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XW7基因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F框/WD-40域蛋白7(FBXW7)基因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1)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125例, 男70例, 女55例, 年龄[M(Q1, Q3)]为64(57, 70)岁;收集其临床治疗及预后资料, 分析FBXW7突变与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2)在cBioPortal数据库检索与免疫治疗相关的NSCLC数据集, 共261例患者纳入研究, 作为免疫治疗队列, 男120例, 女141例, 年龄66(57, 73)岁;其临床数据及基因突变数据均从cBioPortal数据库下载, 分析FBXW7突变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和免疫治疗预后的关系。(3)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1 030例NSCLC患者转录组和基因突变数据进行后续分析, 作为TCGA队列, 男633例, 女397例, 年龄为67(60, 73)岁;分析FBXW7突变对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 以及其影响NSCLC免疫治疗疗效的关键分子及其生物学功能。结果 125例NSCLC患者中, FBXW7突变率为5.6%(7/125);7例患者的FBXW7突变类型均为截断突变, 在接受免疫治疗后, 部分缓解4例, 疾病稳定2例, 疾病进展 1例, 客观缓解率(ORR)为4/7, 疾病控制率(DCR)为6/7。FBXW7突变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3.0个月(95%CI:7.0~22.0个月), 优于FBXW7野生型患者的4.0个月(95%CI:2.neonatal microbiome0~11.5个月)(P=0.046)。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 FBXW7突变型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临床获益更高。免疫治疗队列中FBXW7突变型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M(Q1, Q3)]为17.8(11.5, 29.3)个/Mb, 高于FBXW7野生型患者[5.7(3.0, 10.4)个/Mb, P=0.001]。TCGA队列中, FBXW7突变型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为15.9(4.2, 28.1)个/Mb, 基因插入或缺失来源的肿瘤新抗原为192.5(70.8, 535.0)个, 单核苷酸突变来源的肿瘤新抗原为363.0(194.8, 534.8)个, 均高于FBXW7野生型患者的5.6(3.2, 8.9)个/Mb、53.0(12.0, 131.0)个、83.5(34.0, 178.0)个(P=0.002、0.008、P0.001), 表明FBXW7突变型肿瘤具有更强Crizotinib抑制剂的免疫原性, 可能产生强大的抗肿瘤免疫。FBXW7突变与T淋巴细胞的激活有关, 表现为T淋巴细胞受体复合物与信号传导的激活。进一步对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分析发现, FBXW7突变型肿瘤的CD8+T淋巴细胞和M1型巨噬细胞浸润率分别为10%(8%, 1selleckchem Tezacaftor4%)、8%(4%, 11%), 均高于FBXW7野生型肿瘤的7%(4%, 12%)、4%(1%, 8%)(P=0.049、0.046)。结论 FBXW7突变型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临床获益更高, FBXW7基因突变具有作为NSCLC患者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志物的可能性。

乳腺癌筛查技术在农村妇女乳腺癌防治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北京通州区张家湾地区35~64岁适龄妇女乳腺癌筛查情况与预防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20年10月北京通州区张家湾地区农村户籍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6 256名(14 962人次),其中初次调查者1 296名,曾接受筛查(筛查次数≥2次)者4 960名,采用乳腺癌筛查技术对Captisol农村妇女乳腺癌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不同筛查次数、不同年龄段乳腺癌发病情况。结果:共检测出乳腺癌18名,检出率为288/10万,其中初次筛查检出6名,检出率为463/10万;曾接受筛查(筛查次数≥2次)检出selleckchem NSC 12771612名,平均筛查次数为(2.46±0.22)次,检出率为242/10万,初次筛查者检出率高于曾接受筛查者biotic stre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癌初次筛查检出1名,检出率为77/10万;曾接受筛查者8名,检出率为161/10万,曾接受筛查者原位癌率高于初次筛查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绝经者乳腺癌检出率高于以绝经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农村妇女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呈年轻化发展趋势,乳腺癌筛查技术应用于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中可使乳腺相关疾病与恶性肿瘤尽早被检查出,多次筛查可提高原位癌检出率,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加强乳腺癌防治知识的健康宣传教育,有助于患者早发现、早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伴发焦虑情绪的临床调查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伴寻找更多发焦虑情绪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对2020年8-12月于该院肿瘤科治疗的350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肺癌患者基本情况调查Cellobiose dehydrogenase表、肺癌患者病史资料收集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采集数据,若患者焦虑情绪阳性,归为焦虑组,反之归为非焦虑组,使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伴发焦虑情绪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该研究所纳入的350例肺癌患者中,焦虑情绪的发病率为18.00%。单因素分析发现,肺癌患者的生活状况、病情知晓度、确诊时长、IASLC临床分期、正在靶向或免疫治疗、已完成西医治疗、是否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时长、疼痛程度9个因素与焦虑情绪的发病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伴侣共同生活(OR=0.230,95%CI:0.063~0.835)、确诊时长2~3年(OR=0.130,95%CI:0.019~0.880)为焦虑的保护因素(P<0.05),卡氏评分60分(OR=9.031,95%CI:1.483~55.003)、轻Dibutyryl-cAMP度疼痛(OR=2.350,95%CI:1.017~5.428)为焦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伴发焦虑情绪的发病率较高,多种因素影响焦虑情绪的发生。

WHO组织学分类和IASLC分级系统对肺浸润性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差异

目的 探讨WHO组织学分类和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分级系统与肺浸润性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两种分类方法对预测肺浸润性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价值。方法 收集148例手术切除的肺浸润性腺癌标本,根据WHO组织学分类和IASLC分级系统的诊断标准进行分类和分级。ROC曲线分析两种分类方Lorlatinib配制法对肺浸润性腺癌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胸膜侵犯、气腔内扩散以及pTNM分期的预测价值。结果 根据WHO组织学结构为主的分类:148例肺浸润性腺癌中贴壁型28例、腺泡型101例、乳头型7例、微乳头型2例、实体型10例;以组织学分类对应的病理分级:高分化28例、中分化108例、低分化12例。根据IASLC分级系统进行分类:148例肺浸润性腺癌中高分化26例、中分化56例、低分化66例。WHO组织学分类和IASLC分级系统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气腔内扩散、胸膜侵犯和pTNM分FUT-175试剂期均相关。ROC曲线显示IASLC分级系统对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气腔内扩散、胸膜侵犯的预测效能优于WHO组织学分类;在pTNM分期上,IASLC分级系统比WHO组织学分类差fetal genetic program。结论 IASLC分级系统与WHO组织学分类相比,其具有较好地预测肺腺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

综合消肿疗法配合功能锻炼用于术后淋巴水肿乳腺癌患者疼痛缓解及消肿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综合消肿疗法(comprehensive detumescence therapy, CDT)与功能锻炼联合应用消selleck产品除乳腺癌手术所致淋巴水肿的Bilateral medialization thyroplasty效果。方法 选取佳木斯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淋巴水肿乳腺癌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7例,CDT组仅采用CDT,联合组采用CDT的同时给予功能锻炼指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上肢各部位周径、组织水分与周径比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联合组治疗后疼痛评分(1.34±0.53)低于CDT组(1.93±0.74)(P<0.05);联合组治疗后肘横纹上方周径(1.05±0.33)cm、肘横纹下方周径(0.59±0.23)cm、腋下周径(1.12±0.34)cm、虎口周径(0.41±0.13)cm、腕横纹上方周径(0.58±0.19 cm)小于CDT组[(1.53±0.42)cm、(0.97±0.53)cm、(1.67±0.52)cm、(0.59±0.22)cm、(0.73±0.24)cm](P<0.05);联合组治疗后组织水分比率(3.27±0.46)、周径比率(6.82±1.38)小于CDT组(6.34±0.94、9.64±2.81)(P<0.05);联合组治疗后躯体功能(71.84±4.35)、角色功能(58.62±4.96)、认知功能(65.72±5.38)、情绪功能(69.87±5.34)、社会功能(55.82±3.97)优于CAY-22989生产商DT组(66.37±5.73、51.27±5.33、61.03±5.15、65.38±4.69、51.27±4.38)(P<0.05);联合组临床满意度(93.62%)高于CDT组(76.60%)(P<0.05)。结论 CDT配合功能锻炼应用于术后淋巴水肿乳腺癌患者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水肿症状,效果优于单独应用CDT。

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研究与治疗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致残率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尚无公认的治疗方式。临床上治疗和管理这种慢性疾病仍是一种挑战,但该HIV-1 infection方面的综述较少。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发病机制,并就不同治疗方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效果展开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GSK2118436说明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中医,外selleck合成科治疗,手术,电刺激,神经松解术,神经减压术”,英文检索词为“DPN,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athogenesis,diagnosis,therapy,treatment,drug,surgery,nervedecompression,nerveelectricalstimulation,gene,exosome”。文献检索时间限定在2000年1月至2022年1月,通过阅读文章摘要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献,纳入的文献数为88篇。结果与结论:(1)高血糖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根本病因,加强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2)镇痛药物可显著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疼痛症状,α-硫辛酸、依帕司他通过抗氧化应激发挥作用,甲钴胺、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3)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双重挤压”的致病机制,神经松解术和神经转移术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病变程度、减轻疼痛、提高神经传导速度;(4)基因及干细胞等疗法是具有前景的新疗法,它们具有靶向性,但目前缺乏临床研究,且存在伦理及安全性问题。

糖尿病足骨髓炎合并肾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糖尿病足骨髓炎(diabetic foot osteomyelitis, DFO)合并肾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DFO患者发生肾功能异Anticancer immunity常的影响因素。方法 195例DFO患者,根据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分为肾功能异常组36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和肾功能正常组159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比较2组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常规、血脂水平、肝功能、肾功能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FO患者发生肾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肾功能异常组年Compound 3配制龄[(66.50±10.97)岁]及有高血压病史(80.56%)、冠心病史(58.33%)、脑血管病史(36.11%)比率均高于肾功能正常组[(60.84±10.70)岁、37.11%、37.11%、19.50%](P<0.05),糖尿病病程[20.00(13.50,24.25)年]长于肾功能正常组[13.00(6.00,20.00)年](P<0.05);2组性别比例、糖尿病足病程、Wagner分级、感染程度、收缩压、舒张压及院前使用抗生素、有糖尿病家族史、有吸烟史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异常组三酰甘油[1.50(1.20,1.93)mmol/L]、尿酸[363.50(298.00,435.75)μmol/L]水平均高于肾功能正常组[1.22(0.93,1.60)mmol/L、234.00(182.00,314.00)μmol/L](P<0.05),淋巴细胞百分比[17.88(7.88,23.46)%]、血红蛋白[(96.53±16.74)g/L]、白蛋白[(29.41±5.53)g/L]水平均低于肾功能正常组[18.45(13.17,26.39)%、(112.74±18.14)g/L、(31.84±5.70)g/L](P<0.05)。2组糖化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OR=0.892,95%CI:0.796~0.999,P确认细节=0.049)、高血压病史(OR=0.046,95%CI:0.003~0.707,P=0.027)、脑血管病史(OR=0.084,95%CI:0.007~0.945,P=0.045)、白蛋白(OR=1.271,95%CI:1.008~1.603,P=0.042)、三酰甘油(OR=0.177,95%CI:0.035~0.892,P=0.036)、尿酸(OR=0.988,95%CI:0.978~0.997,P=0.013)是DFO患者发生肾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 DFO合并肾功能异常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史及贫血;糖尿病病程长、有高血压、脑血管病史及高三酰甘油、高尿酸、低白蛋白水平是DFO患者发生肾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

RSV诱导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

[目的]探讨RSV诱导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RSV感染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后,检测脂质过氧化标记FFUT-175核磁2-8-Isoprostane和GSH/GSSG比例,检测Catalase、SOD、GST和GPx的酶活性和表达水平。高通量测序检测RSV感染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后miRNA的表达水平。通过过表达差异miRNA寻找靶向氧化应激关键基因的miRNA。[结果]RSV感染非小selleck Bemcentinib细胞肺癌A549细胞后,脂质过氧化标记F2-8-Isoprostane(546±54 vs 4523±765,P<0.05)和GSH/GSSG比例呈时间依赖性增加(6.4±1.4 vs 2.1±0.3,P<0.05)。Catalase、GST和GPx的酶活性呈现时间依赖性下降(465±32 vs 234±13,768±34 vs 222±12,222±22 vs 85±8,P<0.05),而SOD的酶活性呈现时间依赖性上升(1632±124 vs 4435±745,P<0.05)。RSV感染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48 h后,SOD1、SOD3、catalase、 GST-mu的表达水平均下降,而SOD2表达水平上升。miR-302e能够降低SOD1的表达水平(0.91±0.13 vs 0.23±0.01,P<0.05),miR-337-3p能够降低SOD2的表达水平(1.00±0.08 vs 0.04±0.00,P<0.05),miR-328-5p能够降低SOD3的表达水平(0.92±0.30 vs 0.13±0.04,P<0.05),miR-548c-3p能够降低catalase的表达水平(1.14±0.09 vs 0.08±0.00,P<0.05),miR-940能够降低GST-mu的表达水平(0.94±0.03 vs 0.14±0.02,P<0.05)。[结论]RSV通过改变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中miR-302e、miStochastic epigenetic mutationsR-337-3p、miR-328-5p、miR-548c-3p, miR-940的表达水平调控氧化应激关系分子SOD1、SOD2、SOD3、catalase、 GST-mu的表达,最终引起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

基于CT图像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胰腺癌免疫细胞浸润及预后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的机Tezacaftor临床试验器学习方法在预测胰腺癌CD8+T细胞浸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7年1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150例, 采用简单随机化法, 按照7∶3比例将患者划分为训练集(n=105)和验证集(n=pooled immunogenicity45)。以病理免疫组化染色评价CD8+T细胞浸润, 以中位数为界, 将患者分为高浸润组和低浸润组, 均为75例。生存资料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基于训练集术前静脉期增强CT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 采用Wilcoxon检验和最大相关最小冗余法选取最优特征集。在此基础上, 构建3种监督学习的机器学习模型, 分别为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极端随机树模型, 在验证集中对其预测胰腺癌CD8+T细胞浸润状态的效能进行验证, 评价指标包括: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F1分数、准确度、精确度和召回率。结果高浸润组与低浸润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别为875、529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3, P0.001)。在训练集中筛选出10个影像组学特征, 基于这10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极端随机树模型在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620、0.704、0.745, F1分数为0.457、0.667、0.744, 准确度为57.8%、68.9%、75.6%, 精确度为66.7%、73.7%、80.0%, 召回率为34.8%、60.9%、69.6%。结论 CD8+VP-16分子式T细胞高浸润组胰腺癌的预后优于低浸润组, 基于影像组学的极端随机树模型在预测胰腺癌CD8+T细胞浸润上具有较高价值。

泄浊消癥法治疗晚期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研究

背景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世界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病因。然而DKD起病隐匿,进入临床蛋白尿期后进展迅速,当肾功能明显受损后,常规治疗更是难以延缓疾病进展。因此,探究能够延缓晚期DKD疾病进展的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王耀献教授针对DKD晚期浊毒与癥瘕为主的病机特点,提出泄浊消癥法治疗晚期DKD,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疗效。目的 以“伏热”理论和“肾络癥瘕”理论为基础,探讨泄浊消癥法治疗DKD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基于真实世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2016—2020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中西医结MC3抑制剂合医院、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就诊并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DK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泄浊消癥法治疗。试验周期为24周,分别于0、4、12、24周时检测两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总胆固醇(TC),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记录中医症状S pseudintermedius积分Roxadustat体外;于0、12、24周时检测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试验期间记录不良事件,评价安全性。结果 本研究共59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23例。时间对两组受试者eGFR、Scr、BUN水平主效应显著(P<0.05)。组间与时间对两组受试者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内比较发现,相较于0周,对照组在24周时Scr水平、中医症状积分升高,在12周和24周时BUN水平升高(P<0.05);相较于0周,试验组在4周时eGFR水平升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24周时试验组eGFR水平高于对照组,Scr、BUN水平和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4%(5/23),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3%(3/36),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P=0.14)。结论 在晚期DKD治疗中,泄浊消癥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相较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在延缓eGFR降低、减缓Scr、BUN水平升高,保护肾脏功能,降低热证积分,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并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