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1.验证颈部调衡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2.探索颈部调衡法干预静力损伤型颈椎病家兔模型的分子机制及潜在作用通路;3.为颈部调衡法的临床推广与理论完善提供高质量的实验证据;方法:1.观察颈部调衡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收录61例来自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骨伤科及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的颈型颈椎病患者,31例治疗组采用颈部调衡法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中频脉冲电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观察。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 Gill简化量表和NPQ颈痛量表评分,从而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定。2.差异表达蛋白分析及相关机制探索采用低头位法对新西兰家兔进行颈椎病造模2个月,干预2周后,测定各组家兔痛阈、拍摄颈椎X线侧位片并采集斜方肌中部组织进行HE染色;取各组家兔颈椎间盘进行4D 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检测,筛选出差异蛋白及信号通路,并最终挑选出与颈椎病相关的蛋白及信号通路进行Western Blot检测验证,并对家兔血清进行ELIPuromycin配制SA检测,观察通路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结果:1.基于辨构论治学术思想的颈部调衡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中的PRI、VAS、PP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具有明显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NPQ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具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治疗后PRI、VAS、PPI、NPQ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显著降低(P<0.01),具有明显差异。2.颈部调衡法对静力损伤型颈椎病家兔模型痛阈、颈椎结构及斜方肌组织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家兔痛阈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后群组与辨构组痛阈值显著提高,且辨构组提高的更明显(P<0.01)。CG组家兔颈椎侧位片示生理曲度正常,椎体边缘平整,排列整齐,颈间隙基本相等;MG组家兔颈椎曲度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明显变化,甚至出现颈椎“反弓”,椎体边缘不平整,有轻度骨质增生,排列不整齐,椎间隙不等宽;HG组兔子颈椎曲度变直,椎体排列较模型组整齐;BG组兔子颈椎曲度对比后群组有所改善,颈椎“反弓”现象基本消失,椎体排列较整齐。3.颈部调衡法对静力损伤型颈椎病家兔模型椎间盘蛋白组学的研究辨构组与模型组相比共鉴定到119个差异蛋白,其中辨构组上调的蛋白数为31,下调的蛋白数为88。这些蛋白主要参与整合素对细胞黏附的调节、急性炎症反应、蛋白质活化级联反应的调控、蛋白质成熟调控以及水解酶活性的负调控等生物学过程。并筛选出FAK、P38、ERK以及JNK共4个关键效应蛋白进行靶向验证。4.颈部调衡法改善静力损伤型颈椎病家兔模型椎间盘炎症反应的效应机制研究与CG比较,MG组p-FAK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ERK1/2、p-P38、p-JNK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MG组相比,HG组p-FAK蛋白表达量有所上调(P<0.05),BG组p-FAK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P<0.01)Brazillian biodiversity,p-ERK1/2、p-JNK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p-p38无明显变化(P>0.05),BG组p-FAK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P38、p-ERK1/2、p-JNK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BG组相比,MG组TNF-α、IL-1β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MG组相比,HG组与BG组TNF-α、IL-1β炎性因子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1.基于“辨构论治”学术思想指导的颈部调衡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2.颈部调衡法可改善静力损伤型颈椎病家兔模型斜方肌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颈椎失稳的情况,颈部调衡法相较于单一后群推拿具有更好的调节和改善效果;3.静力损伤型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间盘的炎症反应相关,颈部调衡法改善静力损伤型颈椎病可能是通过介导椎间盘的炎症反应起作用的;4.颈部调衡法通过介导FAK-MAPK信号通路,减少颈椎间selleck合成盘炎性因子释放,减轻疼痛症状,颈部调衡法相较于单一后群推拿具有更好的调节和改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