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配合物的构筑、结构及对植物病原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稀土配合物其新颖独特的结构,在磁性、发光、催化以及生物活性等领域存在潜在的应用价值而备受关注。本论文以含多配位点的吡啶类衍生物和8-羟基喹啉类衍生物为配体,通过溶剂热法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7例多核稀土配合物,并对它们的结构、荧光性质和生物活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SCH727965浓度内容如下:(1)使用多齿席夫碱配体H_2L(H_2L=(E)-6-(羟甲基)-N’-(6-甲氧基吡啶-2-羟基亚苄基)吡啶甲酰肼)为配体,与Ln(dbm)_3·2H_2O(Ln=Nd(1),Sm(2),Eu(3),Tb(4));dbm~-=二苯甲酰甲烷根)反应,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得到了四例新的稀土配合物[Ln_3(dbm)_5(L)_2(CH_3OH)]·CH_2Cl_2和[Ln_2Na_2(dbm)_4(L)_2(CH_3OH)_4](Ln~(Ⅲ)=Nd(1),Sm(2),Eu(3)和Tb(4))。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表明:配合物1,2,4的结构主要由三个Ln~(Ⅲ)离子、五个二苯甲酰甲烷根(dbm~-)、两个L~(2-)及一个CH_3OH组成,中心Ln~(Ⅲ)离子通过μ_3-O原子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折线形的Ln_3核心。而配合物3的结构主要由两个Eu~(Ⅲ)离子、两个Na~I,四个二苯甲酰甲烷根(dbm~-)、两个L~(2-)及四个CH_3OH组成,中心Eu~(Ⅲ)离子通过μ_3-O原子相互连接,形成Ln_2Na_2核心。固体荧光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2-4在室温下表现出Sm,Eu和Tb离子的荧光特征发射峰。近红外荧光测试表明:配合物1和2在室温下表现出Nd(Ⅲ)和Sm(Ⅲ)的特征发射峰。此外,生物活性研究表明,与配体H_2L和稀土离子相比较,配合物1-4对玉米大斑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丁香假单胞菌表现出更强的抗菌活性。采用循theranostic nanomedicines环伏安法、紫外光谱法、凝胶电泳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稀土配合物1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稀土配合物主要以插入作用的方式与小牛胸腺DNA结合。(2)使用多齿席夫碱配体HL(HL=5-(4-甲基亚苄基-8-羟基喹啉)),与Ln(dbm)_3·2H_2O(Ln~(Ⅲ)=Eu(5),Tb(6),Ho(7);dbm~-=二苯甲酰甲烷根)反应,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得到了三例新的四核稀土配合物[Ln_4Proteases抑制剂(dbm)_4(L)_6(μ_3-OH)_2]·CH_3CN(Ln~(Ⅲ)=Eu(5),Tb(6),Ho(7))。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表明:配合物5-7属于P2_1/n单斜晶系,配合物5-7是同构的,形成一个菱形的Ln_4核心。固体荧光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稀土配合物5和6在室温下表现出Eu和Tb离子的荧光特征发射峰。此外,生物活性研究表明,与配体HL和稀土盐相比,配合物5-7对玉米大斑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丁香假单胞菌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采用紫外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凝胶电泳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稀土配合物5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稀土配合物主要以插入作用的方式与小牛胸腺DNA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