增加4%(P<0.001)。以是否患HUA为因变量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未患HUA老年人相比,患HUA老年人CKD发病风险增加,HR值为2.00[95%CI(1.20,3.24),P=0.007]。老年人基线SUA中位数为270.60(223.10,325.90)μmol/L,基线eGFR中位数为84.07(73.08,98.38) mL·min-1·(1.73 m2)-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负相关(rs=-0.363,P<0.001)。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基线SUA水平每升高10μmol/L,基线eGFR下降0.897 mL·min~(-1)·(1.73 m~2)~(-1)(P<0.001)。本研究随访期间老年人ΔSUA中位数为-3.55(-40.60,31.90)μmol/L,ΔeGFR中位数为3.49(-8.13,15.89) mL·min~(-1)·(1.73 m~2)~(-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负相关(rs=-0.355,P<0.001)。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期间老年人SUA水平每升高10μmol/L,伴随老年人eGFR下降1.027mL·min~(-1)·(1.73 m~2)~(-1)(P<0.001)。结论 老年人SUA水平升高与新发CKD风险增加及eGFR的降低相关。

儿童单基因狼疮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第一部分目的:总结儿童单基因狼疮的临床特点,基因型,治疗及随访。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2年6月-2022年12月本院儿科诊治的单基因狼疮患儿的临床及基因资料、治疗方法,并进行随访,探讨儿童单基因狼疮的临床特点。结果:(1)2012年6月-2022年12月共收治41例单基因狼疮患者(男20例,女21例,男女比例1:1.05),起病年龄从生后至15岁不等,平均年龄3.47±4.18岁;其中18名患者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分类标准,23名患者表现为狼疮样表型。(2)单基因狼疮的致病基因及致病途径不同。在41例患儿中,共发现了 18个基因变异。其中26例致病途径为I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通路,包括6例ADA2基因变异、5例IFIH1基因变异、4例TREX1基因变异、3例STING1基因变异、2例RNASEH2C基因变异、2例ACP5基因变异、2例PSMB8基因变异、1例ADAR1基因变异和1例SAMHD1基因变异;5例为RAS相关自身免疫性淋巴增殖性疾病(RAS-associated autoimmune leukoproliferative disorder,RALD),包括2例KRAS基因变异及3例NRAS基因变异;4例为免疫耐受途径,包括3例PIK3CD基因变异及1例IKZF1基因变异;1例为C1s缺乏;其他变异基因包括2例TNFAIP3基因变异、1例SLC7A 7基因变异、1例PEPD基因变异及1例SBDS基因变异。其中有7个基因的9个基因位点尚未报道,2个KRAS的基因位点已报道,但尚未报道与狼疮相关。(3)单基因狼疮的临床表现中皮肤黏膜受累最常见,主要表现为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红斑疹及结节性红斑,其次是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受累,淋巴结/肝/脾肿大,生长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等神经系统受累,肺动脉高压及肺间质改变等呼吸循环受累,关节肌肉受累及反复感染史、阳性家族史等;其他临床表现还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泌尿系统受累,消化系统受累,浆膜腔受累,眼睛受累及听力下降等。实验室指标有自身抗体阳性、血沉升高、肝酶升高、补体下降等。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头颅影像学改变,包括颅内钙化、脑白质改变、脑萎缩、脑缺血。所有患儿根据不同的基因变异及临床表现给予不同治疗方案,随访结果表明JAK抑制剂对改善I型IFN疾病患者的皮疹、肌张力异常、癫痫发作、发热、发育迟缓等症状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疗效。TNF抑制剂治疗对改善ADA2基因变异患者的炎症指标有较好的疗效。沙利度胺在控制不同致病基因导致的单基因狼疮的全身炎症方面均显示出较好的效果。一名SLC7A7基因变异患者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临床表现及化验指标明显好转。(4)我们中心诊治了 1例以SLE表型起病的SBDS基因变异患者,提出SBDS基因变异可能是新的单基因狼疮致病基因,该患者存在典型SLE以外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胰腺脂肪浸润、反复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单基因狼疮有多种致病基因及途径;致病基因和致病途径不同,主要的临床表现也不同,并有不同的治疗方案。本研究强调了为重症或非典型狼疮样表型患者进行早期基因诊断并提供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目的:构建单基因狼疮的早期临床识别模型,促进该病的精准诊治。方法:将2012年6月-2endodontic infections022年12月本院儿科诊治的单基因狼疮与经典型狼疮按照首次入院时间1:2匹配,应用单因素分析得到潜在早期识别因素,计算机随机按7:3划分训练集及测试集,经 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进一步筛选变量,利用10倍交叉验证方法选择了最优的正则化参数,并使用该参数拟合了回归模型,使用测试集评估模型性能。通过Youden指数寻找最佳风险评分,将最佳风险评分关联的风险概率定义为高风险概率,将模型绘制nomogram图进行临床患者风险评估。结果:与经典型SLE相比,单基因狼疮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起病年龄小,男性患者较多,伴有反复感染史及阳性家族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网状青斑、冻疮样皮疹及结节性红斑等皮疹,淋巴结/肝/脾肿大,生长发育落后,肺间质改变,消化系统受累(含肝功能异常),肌张力异常为主的神经系统表现;影像学表现主要为颅内钙化、脑萎缩。LASSO方法构建单基因狼疮的预测模型:0.2906977-1.4124018×起病年龄+15.2761768×反复感染+7.5899250×颅内钙化+3.5908622×生长发育落后+3.0491924×肌张力异常+1.1751209×淋巴结/肝/脾肿大+1.2324701×冻疮样皮疹;测试集评估模型性能AUC为0.97(95%CI 0.92-0.97),说明该模型对单基因狼疮的预测能力较强。Youden指数分别提示尤其年龄小于7.21岁(敏感度82.9%,特异度100%),模型风险评分大于-9.032299(敏感度92.7%,特异度98.8%)时患单基因狼疮风险更大。结论:单基因狼疮的预测模型为:0.2906977-1.4124018×起病年龄+15.2761768×反复感染+7.5899250×颅内钙化+3.5908622×生长发育落后+3.0491924×肌张力异常+1.1751209×淋巴结/肝/脾肿大+1.2324701×冻疮样皮疹;年龄小于7.21岁,评分大于-9.032299时均需高度警惕单基因狼疮。第三部分目的:因单基因狼疮较为罕见,病种较多,本中心单基因狼疮病例以Ⅰ型IFN疾病为主,所以本部分主要探索Ⅰ型IFN疾病与经典型SLE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检测2019年6月至2022年12月本院儿科诊治的经典型SLE与Ⅰ型IFN疾病患儿外周血中的6个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ISGs)表达量,包括IFIT1、IFI27、IFI44L、ISG15、SIGLEC1、RSAD2,以 6 个 ISGs 的中值为干扰素评分(IFN score,IS);(2)通过Mann-Whitney检验对比分析SLE与Ⅰ型IFN病患儿的各ISGs及IS结果;(3)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GEE)评估使确认细节用JAK(Janus kinase)抑制剂的Ⅰ型IFN病患者随访期间IS随时间的变化;(4)将初发SLE与初发Ⅰ型IFN病患者的外周血进行转录组测序,寻找经典型SLE与Ⅰ型IFN病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相关通路注释。(5)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层次聚类,探索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1)本部分共纳入87例儿童SLE及19例Ⅰ型IFN病患儿。SLE与Ⅰ型IFN病患者的外周血中的6个ISGs及IS水平均明显升高,两组间无显著差异。(2)我们将使用了 JAK抑制剂的Ⅰ型IFN病患者的外周血的IS 水平与随访时间进行了交互作用,虽然IS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3)收集了 15例初发SLE及6例Ⅰ型IFN病外周血进行转录组测序,6例Ⅰ型IFN病患者均为AGS(Aicardi-Goutières syndrome),SLE与Ⅰ型IFN病患者外周血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得到787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Reactome及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两组在Ⅰ型IFN通路上并无显著差异,在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相关通路中较显著。787个差异表达基因与459个ISGs有19个重叠基因:LIF,MMP9,HLA-DQB1,ITGB3,CCL3L1,PDCD1,PF4,CXCR3,CDKN2A,HLA-DRB1,AKT1,HLA-DRB5,MYD88,MAPK3,BAHD1,CD27,CD3E,TGFB1,ILF3,其中 ILF3 在 Ⅰ 型 IFN病中表达上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efitinib.html调。(4)因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均在SLE患者中表达上调,根据787个差异表达基因将SLE患儿聚类为4组,未发现与受累系统及疾病活动度的明显相关性。结论:(1)目前的ISGs检测方法并不能在临床上早期鉴别SLE与Ⅰ型IFN病。(2)SLE与Ⅰ型IFN病患者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相关通路,所以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3)I型IFN疾病与SLE差异表达ISGs有19个,其中ILF3在Ⅰ型IFN病中表达上调。

儿童单基因狼疮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第一部分目的:总结儿童单基因狼疮的临床特点,基因型,治疗及随访。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2年6月-2022年12月本院儿科诊治的单基因狼疮患儿的临床及基因资料、治疗方法,并进行随访,探讨儿童单基因狼疮的临床特点。结果:(1)2012年6月-2022年12月共收治41例单基因狼疮患者(男20例,女21例,男女比例1:1.05),起病年龄从生后至15岁不等,平均年龄3.47±4.18岁;其中18名患者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分类标准,23名患者表现为狼疮样表型。(2)单基因狼疮的致病基因及致病途径不同。在41例患儿中,共发现了 18个基因变异。其中26例致病途径为I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通路,包括6例ADA2基因变异、5例IFIH1基因变异、4例TREX1基因变异、3例STING1基因变异、2例RNASEH2C基因变异、2例ACP5基因变异、2例PSMB8基因变异、1例ADAR1基因变异和1例SAMHD1基因变异;5例为RAS相关自身免疫性淋巴增殖性疾病(RAS-associated autoimmune leukoproliferative disorder,RALD),包括2例KRAS基因变异及3例NRAS基因变异;4例为免疫耐受途径,包括3例PIK3CD基因变异及1例IKZF1基因变异;1例为C1s缺乏;其他变异基因包括2例TNFAIP3基因变异、1例SLC7A 7基因变异、1例PEPD基因变异及1例SBDS基因变异。其中有7个基因的9个基因位点尚未报道,2个KRAS的基因位点已报道,但尚未报道与狼疮相关。(3)单基因狼疮的临床表现中皮肤黏膜受累最常见,主要表现为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红斑疹及结节性红斑,其次是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受累,淋巴结/肝/脾肿大,生长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等神经系统受累,肺动脉高压及肺间质改变等呼吸循环受累,关节肌肉受累及反复感染史、阳性家族史等;其他临床表现还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泌尿系统受累,消化系统受累,浆膜腔受累,眼睛受累及听力下降等。实验室指标有自身抗体阳性、血沉升高、肝酶升高、补体下降等。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头颅影像学改变,包括颅内钙化、脑白质改变、脑萎缩、脑缺血。所有患儿根据不同的基因变异及临床表现给予不同治疗方案,随访结果表明JAK抑制剂对改善I型IFN疾病患者的皮疹、肌张力异常、癫痫发作、发热、发育迟缓等症状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疗效。TNF抑制剂治疗对改善ADA2基因变异患者的炎症指标有较好的疗效。沙利度胺在控制不同致病基因导致的单基因狼疮的全身炎症方面均显示出较好的效果。一名SLC7A7基因变异患者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临床表现及化验指标明显好转。(4)我们中心诊治了 1例以SLE表型起病的SBDS基因变异患者,提出SBDS基因变异可能是新的单基因狼疮致病基因,该患者存在典型SLE以外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胰腺脂肪浸润、反复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单基因狼疮有多种致病基因及途径;致病基因和致病途径不同,主要的临床表现也不同,并有不同的治疗方案。本研究强调了为重症或非典型狼疮样表型患者进行早期基因诊断并提供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目的:构建单基因狼疮的早期临床识别模型,促进该病的精准诊治。方法:将2012年6月-2endodontic infections022年12月本院儿科诊治的单基因狼疮与经典型狼疮按照首次入院时间1:2匹配,应用单因素分析得到潜在早期识别因素,计算机随机按7:3划分训练集及测试集,经 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进一步筛选变量,利用10倍交叉验证方法选择了最优的正则化参数,并使用该参数拟合了回归模型,使用测试集评估模型性能。通过Youden指数寻找最佳风险评分,将最佳风险评分关联的风险概率定义为高风险概率,将模型绘制nomogram图进行临床患者风险评估。结果:与经典型SLE相比,单基因狼疮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起病年龄小,男性患者较多,伴有反复感染史及阳性家族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网状青斑、冻疮样皮疹及结节性红斑等皮疹,淋巴结/肝/脾肿大,生长发育落后,肺间质改变,消化系统受累(含肝功能异常),肌张力异常为主的神经系统表现;影像学表现主要为颅内钙化、脑萎缩。LASSO方法构建单基因狼疮的预测模型:0.2906977-1.4124018×起病年龄+15.2761768×反复感染+7.5899250×颅内钙化+3.5908622×生长发育落后+3.0491924×肌张力异常+1.1751209×淋巴结/肝/脾肿大+1.2324701×冻疮样皮疹;测试集评估模型性能AUC为0.97(95%CI 0.92-0.97),说明该模型对单基因狼疮的预测能力较强。Youden指数分别提示尤其年龄小于7.21岁(敏感度82.9%,特异度100%),模型风险评分大于-9.032299(敏感度92.7%,特异度98.8%)时患单基因狼疮风险更大。结论:单基因狼疮的预测模型为:0.2906977-1.4124018×起病年龄+15.2761768×反复感染+7.5899250×颅内钙化+3.5908622×生长发育落后+3.0491924×肌张力异常+1.1751209×淋巴结/肝/脾肿大+1.2324701×冻疮样皮疹;年龄小于7.21岁,评分大于-9.032299时均需高度警惕单基因狼疮。第三部分目的:因单基因狼疮较为罕见,病种较多,本中心单基因狼疮病例以Ⅰ型IFN疾病为主,所以本部分主要探索Ⅰ型IFN疾病与经典型SLE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检测2019年6月至2022年12月本院儿科诊治的经典型SLE与Ⅰ型IFN疾病患儿外周血中的6个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ISGs)表达量,包括IFIT1、IFI27、IFI44L、ISG15、SIGLEC1、RSAD2,以 6 个 ISGs 的中值为干扰素评分(IFN score,IS);(2)通过Mann-Whitney检验对比分析SLE与Ⅰ型IFN病患儿的各ISGs及IS结果;(3)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GEE)评估使确认细节用JAK(Janus kinase)抑制剂的Ⅰ型IFN病患者随访期间IS随时间的变化;(4)将初发SLE与初发Ⅰ型IFN病患者的外周血进行转录组测序,寻找经典型SLE与Ⅰ型IFN病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相关通路注释。(5)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层次聚类,探索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1)本部分共纳入87例儿童SLE及19例Ⅰ型IFN病患儿。SLE与Ⅰ型IFN病患者的外周血中的6个ISGs及IS水平均明显升高,两组间无显著差异。(2)我们将使用了 JAK抑制剂的Ⅰ型IFN病患者的外周血的IS 水平与随访时间进行了交互作用,虽然IS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3)收集了 15例初发SLE及6例Ⅰ型IFN病外周血进行转录组测序,6例Ⅰ型IFN病患者均为AGS(Aicardi-Goutières syndrome),SLE与Ⅰ型IFN病患者外周血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得到787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Reactome及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两组在Ⅰ型IFN通路上并无显著差异,在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相关通路中较显著。787个差异表达基因与459个ISGs有19个重叠基因:LIF,MMP9,HLA-DQB1,ITGB3,CCL3L1,PDCD1,PF4,CXCR3,CDKN2A,HLA-DRB1,AKT1,HLA-DRB5,MYD88,MAPK3,BAHD1,CD27,CD3E,TGFB1,ILF3,其中 ILF3 在 Ⅰ 型 IFN病中表达上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efitinib.html调。(4)因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均在SLE患者中表达上调,根据787个差异表达基因将SLE患儿聚类为4组,未发现与受累系统及疾病活动度的明显相关性。结论:(1)目前的ISGs检测方法并不能在临床上早期鉴别SLE与Ⅰ型IFN病。(2)SLE与Ⅰ型IFN病患者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相关通路,所以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3)I型IFN疾病与SLE差异表达ISGs有19个,其中ILF3在Ⅰ型IFN病中表达上调。

度拉糖肽联合恩格列净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的影响

目的:观察对于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联合应用SGLT-2i(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类药物恩格列净及GLP-1RA(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类药物度拉糖肽治疗,能否较单用SGLT-2i类药物恩格列净治疗起到联合增强的效果,进一步减少患者尿蛋白,从而延缓其肾病的进展,为糖尿病肾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改善尿蛋白的更佳方案。方法:将150例血糖控制不佳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原始的降糖治疗方案上加用恩格列净10mg/日(商品名欧唐静生产厂:德国勃林格殷格翰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J20170351,10mg/日)口服治疗,实验组:在原始的降糖治疗方案上加用恩格列净10mg/日口服治疗联合度拉糖肽1.5mg/周(商品名:度易达生产厂:美国礼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90022,1.5mg/周)皮下注射治疗,两组血糖不达标者均加用甘精胰岛素(商品名:来得时生产厂: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40052)皮下注射治疗调整。两组共治疗6个月,随访频率为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各随访1次。测量指标为以下几项,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尿白蛋白肌酸酐比(ACR)、24h尿蛋白(24h UP)、血压、血脂、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2hPG)、尿酸(UA)、肾小球滤率(eGFR)及糖尿病肾病相关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的变化,观察两组治疗方案对尿蛋白的影响及在血糖、血脂、血压等方面疗效有无差异,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其中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第6个月ACR水平。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比、年龄、病程)Dinaciclib生产商及各项观察指标:ACR、24h UP、HbA1c、FBG、2hPG、UA、eGFR、血压、血脂、体重、BMI以及IL-6等基线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尿蛋白指标: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C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经治疗后实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与时间具有交互效应(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24h UP均poorly absorbed antibiotic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经治疗后实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3.血糖指标:经治疗后两组患者FBG、HbA1c及2hPG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经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2hPG及HbA1c下降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Talazoparib MW.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FBG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肾脏相关指标:经治疗后两组患者eGFR较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UA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UA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炎症指标:经治疗后两组患者IL-6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经治疗后实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与时间具有交互效应(P<0.05)。6.血脂相关指标:经治疗后两组TC、TG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实验组TC、TG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DL-C也较实验前及同期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HDL-C较治疗前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血压及体重及BMI:经治疗后两组患者SBP、体重及BM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经治疗后实验组SBP、体重及BMI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DBP均较治疗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给予恩格列净联合度拉糖肽治疗较单用恩格列净可进一步减少尿蛋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且与时间具有交互效应,随时间延长,联合治疗进一步减少尿蛋白的效果更明显,还可使血糖更安全快速达标的同时,更好的起到减重、降压、调脂、减低炎症反应的作用。

TiO_2@MIL-101(Fe)@Ag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细菌微生物感染已成为目前全球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每年都会影响数千万人的健康,并且对医疗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由于传统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因此开发一种新型高效且不易产生细菌耐药性的抗菌材料成为了目前抗菌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单一的抗菌材料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和局限性,而复合抗菌材料则可以发挥材料间相互协同,取长补短的作用,并且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和广泛的应用范围等优点,因此成为了目前研究最有希望和前景的策略。本论文将以中空Ti O_2微球和商业二氧化钛P25这两种不同的Ti O_2为载体,先复合MIL-101(Fe),再负载银纳米颗粒于表面,从而制备出两种不同尺寸的Ti O_2@MIL-101(Fe)@Ag纳米复合材料,然后将其运用于杀菌和祛除细菌生物膜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以S.aureus为生物模板,通过仿生合成法与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中空Ti O_2微球(HP-Ti O_2),将其与MIL-101(Fe)复合,再通过单宁酸(TA)在材料表面原位还原将纳米银负载在材料表面,得到HP-Ti O_2@MIL-101(Fe)@Ag复合材料。通过SEM、TEM及EDS元素表征、ICP-MS等手段对材料的形貌、结构、表面组成、元素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的表征与分析。并且通过TMB氧化实验发现,该复合材料在中性与微酸性环境下具有出色的过氧化物酶活性。(2)对HP-Ti O_2@MIL-101(Fe)@Ag复合材料的杀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材料浓度为2μg/m L时能杀灭约95%的E.coli;而当材料浓度为32μg/m L时能杀灭约93%的S.aureus。另外添加1 mmol/L H_2O_2后材料对E.coli和S.aureus的有效杀菌性能提升了8倍和16倍。表明HP-Ti O_2@MIL-101(Fe)@Ag复合材料是一种优异的抗菌材料。同时也Nirogacestat试剂探究了该材料对S.aureus细菌生物膜祛除的能力,结果表明,加入1 mmol/L H_2O_2后512μg/m L的材料能祛除50%的细菌生物膜,其祛除细菌生物膜不太理想。(3)以商业二氧化钛P25为载体,先在其表面复合MIL-101(Fe),然后使用TA在材料表面原位还原生长银纳米颗粒Ag NPs,得到P25@MIL-101(Fe)@Ag复selleckchem Rapamycin合材料。通过SEM、TEM及EDS元素表征、ICP-methylation biomarkerMS等手段对材料的形貌、结构、表面组成、元素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的表征与分析。并且通过TMB氧化实验发现,P25@MIL-101(Fe)@Ag复合材料在中性和微酸性条件下具有出色的过氧化物酶活性。(4)对P25@MIL-101(Fe)@Ag复合材料的杀菌性能进行了分析,当材料浓度为2μg/m L时能杀灭近98%的E.coli;当材料浓度为32μg/m L时能杀灭约99%的S.aureus。而添加1 mmol/L H_2O_2后,材料对E.coli的有效抗菌性能提高了16倍,对S.aureus的有效抗菌性能提升了64倍,这与HP-Ti O_2@MIL-101(Fe)@Ag相比抗菌性能提升了2.5倍和2.6倍。同时,S.aureus细菌生物膜祛除实验表明,加入1 mmol/L H_2O_2后128μg/m L的材料能够祛除近30%的生物膜,并且当材料浓度为512μg/m L时能祛除近60%的细菌生物膜。另外当P25@MIL-101(Fe)@Ag复合材料作为载药平台负载RFXM后,32μg/m L的材料便可祛除近90%的细菌生物膜。以上实验表明,P25@MIL-101(Fe)@Ag是一种优异的抗菌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

化痰祛湿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化痰祛湿方对自发systematic biopsy性高血压大鼠(SHR)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 40只SHR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A、B组分别采用化痰祛湿方4、2 g/kg灌胃,C组马来酸依那普利0.02 g/kg灌胃,D组等量生理盐水0.2 mL/kg灌胃。10只京都种Wistar大鼠为空白对照(E)组,同D组灌胃。五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8周。检测五组大鼠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血管紧张素Ⅱ和一氧化氮水平,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和肾脏纤维化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selleckchem BAY 73-4506酶(PI3K)、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受体蛋白(mTOR)蛋白表达。结果 成功建立SHR模型。与D组比较,A、C组大鼠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下降,而一氧化氮水平升高(PSGLT抑制剂<0.05或P<0.01)。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示,A、C组肾脏病理变化改善较D组更明显。与E组比较,D组PI3K、Akt和mTOR蛋白表达升高;与D组比较,A、C组PI3K、Akt、mTOR蛋白表达降低,B组Akt和mTOR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化痰祛湿方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SHR肾脏的保护作用。

佩兰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佩兰为菊科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 Turcz.)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芳香化湿LEE011浓度、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等多种功效,主治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等病症。本文通过搜索中国知网、PubMed、SciFinde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找国内外已经发表的佩兰相关文献,对近三十年佩兰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行系统地梳理、归纳,发现目前已从佩兰中共分离出超过90种化合物,包括挥发油类、百里酚类、生物碱类、萜类、酚类等,其中百里酚类、生物碱类Enfermedades cardiovasculares和萜类为主要成分。生物活性研究显示佩兰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具有抗病毒、抗糖尿病、抑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VDA抑制剂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或激活相关信号通路或相关蛋白表达等有关。本文可为佩兰资源后续深入系统的研究和临床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