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全国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经验及用药规律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法,探索和总结全国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经验及用药规律。方法拟定处electrodiagnostic medicine方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运用聚类分析法,关联规则及因子分析法等筛选出20味高频药物,归纳用药方法和用药规律。结果按处方纳入标准,筛选肺癌处方130例,涉及中药220味,频数大于16共有20味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3味中药是:白花蛇舌草(43.07%)、茯苓(41.53%)、黄芪(37.69%);按中药功效分使用频次前四位为补虚类药(30.04%),化痰止咳平喘药(16.03%),清热解毒类药(11.32%),活血化瘀类药等(9.54%);性味以甘、寒为最;归经以肺、脾肝、胃经居多;因子分析共找到9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出3类方。SAG通过常用中药归纳出名老中AY-22989医治疗肺癌以益气化痰,活血解毒为主。结论通过总结全国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辨治经验,发现肺癌其主要病机为肺脾气虚,痰瘀互结,癌毒内蕴,辨证以“扶正驱邪”为治则,根据不同临床表现,以“益气化痰,活血解毒”为主要治法,为中医中药治疗肺癌提供重要的临证经验和参考依据。

免疫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

以程序性死亡-1(programmed death-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使多种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直肠癌、肝癌等能够获得持续缓解和生存获益,尤其是对有转移或者复发的患者获益更多。但并非所有胃肠道肿瘤的患者对抗PD-1和抗PD-L1的治疗均有较好的反应。因此亟需其他生物标志物来识别对治疗有效和无效的患者,以更好地预测其临床疗效。PD-L1的表达已逐渐成为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Foetal neuropathology志物,但仅依靠PD-L1不足以对患者可能的临床结果进行分类。其他生物分子,如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及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等也在进一步探索中。但由于这些分子自身的局限性,目前在消化系统肿瘤免疫治疗中尚缺乏较好的生物标志物来实现患者识别和筛选,尤其是肝癌。本文将对Lorlatinib试剂已发现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和探索其他新的生物标志物奠定Adezmapimod生产商基础。

中药单体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膀胱癌的研究进展

膀胱癌(Bladdercancer,BC)是我国泌尿系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西医治疗疗效显著,包括长期、定期的内窥镜检查;膀胱内化疗;免疫治疗和膀胱根治术等,但其高复发率仍困扰着医患双方。在膀胱癌的形成、发展过程伴随着许多经典信号通路的参与,其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是重要的调控通路之一。中医药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治疗是有效的的补充治疗方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及其单体成分在肿瘤治疗中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以及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检索近10luciferase immunoprecipitation systems年的文献发现,多种天然药物来源的黄酮类、萜类、多糖、藤黄酸类、联苄类和生物碱类的研究证实了许多单体成分均具有抗膀胱癌活性,中药单体可以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逆转耐药和自噬等过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部分中药单体在膀胱癌治疗方面的一些作用靶点及潜在机制已经明确,然而这些中药单体的相关研究也仅停留在体外细胞实验及动物体内研究层面,研究者们面临着“中药单体转寻找更多化于临床应用中”这一巨大挑战。基于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笔者归纳总结了近年来JAK抑制剂中药单体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干预膀胱癌的研究进展,希望为膀胱癌药物治疗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后续更深入的机制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高频超声彩色像素密度在BI-RADS 4类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AZD9291供应商高频超声彩色像素密度(CPD)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术后病理确诊的81个BI-RADS 4类乳腺肿块的相关资料。所有肿块均于术前行彩色模式超微血管成像(cSMI)检查,利用超声诊断仪自带软件计算CPD,以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 AUC)评估CPD的诊断效能,利用CPD对BI-RADS分类进行校正,对比校正前后BI-RADS分类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CPD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的ROC AUC为0.854(P <0.05),获得CPD的截断值9.55%,该CPD值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microbial remediation73%、83%、78%、85%和7MK-2206体内1%;经CPD校正BI-RADS分类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83%、85%、87%和83%,略高于校正前的80%、67%、74%、75%和73%。正确分类的比例提高了23%(P <0.05)。结论 高频超声中CPD对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有一定价值,临床实践时可使用CPD校正BI-RADS分类,以提高其对4类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能。

3D打印技术联合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对肺癌早期患者ABCG2、E-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3D打印技术联合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对肺癌早期患者ABCG2、E-选择素(E-sele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 本文选取60例于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心胸外科住院并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研究组进行3D打印技术联合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BCG2、AG-221使用方法E-selectin表达及心功能各项指标水平,在术后第1、3、5天采用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Infected aneurysmue scale,VAS)及卡氏(Karnofsky,KP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疼痛及恢复情况,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统selleck抑制剂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ABCG2、E-selectin及FVC、FEV1、MVV低于手术前,研究组手术后ABCG2、E-selectin低于对照组,FVC、FEV1、MVV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研究组患者VAS评分对比对照组明显降低,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胸管总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均降低(P<0.05)。结论 肺癌早期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联合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可有效降低ABCG2、E-selectin表达,改善心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紫杉醇+顺铂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康莱特注射液联合紫杉醇+顺铂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晚期NSCLC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紫杉醇+顺铂化疗,研究组患者在紫杉醇+顺铂化疗的基础上给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功能状态、近期疗效、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计算CD4~+/CD8~+)、不良反应和生存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功能状态改善率为50.00%,与对照组患者的32.50%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缓解率为82.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2.50%(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CD3~+、CD4~+、CD8~+水平和CD4~+/CD8~+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CD8~+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CD4~+/CD8~+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患者CD3~+、CD4~+、CD8~+水平和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2.5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7.50%(P﹤0.01)。随访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总生存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50%(P﹤0Compound C体内实验剂量.0routine immunization5)。结论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紫杉醇+顺铂治疗晚期NSCLAdavosertibC的效果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安全性较好。

1例局部晚期NSCLC的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及文献复习

肺癌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肺癌的病理类型中,非小细胞肺点击此处癌(NSCLC)约占总数的80%。虽LEE011小鼠然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约有30%的患者在初诊发现时已经处于局部晚期。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差异性及historical biodiversity data异质性大,可伴有侵犯胸腔内脏器、肺门或纵隔淋巴结,手术难度以及风险较高,尽管部分患者能够获得手术切除机会,但术后仍存在复发率高、无进展生存期短等问题,总体疗效不佳,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加入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改善这一问题。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为代表的癌症免疫疗法具有与既往传统化疗和靶向治疗不同的机制,目前已应用于多种实体瘤治疗中,部分患者存在生存获益。本文报道1例新辅助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驱动基因阴性局部晚期NSCLC有效的病例,为局部晚期NSCLC新辅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舒芬太尼复合纳布啡对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纳布啡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需行肺癌根治术患者98例,根据患者镇痛方法分为APhag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组(n=49)与B组(n=49)。两组患者均给予全身麻醉。A组给予瑞芬太尼、丙泊酚,以静脉麻醉方式进行复合麻醉;B组在RapamycinA组基础上,给予舒芬太尼复合纳布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1、3 d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质量。结果 术后3 h,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2 h的VAS评分较术后3 h、术后6 h降低;B组患者术后6 h、术后12 h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后3 h,且逐渐降低;术后6 h、术后12 h, B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B组患者TNF-α、IL-6水平均低于A组;术后3 d,两组患者TNF-α、IL-6水平均低于术后1 d,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优良率为98.0%(48/49),高于A组的89.8%(4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selleck合成应发生率为6.1%(3/49),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4/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复合纳布啡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炎症反应,且安全性好。

连花清瘟制剂治疗病毒性疾病的Meta分析再评价

为了对连花清瘟制剂治疗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的Meta分析再评价,得到更高等级的循证证据,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连花清瘟制剂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Meta分析,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2年4月1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及提取文献内容后,使用AMSTAR2量表评价纳入的Meta分析质量,使用GRADE系统评价各结局指标质量,并汇总连花清瘟制剂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在最终纳入的13human microbiome篇Meta分析中,3篇AMSTAR2评分为低级,10篇为极低级。共得到75个结局指标,涉及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手足口病,GRADE评分结果为高级证据5个(6.7%),中级证据18个(24.0%),低级证据25个(37.3%),极低级证据27个(36.0%)。结果显示,①在治NSC 127716配制疗流行性感冒方面,临床疗效显愈率连花清瘟制剂优于其他中成药和利巴韦林,而与奥司他韦差异无diABZI STING agonist IC50统计学意义;改善临床症状指标连花清瘟制剂优于其他中成药、奥司他韦与利巴韦林;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与转阴率连花清瘟制剂与奥司他韦或中西医抗流感常规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面,连花清瘟制剂联合或不联合常规治疗在总有效率、主要症状消退率及主要症状消退时间均优于常规治疗,并在改善发热好转率、发热持续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咳嗽消退率、咳嗽消退时间、乏力消退率、乏力消退时间、肌痛消退率、咯痰消退率、胸闷消退率等优于常规治疗;而在咽痛消退率、恶心消退率、腹泻消退率、食欲下降消退率、头痛消退率、呼吸困难消退率等方面,连花清瘟制剂与常规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胸部CT改善率、临床转重症率、治愈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连花清瘟单用或联合常规治疗均优于常规治疗。③在治疗手足口病方面,连花清瘟颗粒在总有效率、平均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及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优于常规治疗。④安全性方面,连花清瘟制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均为轻症,可随停药痊愈。现有证据表明,连花清瘟制剂能减轻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并改善胸部CT指标,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时有一定疗效,并且安全性佳。但由于原始研究的质量偏低,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支持以上结论。

存在高血压的心血管相关疾病住院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焦虑水平的关系

目的分析存在高血压的心血管相关疾病住院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焦虑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愿抽样法, 选取2021年9—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21例心血管相关疾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住院病历疾病诊断中是否有高血压, 分为高血压组(119例)和非高血压组(102例)。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水平评估, 应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hs-CRP水平, 采用多因素logisticselleck回归分析hs-CRP与焦虑水平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hs-CRP异常(3 mg/L)者的焦虑风险是hs-CRP正常(≤3 mg/core microbiomeL)者的4.293倍(95%CI:1.569~11.748, P=0.005), 有焦虑者的hs-CRP异常风险是无焦虑者的3.878倍(95%CI:1.495~10.062, P=0.00更多5), 处于轻度和中重度焦虑水平者的hs-CRP异常风险分别是无焦虑者的4.525倍(95%CI:1.392~14.714, P=0.012)和3.286倍(95%CI:0.911~11.357, P=0.070);非高血压组无上述显著性关联。结论存在高血压的心血管相关疾病住院患者hs-CRP升高与焦虑存在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