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十年来,多项研究表明抑郁障碍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并可能通过肠道菌群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影响抑郁症状,然而其关系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目的主要包括:进一步明确抑郁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并探索其差异菌属与短链脂肪酸之间的关系;构建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并给予短链脂肪酸干预,探究短链脂肪酸各主要成分的抗抑郁效果,分析其组间肠道菌群差异,为抑郁障碍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临床部分:通过临床数据分析抑郁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特征,并探究其相关关系;动物部分:构建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并进行短链脂肪酸干预,观察其抗抑郁效果,分析其肠道菌群组成变化。临床部分:本研究共纳入了抑郁障碍患者24例,健康对照者25例。使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估被试的抑郁严重程度。采用16S r RNA测序方法检测两组肠道菌群;通过QIIME2软件分析其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差异菌群;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被试血浆中的短链脂肪酸含量,比较两组短链脂肪酸水平差异,并对其差异菌属、HAMD-24评分、短链脂肪酸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动物部分:分组:将76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组(CUMS)、乙酸钠干预组(Acetate)、丙酸钠干预组(Propionate)、丁酸钠干预组(Butyrate)、短链脂肪酸混合干预组(SCFAs)。造模及干预时间为28天。通过行为学实验包括: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比较组间行为学差异,评价SCFAs的抗抑郁效果。采集各组大鼠盲肠粪便样本,分析其肠道菌群组成变化。结果:临床部分:肠道菌群分析:Alpha多样性:抑郁障碍患者的Chao1指数(P=0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uromycin-2HCl.html.021)、Faith’s PD指数(P=0.013)、Good’s coverage指数(P=0.008)、Shannon指数(P=0.002)、Simpson指数(P<0.001)和Pielou’s evenness指数(P<0.00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Beta多样性指数:抑郁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差异菌群:在属水平上,健康对照者中罗氏菌属、普拉梭菌、瘤胃球菌属、戴阿利斯特杆菌属、考拉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毛螺菌属等与短链脂肪酸产生相关的菌群丰度显著高于抑郁障碍患者。短链脂肪酸分析:抑郁障碍患者的乙酸(P<0.001)、丙酸(P<0.001)、异丁酸(P<0.001)、丁酸(P<0.001)、异戊酸(P<0.001)、戊酸(P<0.001)、己酸(P<0.001)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3)相关性分析:罗氏菌属(r=-0.711,P<0.001)、考拉杆菌属(r=-0.596,P<0.001)与HAMD-24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罗氏菌属与乙酸(r=0.583,P<0.001)、丙酸(r=0.530,P<0.001)、异丁酸(r=0.393,P=0.006)、丁酸(r=0.378,P=0.008)、异戊酸(r=0.390,P=0.006)、己酸(r=0.463,P=0.001)呈显著正相关;考拉杆菌属与短链脂肪酸包括乙酸(r=0.654,P<0.001)、丙酸(r=0.450,P=0.001)、异丁酸(r=0.405,P=0.004)、丁酸(r=0.303,P=0.036)、异戊酸(r=0.411,P=0.004)、己酸(r=0.499,P<0.001)呈显著正相关。动物部分:行为学结果:糖水偏好实验:与Control组相比,CUMS组的糖水偏好系数明显下降(P=0.001);与CUMS组相比,Butyrate组(P<0.001)、SCFAs组(P<0.001)的糖水偏好系数显著增加,表明丁酸钠及短链脂肪酸干预可缓解CUMS模型的快感缺失;旷场实验:在总活动距离方面,CUMS组(P=0.034)、Acetate组(P=0.021)、SCFAs组(P=0.033)组的总活动距离与Control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表明CUMS组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样行为,而丁酸钠和丙LY2157299试剂酸钠干预能够逆转这一维度的抑郁样行为;强迫游泳实验:与CUMS组相比,Control组(P=0.001)、Butyrate组(P<0.001)、SCFAs组(P<0.001)的静止时间显著减少,表明CUMS模型组绝望行为增加,而丁酸钠和短链脂肪酸混合物的干预均可逆转这一绝望行为。肠道菌群分析:六组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Beta多样性:与Control组相比,CUMS组(P=0.001)、Acetate组(P=0.016)、Propionate组(P=0.001)、Butyrate组(P=0.001)、SCFAs组(P=0.001)均有显著差异,因此,SCFAs干预并没有显著改变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菌群:乙酸钠干预后链Hepatocyte-specific genes球菌科富集;丙酸钠组干预后双歧杆菌富集,丁酸钠干预后异单胞菌富集,短链脂肪酸混合干预后柯林斯菌属富集,表明在给予短链脂肪酸干预后,各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了变化。结论:在临床研究中,抑郁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出现失调,短链脂肪酸水平下降,罗氏菌属、考拉杆菌属与HAMD-24评分、短链脂肪酸显著相关。在动物研究中,丁酸钠及短链脂肪酸混合物可显著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调节肠道菌群组成。
生肌消毒经验方辅助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生肌消毒经验方辅助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140例Hp阳性PU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LY294002细胞培养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生肌消毒经验方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内镜黏膜评分、表皮生长因子水平、三叶因子-2水平,并比较2组治疗后Hp根除率及随访复发率。结果: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Molecular Biology Software,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内镜黏膜形态、厚度及腺体密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内镜黏膜形态、厚度及腺体密度评分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表皮生长因子、三叶因子-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表皮生长因子、三叶因子-2水平均升高(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Hp根除率95.38%,高于对照组80.30%(PDorsomorphin核磁<0.05)。试验组随访复发率11.29%,低于对照组28.30%(P<0.05)。结论:生肌消毒经验方辅助西药治疗Hp阳性PU患者,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黏膜愈合,提高Hp根除率,并有助于预防复发。其机制可能与该方案可以更好地抑制表皮生长因子、三叶因子-2的合成分泌有关。
抗Hp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及疾病活动的影响
目的 观察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Emricasan体外及疾病活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UC患者60例,根据Hp检查结果分为Hp(+)组和Hp(-)组各30例,同时纳入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purine biosynthesis组UC疾病活动状态和不同活动状态下的肠道微生物分布;评估抗Hp治疗对UC患者严重活动状态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后UC患者Hp(+)与Hp(-)的疾病活动程度存在差异(P<0.05)。治疗前后不同Hp检测结果和治疗前不同疾病活动度UC患者酵母菌(SM)、拟杆菌(BD)、乳杆菌(LC)、双歧杆菌(BF)、消确认细节化球菌(PC)菌群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真杆菌(EU)菌群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前随疾病活动度增加,上述变化更明显,治疗前Hp(-)UC患者较Hp(+)UC患者上述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 抗Hp治疗可能会诱发及加重Hp(+)的UC疾病活动。
“易层”贴敷对膝骨关节炎大鼠滑膜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究“易层”贴敷对膝骨关节炎(KOA)大鼠滑膜纤维化(SF)的改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KOA组和易层组,每组8只。KOA和易层组大鼠以前交叉韧带离断法复制KOA模型。造模14 d后,易层组大鼠于膝关节均匀涂抹“易层”贴敷[三色散(每100 cm2涂抹8 g)和复方三黄油膏(每100 cm2涂抹5 g)],每天贴敷8 h,连续28 d。末次给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滑膜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并进行Krenn评分,检测其滑膜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购买Laduviglusib(collagenⅠ)、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以及滑膜组织中纤维化及HMGB1/Toll样受体4(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Fluorescence biomodulation及mRNA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KOA组大鼠滑膜衬里细胞大量增生且排列紊乱,炎症细胞浸润和胶原纤维沉积明显;collagenⅠ、HMGB1、p-NF-κB p65阳性表达细胞均明显增加,血清中IL-1β、IL-6、TNF-α含量,滑膜组织中纤维化相关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collagenⅠ、金属蛋白酶组织Compound 3生产商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mRNA的表达,以及HMGB1、TLR4蛋白及mRNA,p-NF-κB p65蛋白及NF-κB p65 mRN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KOA组比较,易层组大鼠滑膜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改善,上述定量指标均显著逆转(P<0.05或P<0.01)。结论 “易层”贴敷可显著改善KOA大鼠的SF,其作用可能与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白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实验验证研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并预测白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并加以动物实验验证。方法 从TCMSP数据库、TCM-ID数据库以及结合相关参考文献筛选出白术的活性成分,在Swiss数据库获得对应靶点,从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取UC疾病的相关靶点,分别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通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以及绘制PPI核心靶点网络图,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注释分析,然后进行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以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UC模型,通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AB-PAS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病理形态学变化、杯状细胞数目以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进行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的实验验证。结果 筛选出白术内酯I、II、III等30个活性成分,获取其活性成分对应靶点591个,其中关键靶点有IL-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1β、TNF-α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IL-1β、TNF-α与核心成分具Erastin采购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白术醇提物组可明显增加UC小鼠的结肠长度、降低DAI评分,还可改善UC小鼠结肠组织病变情况,增加杯状细胞的个数,抑制结肠组织中IL-1β、TNF-α的高表达。结论 该研究表明白术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调控炎症因子的释放而抑制炎症反应,发挥改善Uselleck化学C的药效作用。
黄芪甲苷调控JAK2/STAT3/CXCL12信号通路抑制炎症细胞浸润改善小鼠胃炎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胃炎的抑炎Telaglenastat小鼠作用及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应用1、2.5、5、10、20μg·mL~(-1)脂多糖(LPS)诱导GES-1细胞24 h,确定LPS诱导GES-1细胞炎症模型的antibiotic expectations最佳浓度。在GES-1细胞炎症模型的基础上,使用0.1、1、10μg·mL~(-1)浓度的黄芪甲苷分别干预24 h,明确黄芪甲苷最佳的干预浓度。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方法测定黄芪甲苷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AutoDock软件对黄芪甲苷和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两者的相互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STAT3(p-STAT3)和CXCL12蛋白表达水平。(2)体内实验:采用LPS法诱导胃炎小鼠模型,应用黄芪甲苷和p-STAT3抑制剂干预1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胃黏膜p-STAT3、CXCL12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血浆中CXCL12的含量。【结果】(1)体外实验结果显示:10μg·mL~(-1)是LPS诱导GES-1细胞炎症模型的最佳浓度,选用黄芪甲苷10μg·mL~(-1)开展后续实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芪甲苷与STAT3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诱导组GES-1细胞p-STAselleckchem VP-16T3、CXCL1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黄芪甲苷组和p-STAT3抑制剂组p-STAT3、CXCL12蛋白表达水平较LPS诱导组显著降低(P<0.01)。(2)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黏膜p-STAT3、CXCL12蛋白水平和血浆中CXCL12含量显著上调(P<0.01或P<0.001);黄芪甲苷和p-STAT3抑制剂组胃炎小鼠胃黏膜p-STAT3、CXCL12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浆中CXCL12含量显著下调(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黄芪甲苷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降低CXCL12的表达,抑制炎症细胞浸润,达到改善胃炎小鼠胃黏膜炎症的作用。
抗氧化肽在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对乳双歧杆菌Probio-M8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究乳清蛋白水解物经分离纯化获得的抗氧化肽HP3-2在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对乳双歧杆菌Probio-M8的保护作用。方法:以10%海藻糖为基础冻干保护剂并添加5 mg/mL的乳清蛋白为对照组,以添加分离纯PS-341配制化的抗氧化肽HP3-2为试验组,分别与乳双歧杆菌Probio-M8按质量比1∶1.5混合,真空冷冻干燥后,使用平板计数法、流式细胞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乳双歧杆菌Probio-M8的活菌数、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细胞膜流动性、细胞内外pH值、Na~+浓度、细胞膜电位、细胞内ROS水平和脂质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进行测定。结果:5 mg/mL抗氧化肽HP3-2能够提高乳双歧杆菌M8在真空冷冻干燥后的菌种存活率(80.40±3.34)%,显著高于含有乳清蛋白的对照组(64.69±2.47)%,同时还能够降低乳双歧杆菌Probio-M8胞内活性氧,使脂质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2.14±0.06)nmol/mL显著低于WP组(2.30±0.05)nmol/mL和T组(2.33±0.05)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nmol/mL,维持细胞膜电位和质子梯度,使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51.49±1.26)显著高于WP组(39.96±1.57)和T组(33.33±0.62),从而提高细胞膜流动性。结论:抗氧化肽Erastin细胞培养HP3-2能够降低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氧化应激对乳双歧杆菌Probio-M8的细胞损伤。
KIF26B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膀胱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
目的 基于公共数据库分析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6B(kinesin family member 26B, KIF26B)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沉默KIF26B对膀胱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 基于GEO和UaLcan数据库分析KIF26B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AZD1152-HQPA核磁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膀胱癌细胞系(T24、J82)及膀胱正常上皮细胞SV-HUV-1中KIF26B的表达水平;将si-KIFendocrine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26B、si-NC片段转染至T24细胞,采用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MTT)法、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沉默KIF26B后对T24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沉默KIF26B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MEK)、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phosphorylate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p-ME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 ER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regulatory protein kinase, 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KIF26B在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KIF26B高表达患者的预后更差(P<0.05)。KIF26B在膀胱癌细胞系T24、J82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膀胱正常上皮细胞SV-HUV-1(P<0.selleck合成05)。沉默KIF26B基因后,MTT、Transwell和划痕实验结果显示,T24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明显下降(P<0.05);沉默KIF26B后,T24细胞中p-MEK、p-ERK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而MEK、ERK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KIF26B在膀胱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沉默KIF26B可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通过MEK/ERK通路发挥作用。
橙皮素-铜(Ⅱ)配合物的降尿酸及肾保护作用研究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目前约为1.2亿人,高尿酸血症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代谢疾病之一。临床常用的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如别嘌呤醇(Allopurinol,Alp)、非布索坦和苯溴马隆均存在不同形式的毒副作用,而黄酮-金属配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强、毒副作用低的优点。因此,开发安全高效的新型黄酮金属配合物降尿酸功能活性因子,对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橙皮素(Hesperitin,Hsp)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橙皮素-铜(Ⅱ)(Hsp-Cu(Ⅱ))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测定了其毒性作用,研究了配合物在体外对尿酸合成关键酶——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活性的抑制作用,并采用分子模拟技术探讨了配合物抑制XO的机制。进一步建立了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以Hsp和Alp为对照,探究了Hsp-Cu(Ⅱ)配合物在小鼠体内的降尿酸和肾保护作用及机制。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Hsp和铜离子能以2:1的比例在碱性条件下螯合生成Hsp-Cu(Ⅱ)配合物,产率约为79.21±8.73%。配合物中的Cu结合在Hsp的A环5号位羟基以及C环4号位羰基上,分子中存在两个结合水和一个游离水,其分子式为[Cu(Hsp)_2(H_2O)_2]·H_2O。小鼠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显示Hsp-Cu(Ⅱ)配合物为实际无毒物质。2.Hsp-Cu(Ⅱ)配合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XO活性能力,其IC_(50)值为2.11×10~(Desiccation biology-6) mol L~(-1),比Hsp的IC_(50)值(2.38×10~(-5) mol L~(-1))低了一个数selleckchem量级。Hsp-Cu(Ⅱ)配合物在结合到XO的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活性区域过程中形成的额外“金属受体键”可以使配合物中的Cu作为电子转移的桥梁,吸引黄嘌呤在氧化过程中转移的电子转移到配合物上,使底物O_2无法获得足够的电子形成O_2~-自由基,而Hsp只能占据XO的Mo-pt活性通道来阻止底物黄嘌呤与XO结合。Hsp-Cu(Ⅱ)配合物与XO的结合位点不同于Hsp,而且配合物中Cu在配合物与XO结合中发挥电子转移的桥梁作用,使得Hsp-Cu(Ⅱ)配合物抑制XO活性能力强于Hsp。3.制备的Hsp-Cu(Ⅱ)配合物的降尿酸能力显著提高,60 mg/kg剂量的配合物能使高尿酸血症小鼠的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降低30.97%,降尿酸效果与阳性对照Alp相当,而相同剂量的Hsp只降低了16.01%的血清UA。60mg/kg剂量的Hsp-Cu(Ⅱ)配合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肝脏中XO和腺苷脱氨酶(ADA)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38.42%和18.41%,较同剂量的Hsp有显著提高(XO:10.94%,ADA:3.74%)。此外,60 mg/kg剂量的Hsp-Cu(Ⅱ)配合物均能使肾脏中与尿酸重吸收相关的尿酸盐阴离子转运体1(URAT1)和葡萄糖转运体9(GLUT9)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下调,m RNA表达减少率分别为30.66%和38.75%,蛋白表达量减少率分别为43.04%和40.51%,同时使尿酸分泌相关的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OAT1)的m RNA表达上调42.22%,蛋白表达量增加58.13%。而同剂量的配体Hsp对个尿酸转运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均弱于同剂量的配合物(URAT1:27.84%、GLUT9:30.38%、OAT1:23.25%)。Hsp-Cu(Ⅱ)配合物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通AG-221浓度过减少肝脏中尿酸合成和增加肾脏中尿酸排泄来达到降尿酸效果。4.肾脏切片显示Hsp-Cu(Ⅱ)配合物对肾脏的组织损伤有较好的恢复效果,配合物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使受损的肾脏组织基本恢复的正常状态,而Hsp组和Alp组的小鼠肾脏中,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肾小球萎缩、肾小管水肿和炎性浸润的情况。此外,60 mg/kg剂量的Hsp-Cu(Ⅱ)配合物对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损伤也有较好的恢复效果,肌酐(Creatinine,Cr)和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含量分别下降了15.81%和40.47%,而Hsp组中只分别下降了9.91%和26.49%。Hsp-Cu(Ⅱ)配合物的抗氧化应激能力要显著强于配体Hsp,60 mg/kg剂量的Hsp-Cu(Ⅱ)配合物能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分别提高72.96%和27.77%,而同剂量的Hsp只能分别提高2.47%和12.81%。Hsp-Cu(Ⅱ)配合物对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症通路的表达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NLRP3、ASC和Caspase-1三种蛋白的含量相较模型组分别减少了44.15%、29.95%和33.60%,效果显著强于同剂量的Hsp(23.02%、15.42%和20.10%)。NLRP3炎症通路表达的下调会减少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生长转化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细胞因子的生成量以起到肾保护作用,60 mg/kg剂量的Hsp-Cu(Ⅱ)配合物对四种细胞因子生成的抑制率分别为30.07%、28.59%、36.17%和24.15%,效果要明显强于Hsp(16.47%、15.75%、26.99%和18.76%)。Hsp-Cu(Ⅱ)配合物的肾保护作用是通过降低肾脏氧化应激、下调NLRP3炎症通路表达,使细胞因子的生成减少来实现的。
中医药通过抑制细胞焦亡和炎性小体改善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是慢性肾衰竭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糖尿病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和全球最主要的非传染性死亡原因,而细胞焦亡和炎性小体激活与DN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介导足细胞足突丢失和融合、炎症因子表达增加、巨噬细胞浸润、肾小球基质扩张和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增加等多种病理变化,最终导致肾单位丢失和肾损伤。据研究报道,传统草药或经典处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在DN治疗中发挥着降糖、降脂、改善胰岛素抵抗、抗炎、抗氧化应激、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并且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小体的激活,抑制肾细tibio-talar offset胞焦亡,拮抗DN炎症诱导的损伤,改善肾功能,减缓DN进展,疗效明确。中药干预DN具有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多系统等特点和作用,在防治DN上具有广阔前景。目前体内外关于中医GSK2118436生产商药干预DN的研究众Captisol体内多,但是缺乏系统的、全面地对中医药干预DN模型实验研究的整理、概括和总结,该文就细胞焦亡和炎性小体的研究进展及在DN中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DN相关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