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 肺癌是所有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排名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占所有肺癌的80%-85%。肺叶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淋巴结清扫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清扫方式和清扫范围的选择一直备受关注,可能影响术GSK1349572抑制剂后并发症,尤其慢性咳嗽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结清扫方式和清扫区域对行肺叶切除术的NSCLC患者术后慢性咳嗽的影响,为优化手术immunofluorescence antibody test (IFAT)策略、减少术后慢性咳嗽提供临床依购买Z-VAD-FMK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65例接受肺叶切除术治疗的NSCLC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术后慢性咳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收集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8周2个时间节点的中文版莱斯特咳嗽问卷(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 LCQ-MC)评分数据。根据淋巴结清扫方式分组,探讨淋巴结清扫方式与肺叶切除术后患者慢性咳嗽之间的关系。另外,根据术后是否存在慢性咳嗽分为慢性咳嗽组和非慢性咳嗽组,探讨围手术期资料、淋巴结清扫方式及淋巴结清扫区域是否是其影响因素。结果 行肺叶切除术患者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组较淋巴结采样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慢性咳嗽(P<0.05)。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组患者术后8周LCQ-MC量表评估显示,其心理、生理、社会及总分均显著低于淋巴结采样组(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麻醉时间、手术位置、淋巴结清扫方式、是否行上纵隔区淋巴结清扫、上纵隔区淋巴结清扫数目、是否行下纵隔区淋巴结清扫和清扫淋巴结总数目是NSCLC患者术后慢性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SCLC患者行肺叶切除术治疗时,选择淋巴结采样较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慢性咳嗽的发生风险。清扫上纵隔区和下纵隔区淋巴结以及清扫淋巴结的数目可能增加患者术后咳嗽的发生风险,降低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LV-HIIT对久坐人群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久坐行为指在清醒状态下任何坐着、躺着或能量消耗较低的活动。久坐行为与体力活动不足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等众多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心血管疾病是一项巨SB203580大的健康挑战,也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指出,中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展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缓。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久坐行为非常普遍,临床和流行病学一致显示,久坐行为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均会造成负面影响,这使得久坐人群的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biocomposite ink的关注。据已有资料显示,长期久坐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尽早地评估出心血管疾病中、高危风险并对该群体进行健康教育和运动干预,可以在早期避免因久坐给其带来的各种困扰及对心血管健康的危害。研究表明,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益处已被广泛认可。目前针对久坐的运动干预方案主要为有氧运动和有氧结合力量训练,近年来开始有学者关注到高强度间歇运动在久坐人群中的应用,并且其干预效果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验证。低量高强度间歇运动(LV-HIIT)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方式,提供了与传统高强度间歇运动类似或更高的健康益处,同时更具时间效益且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本研究结合久坐人群运动时间不足的特点,探讨LV-HIIT是否可以降低久坐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关于LV-HIIT的运动方式对久坐人群的干预效果尚无定论,因此本文采用LV-HIIT干预久坐心血管疾病中、高危风险人群,观察LV-HIIT对其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而提供最大利益化、个性化的运动指导,为久坐人群心血管一级预防提供参考。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具有久坐行为的心血管疾病中、高危风险人群进行8周LV-HIIT运动干预,探讨LV-HIIT运动对久坐人群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干预效果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旨在降低久坐人群的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从而为具有久坐人群的科学锻炼提供实践指导。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32名45-60岁的久坐心血管疾病中、高危风险人群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LV-HIIT运动干预组(n=16)。其中对照组保持原有的生活状态,LV-HIIT干预组进行为期8周的LV-HIIT干预(6次/周,15分钟/次)。实验前、后分别进行身体形态(体重、BMI、腰围)、空腹血糖、血脂四项、血压、10年ASCVD发病风险、生活质量(SF-36量表)的测定,对比与分析LV-HIIT对久坐人群的10年ASCVD发病风险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1、LV-HIIT对久坐心血管疾病中、高危风险人群身体形态的影响:(1)与实验前相比,对照组的体重、BMI、腰围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IIT组的体重、BMI显著降低(P<0.01),腰围显著降低(P<0.05)。(2)8周实验后,与对照组相比,LV-HIIT组的各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LV-HIIT对久坐心血管疾病中、高危风险人群空腹血糖的影响:(1)与实验前相比,对照组的空腹血糖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IIT组的空腹血糖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周实验后,与对照组相比,LV-HIIT组的空腹血糖无统计学意义(P>0.05)。3、LV-HIIT对久坐心血管疾病中、高危风险人群血压的影响:(1)与实验前相比,对照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IIT组的收缩压显著降低(P<0.01),舒张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周实验后,与对照组相比,LV-HIIT组的收缩压显著降低(P<0.05),舒张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4、LV-HIIT对久坐心血管疾病中、高危风险人群血脂的影响:(1)与实验前相比,对照组的血脂四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IIT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1),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P<0.05),总胆固醇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周实验后,与对照组相比,LV-HIIT组的高密度脂蛋白的显著升高(P<0.01),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P<0.05),总胆固醇无统计学意义(P>0.05)。5、LV-HIIT对久坐心血管疾病中、高危风险人群10年ASCVD发病风险的影响:(1)8周实验后,10年ASCVD发病危险低危者比例由0%增加到37.5%,中高危者比例由100%降低至62.5%。6例中高危者在干预后转为低危,无低危者在干预后转为中高危。干预前后低危与中高危者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LV-HIIT对久坐心血管疾病中、高危风险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1)与实验前相比,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IIT组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感、生命活力、精神健康、健康变化显著降低(P<0.01),躯体疼痛显著降低(P<0.05)。(2)8周实验后,与对照组相比,LV-HIIT组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感、生命活力、精神健康、健康变化显著降低(P<0.01),躯体疼痛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论:(1)LV-HIIT可以降低久坐心血管疾病中、高危风险人群的10年ASCVD发病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2)8周的LV-HIIT能够通过改善久坐心血管疾病中、高危风险人群的BMI、腰围、血压(降低收缩压)、血脂(降低甘油三酯selleckchem PLX3397、低密度脂蛋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等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从而降低10年ASCVD危险分层。(3)8周的LV-HIIT能够通过改善久坐心血管疾病中、高危风险人群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感、生命活力、精神健康、健康变化和躯体疼痛的7个症状,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治疗策略解析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Cell death and immune response治指南2023》(简称新指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治策略进行了全面更新,旨在优化患者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新指PF-02341066溶解度南在秉承个体化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引入了诸多创新举措。其中,新型溶栓药物替奈普酶的纳入及治疗时间窗的扩展,为血管再通治疗带来了新突破。同时,新指南还涵盖了生命支持与基础管理、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康复治疗以及急性期并发症处理等多个关键方面。具体而言,在生命支持与基础管理部分,新指南强调了呼吸、心脏、体温、血压和血糖的个体化管理策略;在血管再通治疗方面,不仅引入了替奈普酶,还详细阐述了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最新策略,进一步扩展了治疗的可能性;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部分,则提供了更为精细化的治疗方案,并突出了个体化评估的重要性;在康复治疗方面,新指南强调了早期康复对于患者预后的积极影响;而对于急性期并发症的处理,新指南也给出了针对脑水肿、癫痫、肺炎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常见并发症的具体建议。与国内外既往指南相比,新指南既保持了一致性,又展现出了中国特色和创新精神。通过遵循新指南的建议,临床医生能够更精准地选择寻找更多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本文对新指南治疗策略进行解析。
美托洛尔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生长分化因子-15、可溶性ST2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Medical illustration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效果及对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Lp-PL)A2、生长分化因子(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GDF)-15、可溶性GDC-0068ST2蛋白(soluble ST2 protein,sST2)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AMI患者16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83,美托洛尔+替罗非班)和对照组(n=82,美托洛尔)。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Lp-PLA2、GDF-15、sST2、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水平、心血管不良事件(cardiovascular adverse events,CVAE)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98%vs 82.93%),差异有更多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血清Lp-PLA2、GDF-15及sST2水平均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CO、SV及LVEF水平均随时间推移而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及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AMI患者中应用美托洛尔联合替罗非班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清Lp-PLA2、GDF-15、sST2水平及心功能。
基于自噬探讨左归降糖通脉方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目的 从自噬角度探讨左归降糖通脉方(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黄芪、黄连等)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96只GSK1349572体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左归降糖通脉方组(24 g·kg~(-1))及二甲双胍+阿司匹林组(150 mg·kg~(-1)+15 mg·kg~(-1)),每组24只。除假手术组大鼠外,其余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5 d。末次灌胃后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模型。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率;检测大鼠血糖值及糖化血清蛋白含量;HE染色观察缺血半脑皮质区组织损伤;ELISA法检测缺血侧大脑皮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质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轻Macrolide antibiotic链3(LC3)、p62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皮质组织中LC3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率、血糖水平、治疗前后的体质量差值及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显著上升(P<0.01);脑缺血侧皮质组织中IL-1β、IL-6、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LC3-Ⅱ/Ⅰ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p62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LC3荧光表达面积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降糖通脉方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率明显下降(P<0.05),血糖水平、治疗前后的体质量差值及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皮质组织中IL-1β、IL-6、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LC3-Ⅱ/Ⅰ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p62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LC3荧光表达面积显著减少(P<0.01)。结论 左归降糖通脉方能降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缩小脑梗死体积,降低血糖及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减轻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炎性损伤,其机制与通过抑制大鼠皮质区细胞的过度自噬,减少炎症因子Z-IETD-FMK半抑制浓度的释放有关。
阿司匹林抵抗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非心源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10—2022-10在永城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发病7 d内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2例,基于临床病史和神经影像学证据分为初发组(n=36)和复发组(n=36),入院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7 d。采用血栓弹力图测定阿司匹林抵抗,并测定血清Lp-PLA2水平。比较初发组和复发组阿司匹林抵抗、Lp-PLA2水平,分析阿司Mirdametinib IC50匹林抵抗、Lp-PLA2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Arabidopsis immunity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复发性卒中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评价相关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36.1%的复发性卒中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19.4%的初发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复发性卒中患者血清PLA2水平中位数160.0μg/L,初次发病患者为125.0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多元Logselleckchem PF-07321332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阿司匹林抵抗和高PLA2水平是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卒中复发风险增加4.06倍(P=0.042),高于Lp-PLA2中位值患者的4.37倍(P=0.011)。阿司匹林抵抗和Lp-PLA2预测卒中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95%CI:0.641~0.873)和0.683(95%CI:0.559~0.807)。结论 与初发卒中患者相比,复发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比率和血清Lp-PLA2水平均明显升高,可作为复发性卒中的预测因素。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非传统血脂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ATPase抑制剂称冠心病)患者残余胆固醇(R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血浆动脉硬化指数(AIP)、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ApoB/ApoA1)、载脂蛋白B(ApoB)等非传统血脂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3年3月至2024年10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07例老年(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首次确诊时的基线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数据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基于Gensini评分三分位法将患者分为轻度病变组(<18分)72例、中度病变组(18~<50分)66例及重度病变组(≥50分)69例。比较三组间RC、Non-HDL-C、AIP、Apo B/Apo A1、Apo B水平的差异,分析非传统血脂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验证非传统血脂指标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非传统血脂指标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并应用Delong检验比较各非传统血脂指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 重度病变组患者RC、Non-HDL-C、AIP、ApoB/ApoA1、ApoB水平高于中度病变组和轻度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C、Non-HDL-C、AIP、Apo B/Apo A1、Apo B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等混杂因素后,RC、Non-HDL-C、AIP、ApoB/ApoA1、ApoB水平仍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存selleck抑制剂在独立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RC、Non-HDL-C、AIPimmune stimulation、ApoB/ApoA1、ApoB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2、0.755、0.625、0.747、0.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long检验分析显示,RC和Non-HDL-C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优于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RC、Non-HDL-C、AIP、Apo B/Apo A1、Apo B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均相关,且具有独立相关性,对冠状动脉病变...
RRM2在髓母细胞瘤增殖与转移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研究
目的: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实验以及裸鼠动物模型实验来全面探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调节亚单位M2(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Regulatory Subunit M2,RRM2)在髓母细胞瘤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背后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公共数据库平台,分析并筛选出在髓母细胞瘤中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确定髓母细胞瘤潜在癌基因RRM2,通过对其进行表达分析、富集分析、临床相关性分析及生存分析,探讨其与髓母细胞瘤的关系。(2)通过运用shRNA基因表达干涉技术,构建稳定敲低RRM2基因表达的细胞确认细节系,通过CCK-8和集落克隆形成进行细胞增殖检测实验;使用流式细胞技术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Rational use of medicinen Blotting,WB)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利用划痕愈合实验以及Transwell小室实验,评估了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构建裸鼠的皮下移植肿瘤模型,验证RRM2在体内对髓母细胞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对裸鼠体内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评估RRM2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肿瘤组织细胞增长的潜在影响。(3)通过对敲低RRM2后的细胞系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通过生信分析的方法筛选出相关的环磷酸鸟苷-磷酸腺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cGAS-STING)信号通路。利用WB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来检测cGAS-STING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探究了RRM2与环磷酸鸟苷-磷酸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cGAS)之间的交互作用。为了进行双干涉实验,构建了敲低干扰素基因刺激物(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的细胞系和敲低RRM2的细胞系,并利用WB来测定关键蛋白的磷酸化程度。(4)在髓母细胞瘤细胞中应用RRM2的抑制剂Triapine,评估其对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给予Triapine处理,评估其对肿瘤生长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RRM2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分析:生信分析显示,RRM2在髓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RRM2高表达与髓母细胞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表现为总体生存率的显著降低。临床特征分析表明,RRM2的高表达与髓母细胞瘤患者的年龄、病理分型、分子分型等多种临床特征存在显著相关性。(2)敲低RRM2对髓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通过shRNA敲低RRM2基因表达后,髓母细胞瘤细胞(DAOY、ONS76)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克隆形成能力显著减弱。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敲低RRM2基因表达后,髓母细胞瘤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加。通过划痕愈合实验以及Transwell小室实验,发现敲低RRM2基因的表达可以显著地抑制髓母细胞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3)RRM2对cGAS-STING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通过对敲低RRM2后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RRM2与cGAS-STING信号通路相关。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发现敲低RRM2后损伤双链DNA(Double Stranded-DNA,dsDNA)增加,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发现dsDNA与cGAS共定位,双干涉实验发现RRM2与STING在通路中起拮抗作用,敲低RRM2后可影响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4)Triapine对髓母细胞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结果显示,Triapine处理可显著抑制髓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显著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体内实验结果表明,Triapine处理显著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且能够增强其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表现为瘤体体积的显著减小。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Triapine处理组瘤体组织中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的表达显著降低,表明Triapine在体内能通过对RRM2的抑制,显著发挥抗肿瘤作用。结论:(1)RRM2在髓母细胞瘤的增殖与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其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2)敲低RRM2基因selleck的表达,能有效地抑制髓母细胞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和侵袭,并有助于肿瘤细胞的凋亡。(3)RRM2通过调控cGAS-STING信号通路影响髓母细胞瘤的增殖和转移。(4)Triapine通过抑制RRM2的表达,可以显著抑制髓母细胞瘤的生长和转移,并增强放射治疗的效果,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血清NAMPT、PARP1联合对慢性心衰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聚腺苷酸此网站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1)联合对慢性心衰(CHF)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9Decitabine IC50例CHF患者作为试验组,根据随访期间有无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有事件组(n=55)和无事件组(n=124)。另选同时期体检的179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NAMPT、PARP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F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NAMPT、PARP1水平对CHF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对照组血清NAMPT、PARP1水平低于试验组(P<0.05);有事件组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心率、血清NAMPT、PARP1水平高于无事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低于无事件组(P<0.05);Ⅳ级患者血清NAMPT、PARP1水平高于Ⅲ级、Ⅱ级患者(P<0.05),Ⅲ级患者血清NAMPT、PARP1水平高于Ⅱ级患者(P<0.05);血清NT-ProBNP、LVEF、心率、NAMPT、PARP1为CHF患者发生心血Mediating effect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NAMPT、PARP1水平联合预测CHF患者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36%、79.03%,优于各自单一诊断(Z二者联合-NAMPT=3.571、Z二者联合-PARP1=2.699,P<0.001、P<0.001)。结论 CHF患者血清NAMPT、PARP1水平明显升高,与发生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二者为CHF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二者联合对CHF患者心血管事件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自拟生肌促愈汤熏洗结合微波照射对肛瘘患者术后创面疼痛及愈合的影响分析
目的:对肛瘘给予自拟生肌促愈汤熏洗结合微波照射治疗,探究该联合方案对患者术后创面疼痛及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肛瘘患者6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自拟生肌促愈汤熏洗(自拟生肌促愈汤局部熏洗配方:包括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各18g,黄柏16g,苦参12g,秦皮、当归各16g,乳香、没药各10g,白及、川芎各9g。),n=30例)和观察组(自拟生肌促愈汤熏洗+微波照射,n=30例)。比较两组术后(1d、7d、14d、21d)的术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创面水肿评分、创面肉芽生长评分及创面愈合时间以及安全性(疼痛加重、过敏、皮肤灼伤以及毒副作用)。结果:观察组的术后7d、14d疼痛程度评分(4.27±BMS-907351采购0.73、2.17±1.01)分、术后7d、14d、21d创面水肿评分(1.65±0.53、0.78±0.38、0.16±0.03)逐渐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7d、14d、21d)的创面肉芽生长评分(1.67±0.43、 0.71±0.38、 0.16±0.34)分及创面愈合时间(22.03±1.48)d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的疼痛加重1(3.33%)例,皮肤灼伤1(3.33)例,总2例,对照组的疼痛加重2(6.67%)例,过敏2(6.67%)例,皮肤灼伤1(3.33%)例,毒副作用PF-03084014核磁3(10.00%)例,总8例,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Olfactomedin 4肛瘘患者经过自拟生肌促愈汤熏洗+微波照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手术创面的疼痛感,促进水肿的快速消散,还能积极促进肉芽组织的茁壮成长,从而大幅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且安全性更高,有助于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