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失眠伴抑郁障碍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激素指标[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及5-羟色胺(5-HT)分泌特点,评估逍遥助阳方联合蜡泥灸治疗失眠伴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失眠伴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灸药结合组、逍遥助阳组、佐匹克隆组,每组30例。逍遥助阳组采用逍遥助阳方治疗,灸药结合组采用逍遥助阳方联合中药蜡泥灸治疗,佐匹克隆组采用佐匹克隆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CORT、5-HT、CRH水平及昼夜斜率。结果 治疗后,三组PSQI和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灸药结合组PSQI评分(10.43±2.06)分低于逍遥助阳组的(11.77±2.50)分,HAMD评分(22.83±6.86)分低于佐匹克隆组的(26.93±4.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灸药结合组08:00 CORT≥300 nmol/L患者08:00的CORT水平及昼夜斜率均低于治疗前, 20:00的CORT水平高于治疗前,且08:00的CORT水平低于佐匹克隆组, 20:00的CORT水平高于佐匹克隆组,昼夜斜率低于逍遥助阳组、佐匹克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逍遥助阳组08:00 CORT≥300 nmol/L患者08:00的CORT水平低于治疗前,昼夜斜率低于治疗前及佐匹克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灸药结合组08:00 CORT<300 nmol/L患者08:00的CORT水平及昼夜斜率均高于治疗前, 20:00的CORT水平低于治疗前,且08:00的CORT水平及昼夜斜率高于逍遥助阳组、佐匹克隆组, 20:00的CORT水平低于佐匹克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逍遥助阳组08:00 CORT<300 nmol/L患者20:00的CORT水平低于Pulmonary microbiome治疗前,昼夜斜率高于治疗前,且20:00的CORT水平低于佐匹克隆组,昼夜斜率高于佐匹克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8:00 CORT≥300 nmol/L患者的昼夜斜率普遍偏高,08:00 CORT<300 nmol/L患者的昼夜斜率则偏平,差距较大。昼夜斜率偏高者治疗后下降,昼夜斜率偏平者治疗后上升。治疗后,灸药结合组08:00、20:STM2457供应商00的CR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08:00的CRH水平低于佐匹克隆组, 20:00的CRH水平低于逍遥助阳组、佐匹克隆组,昼夜斜率高于逍遥助阳组、佐匹克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逍遥助阳组08:00、20:00的CR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08:00的CRH水平低于佐匹克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灸药结合组8:00、20:00的5-HT水平高于治疗前,且8:00的5-HT水平高于逍遥助阳组、佐匹克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失眠伴抑郁障碍患者PD0325901作用的5-HT、CORT、CRH昼夜斜率呈现一定规律,逍遥助阳方联合蜡泥灸治疗失眠伴抑郁障碍能更有效缓解症状,同时升高血清5-HT,改善HPA激素CORT和CRH的昼夜节律失衡,较之单纯服用中药或西药更有效。
逍遥助阳方联合蜡泥灸治疗失眠伴抑郁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对5-HT和HPA激素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失眠伴抑郁障碍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激素指标[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及5-羟色胺(5-HT)分泌特点,评估逍遥助阳方联合蜡泥灸治疗失眠伴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失眠伴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灸药结合组、逍遥助阳组、佐匹克隆组,每组30例。逍遥助阳组采用逍遥助阳方治疗,灸药结合组采用逍遥助阳方联合中药蜡泥灸治疗,佐匹克隆组采用佐匹克隆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CORT、5-HT、CRH水平及昼夜斜率。结果 治疗后,三组PSQI和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灸药结合组PSQI评分(10.43±2.06)分低于逍遥助阳组的(11.77±2.50)分,HAMD评分(22.83±6.86)分低于佐匹克隆组的(26.93±4.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灸药结合组08:00 CORT≥300 nmol/L患者08:00的CORT水平及昼夜斜率均低于治疗前, 20:00的CORT水平高于治疗前,且08:00的CORT水平低于佐匹克隆组, 20:00的CORT水平高于佐匹克隆组,昼夜斜率低于逍遥助阳组、佐匹克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逍遥助阳组08:00 CORT≥300 nmol/L患者08:00的CORT水平低于治疗前,昼夜斜率低于治疗前及佐匹克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灸药结合组08:00 CORT<300 nmol/L患者08:00的CORT水平及昼夜斜率均高于治疗前, 20:00的CORT水平低于治疗前,且08:00的CORT水平及昼夜斜率高于逍遥助阳组、佐匹克隆组, 20:00的CORT水平低于佐匹克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逍遥助阳组08:00 CORT<300 nmol/L患者20:00的CORT水平低于Pulmonary microbiome治疗前,昼夜斜率高于治疗前,且20:00的CORT水平低于佐匹克隆组,昼夜斜率高于佐匹克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8:00 CORT≥300 nmol/L患者的昼夜斜率普遍偏高,08:00 CORT<300 nmol/L患者的昼夜斜率则偏平,差距较大。昼夜斜率偏高者治疗后下降,昼夜斜率偏平者治疗后上升。治疗后,灸药结合组08:00、20:STM2457供应商00的CR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08:00的CRH水平低于佐匹克隆组, 20:00的CRH水平低于逍遥助阳组、佐匹克隆组,昼夜斜率高于逍遥助阳组、佐匹克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逍遥助阳组08:00、20:00的CR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08:00的CRH水平低于佐匹克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灸药结合组8:00、20:00的5-HT水平高于治疗前,且8:00的5-HT水平高于逍遥助阳组、佐匹克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失眠伴抑郁障碍患者PD0325901作用的5-HT、CORT、CRH昼夜斜率呈现一定规律,逍遥助阳方联合蜡泥灸治疗失眠伴抑郁障碍能更有效缓解症状,同时升高血清5-HT,改善HPA激素CORT和CRH的昼夜节律失衡,较之单纯服用中药或西药更有效。
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探讨槲皮素通过调控IL-6对结肠癌模型大鼠的保护机制
目的 基于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JAK/STAT)通路探讨槲皮素对白细胞介素(IL)-6的影响,并分析GSI-IX其对结肠癌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雄性C57BL/6小鼠,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槲皮素低剂量组、槲皮素高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均构建结肠癌模型,建模成功后,实验组(槲皮素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槲皮素(20、80 mg/kgE-616452细胞培养)灌胃持续4 w。记录各组造模前、造模成功后及末次给药后小鼠的体质量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干扰素(IFN)-γ水平;测量小鼠结肠长度及肿瘤数量;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结构;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p-JAK、p-STAT、Ki67、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9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造模前,各组体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造模成功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槲皮素低、高剂量组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末次给药后,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给药组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Diagnostic biomarker比,模型组、槲皮素低、高剂量组血清IL-6、TNF-α、IFN-γ、结肠肿瘤数量、JAK、STAT磷酸化水平、促癌蛋白Ki67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肠长度、细胞凋亡率、促凋亡蛋白Caspase-9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给药血清IL-6、TNF-α、IFN-γ、结肠肿瘤数量明显降低,结肠组织病理结果明显改善,结肠长度、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JAK、STAT磷酸化水平、促癌蛋白Ki67表达均逐渐减少,促凋亡蛋白Caspase-9表达逐渐升高(均P<0.05)。结论 槲皮素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癌细胞凋亡来抑制结肠癌的发展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IL-6表达及JAK/STAT通路的磷酸化实现的。
吴茱萸碱调节HMGB1-RAGE信号通路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吴茱萸碱(EVO)调节高迁移率族蛋GSI-IX抑制剂白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HMGB1/RAGE)信号通路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VO组(40 mg/kg EVO)、EVO+HMGB1组(40 mSmoothened Agonist溶解度g/kg EVO+500μg HMGB1重组蛋白),每组均12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CLP)法建立脓毒性ALI模型;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TUNEL染色观察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肺通透性指数(LPI)评估大鼠肺毛细血管渗漏;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Occludin、ZO-1以及HMGB1-RAGE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对照组肺组织结构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肺泡壁增厚,弥漫性水肿明显,肺泡间隙变窄,间质充血增强,病理损伤严重,Smith评分(3.10±0.38)、TNF-α、IL-1β、MCP-1含量、细胞凋亡率、LPI水平(2.98±0.12)、HMGB1、RAGE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Occludin、ZO-1蛋白水平显著下调(P<0.05)Medication non-adherence;与模型组相比,EVO组肺肿胀、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现象改善,Smith评分(0.42±0.04)、TNF-α、IL-1β、MCP-1含量、细胞凋亡率、LPI水平(0.97±1.05)、HMGB1、RAGE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Occludin、ZO-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HMGB1过表达消除了EVO对脓毒症大鼠ALI的有利影响。结论 EVO可能通过下调HMGB1-RAGE信号通路对脓毒症大鼠ALI起到改善效果。
Phelligridimer A改善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抑制醛糖还原酶(Aldosereductase,AR)可缓解缺血性脑损伤,但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PhelligridimerA(PA)是从桑黄菌中分离纯化所得的大环类化合物,具有抑制醛糖还原酶的作用。已有研究显示PA具有抗氧化活性,但能否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还不清楚。本课题通过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体内外模型考察PA对脑损伤的改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在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中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xygen-gTelaglenastat半抑制浓度lucose deprivation and reoxygenation,OGD/R)模型,通过 siRNA 敲低AR,验证OGD/RHepatitis C条件下,AR敲低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通过CCK-8实验、Calcein-AM/PI染色及cleaved capsase 3蛋白检测考察PA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通过TMRE染色、ATP检测、Mito-tracker染色、Rhod2染色考察PA对线粒体功能及形态的影响;通过CellROX染色及GSH检测考察PA对OGD/R诱导的氧化应激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A对Mfn-2蛋白水平、内质网应激相关的蛋白GRP78表达、IRE1α及eIF2α的磷酸化水平及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2)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通过TTC染色及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考察PA在整体条件下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半暗带区Mfn-2、p-DRP1水平、内质网相关蛋白eIF2α的磷酸化水平及MAPK信号通路p-P38 MAPK的变化。结果:(1)采用si-RNA敲低AR可减少OGD/R引起的细胞死亡。PA可剂量(1-10 μM)依赖性地提高HT-22细胞活力,减少OGD/R诱导的LDH释放,逆转OGD/R诱导的细胞凋亡。(2)PA可提高OGD/R模型条件下HT-2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内ATP水平、线粒体面积及降低线粒体Ca2+水平。同时,PA可提高Mfn-2的蛋白水平。敲低Mfn-2削弱了 PA在OGD/R模型中保护HT-22细胞的作用。(3)PA可减少OGD/R导致的ROS蓄积及提高GSH的水平。(4)PA可下调OGD/R模型条件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p-IRE1α和p-eIF2α的水平。敲低Mfn-2抵消了 PA下调eIF2α磷酸化水平的作用。同时,PA也可提高内质网应激模型中细胞活力,降低GRP78的表达及EIF2α的磷酸化。(5)PA可抑制OGD/R激活MAPK信号通路及内质网应激模型中JNK的活化。(6)在MCAO/R模型中,PASAHA细胞培养可减少SD大鼠的脑梗死体积,降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PA可提高缺血半暗带区Mfn-2的表达,减轻MCAO/R诱导的DRP1、eIF2α、P38 MAPK 及 ERK1/2 的激活。结论:PA可对抗OGD/R诱导的神经细胞死亡,减少MCAO/R导致的脑梗死及运动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Mfn-2的表达,从而维持线粒体和内质网稳态,恢复线粒体功能及减轻内质网应激。
老年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肝门部胆管癌(HC)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指导临床制定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300例老年HC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生营养不良分为营养不良Stormwater biofilter组、营养良好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对Bemcentinib上述资料开展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更多析。结果 300例老年HC患者中,198例患者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PG-SGA)评分为0~3分,102例患者PG-SGA评分为4~23分;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医疗付费方式、婚姻状况、贫血史、是否有糖尿病、肝功能分级、TNM分期、手术史、文化水平与营养不良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期间体重下降情况、清蛋白水平、术前营养状况评分、吸烟史、饮酒史与营养不良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体重指数<24.0 kg/m~2、手术期间体重下降≥5%、清蛋白水平偏低、术前营养状况评分≥3分、有吸烟史、有饮酒史是影响老年HC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 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期间体重下降情况、肿瘤直径、术前营养状况评分、吸烟史、饮酒史是影响老年HC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降低营养不良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MMP-2、CRP、G-17与结直肠息肉患者Hp感染的关系
目的 探究MMP-2、CRP、G-17与结直肠息肉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56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幽门螺杆菌(Hp)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95)和未感染组(n=6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MMP-2及G-17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对CRP水平进行测selleckchem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清MMP-2、CRP、G-17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模型分析MMP-2、CRP、G-17与结直肠息肉患者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感染medical simulation组的多发息肉患者占比大于未感染组(χ~2=7.456,P<0.05);感染组患者的MMP-2、CRP、G-17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患者(t=5.057、6.336、6.248,P<0.05);Spearman分析显示,MMP-2、CRP、G-17均与结直肠息肉患者Hp感染呈正相关(r=0.513、0.537、0.479,P<0.05)。结论 MMP-2、CRP、G-17表达水平在结直肠息肉Hp感染患者中异SCH772984常升高,与Hp感染呈正相关,通过检测其水平可为结直肠息肉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益肾化湿颗粒对MsPGN大鼠肾组织TGF-β1信号通路和ERK1/2磷酸化的影响
目的 探究益肾化湿颗粒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大鼠的肾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行单肾切除手术,随机选取其中6只作为对照组,其余大鼠经尾静脉注射兔抗Thy-1抗体(2.5 mg/kg)复制MsPGN模型,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8.5 mg/kg)和益肾化肾颗粒低、高剂量组(3.125、6.25 g/kg),每组6只。造模后实验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selleck化学,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连续6周,期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分时段检测24 h尿蛋白水平。给药结束后,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清尿素氮(BNU)、肌酐(Scr)水Rapamycin供应商平;取肾脏,HE、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GF-β_1的分布及表达强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TGF-β_1、Smad2/3、p-Smad2/3、FN、ERK1/2及p-ERK1/2蛋白表达,RT-qPCR法检测肾组织TGF-β_1、FN 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益肾化湿颗粒各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增速升高(P<0.05),24 h尿蛋白定量、BUN、Scr水平、肾小球内核计数、肾组织纤维化评分、肾组织TGF-β_1 AOD值、TGF-β_1、FN mRNA表达和TGF-β_1、p-Smad2/3、FN、p-ERK1/2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益肾化湿颗粒高剂量组和缬沙坦组较益肾化湿颗粒低剂量组更具优势(P<0.05,P<0.01)。结论 益肾化湿颗粒可减轻MsPGN大鼠蛋白尿、病理损伤,延缓疾病进展,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_1/Smad2/3信号通路In Situ Hybridization,抑制ERK1/2磷酸化相关。
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耻感与用药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出现自身抗体及多脏器受累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为儿童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之一。药物治疗是儿童SLE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合理用药可使患儿10年存活率接近90%,如不积极治疗,预后较差。尽管儿童SLE患病率低于糖尿病、哮喘等常见儿童慢性病,但SLE对患儿的影响却不容忽视。既往研究表明,儿童SLE患者可能存在病耻感。青少年正经历着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青少年SLE患者不仅要应对生长发育和疾病带来的挑战,还要面对过渡阶段的挑战,承受的负担更重,青少年SLE患者的病耻感水平更应得到关注。但目前国内外针对SLE患者病耻感的量性研究仅限于成年SLE患者,因此有必要对青少年SLE患者的病耻感现状进行研究。此外,既往研究表明,患者的病耻感水平与用药依从性呈负相关。出于对公众排斥和歧视的恐惧,患者可能通过逃避治疗等方式形成自我保护。但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与用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有必要进行研究。目的:描述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与用药依从性的现状、相关因素,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于2021年10月~2023年2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或住院Belumosudil使用方法治疗的140例青少年SL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家长一般情况调查表,以及中文版慢性病耻感量表、8条目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知觉压力量表、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收集所需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确定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与用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或Pearson相关确定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与感知压力、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以及病耻感与用药依从性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1 1例青少年SLE患者进行访谈,深入了解青少年SLE患者的病耻感体验。结果:(1)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总分中位数为36.00(29.00,44.00)分,内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中位数为25.00(18.00,31.00)分,外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中位数为11.00(10.00,13.00)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业成绩、与家长交流LBH589 NMR程度、身体形象改变程度、医疗费用支出方式及有无身体形象改变不同的青少年SLE患者,其病耻感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业成绩、与家长交流程度、身体形象改变程度及有无身体形象改变不同的青少年SLE患者,其内在病耻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形象改变程度不同的青少年SLE患者,其外在病耻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感知压力、负性情绪反应分别与病耻感总分、内在病耻感及外在病耻感呈显著正相关(P<0.001),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接受分bioinspired microfibrils别与病耻感总分、内在病耻感及外在病耻感呈显著负相关(P<0.05),逃避分别与病耻感总分、内在病耻感呈显著正相关(P<0.05),远离分别与病耻感总分、内在病耻感呈显著负相关(P<0.05)。(2)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体验主要包括:遭受他人的歧视(异样眼光、言语伤害);自我偏见(自觉外在形象变丑、自己成为家里的负担、自己不如同龄人、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歧视(遮掩形象改变、隐瞒患病实情、回避社会交往)。(3)青少年SLE患者用药依从性得分中位数为7.00(5.75,8.00)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31.4%的青少年SLE患者用药依从性水平高,中等及低依从性水平分别占38.6%和3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家长交流程度、对SLE 了解程度、家长婚姻状况及近3个月线上和线下门诊就诊次数不同的青少年SLE患者,其用药依从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耻感及内在病耻感与用药依从性显著负相关(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青少年SLE患者内在病耻感与用药依从性显著负相关(P<0.05),且16-18岁(高中组)、正上学、非独生子女、与家长交流较少、从不/很少与医护人员交流、患病12-48个月、服用激素剂量≤5.00mg/d的青少年SLE患者,其病耻感及内在病耻感分别与用药依从性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水平较低,其中内在病耻感水平较高,外在病耻感水平较低;学业成绩差、与家长交流少、自觉身体形象改变程度大,以及感知压力大、心理弹性差、社会支持少、更倾向于采取消极方式应对疾病的青少年SLE患者,其病耻感水平较高。青少年SLE患者用药依从性不容乐观;与家长交流少、对SLE 了解少及家长离异/丧偶的青少年SLE患者,其用药依从性较差。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及内在病耻感水平越高,其用药依从性越差。
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耻感与用药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出现自身抗体及多脏器受累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为儿童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之一。药物治疗是儿童SLE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合理用药可使患儿10年存活率接近90%,如不积极治疗,预后较差。尽管儿童SLE患病率低于糖尿病、哮喘等常见儿童慢性病,但SLE对患儿的影响却不容忽视。既往研究表明,儿童SLE患者可能存在病耻感。青少年正经历着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青少年SLE患者不仅要应对生长发育和疾病带来的挑战,还要面对过渡阶段的挑战,承受的负担更重,青少年SLE患者的病耻感水平更应得到关注。但目前国内外针对SLE患者病耻感的量性研究仅限于成年SLE患者,因此有必要对青少年SLE患者的病耻感现状进行研究。此外,既往研究表明,患者的病耻感水平与用药依从性呈负相关。出于对公众排斥和歧视的恐惧,患者可能通过逃避治疗等方式形成自我保护。但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与用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有必要进行研究。目的:描述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与用药依从性的现状、相关因素,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于2021年10月~2023年2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或住院Belumosudil使用方法治疗的140例青少年SL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家长一般情况调查表,以及中文版慢性病耻感量表、8条目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知觉压力量表、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收集所需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确定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与用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或Pearson相关确定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与感知压力、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以及病耻感与用药依从性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1 1例青少年SLE患者进行访谈,深入了解青少年SLE患者的病耻感体验。结果:(1)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总分中位数为36.00(29.00,44.00)分,内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中位数为25.00(18.00,31.00)分,外在病耻感维度得分中位数为11.00(10.00,13.00)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业成绩、与家长交流LBH589 NMR程度、身体形象改变程度、医疗费用支出方式及有无身体形象改变不同的青少年SLE患者,其病耻感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业成绩、与家长交流程度、身体形象改变程度及有无身体形象改变不同的青少年SLE患者,其内在病耻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形象改变程度不同的青少年SLE患者,其外在病耻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感知压力、负性情绪反应分别与病耻感总分、内在病耻感及外在病耻感呈显著正相关(P<0.001),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接受分bioinspired microfibrils别与病耻感总分、内在病耻感及外在病耻感呈显著负相关(P<0.05),逃避分别与病耻感总分、内在病耻感呈显著正相关(P<0.05),远离分别与病耻感总分、内在病耻感呈显著负相关(P<0.05)。(2)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体验主要包括:遭受他人的歧视(异样眼光、言语伤害);自我偏见(自觉外在形象变丑、自己成为家里的负担、自己不如同龄人、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歧视(遮掩形象改变、隐瞒患病实情、回避社会交往)。(3)青少年SLE患者用药依从性得分中位数为7.00(5.75,8.00)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31.4%的青少年SLE患者用药依从性水平高,中等及低依从性水平分别占38.6%和3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家长交流程度、对SLE 了解程度、家长婚姻状况及近3个月线上和线下门诊就诊次数不同的青少年SLE患者,其用药依从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耻感及内在病耻感与用药依从性显著负相关(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青少年SLE患者内在病耻感与用药依从性显著负相关(P<0.05),且16-18岁(高中组)、正上学、非独生子女、与家长交流较少、从不/很少与医护人员交流、患病12-48个月、服用激素剂量≤5.00mg/d的青少年SLE患者,其病耻感及内在病耻感分别与用药依从性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水平较低,其中内在病耻感水平较高,外在病耻感水平较低;学业成绩差、与家长交流少、自觉身体形象改变程度大,以及感知压力大、心理弹性差、社会支持少、更倾向于采取消极方式应对疾病的青少年SLE患者,其病耻感水平较高。青少年SLE患者用药依从性不容乐观;与家长交流少、对SLE 了解少及家长离异/丧偶的青少年SLE患者,其用药依从性较差。青少年SLE患者病耻感及内在病耻感水平越高,其用药依从性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