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本文基于数据挖掘探析近10年来在万方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中刊登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相关论述文,运用Microsoft Excel、SPSS 22.0等软件在所建立的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并以此为依据,归纳总结得出中医药治疗DKD的核心药物及药物间配伍规律,希翼为临床治疗DKD提供更多的文献依据。材料与方法:通过收集、归纳、整理来自万方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中2011年01月至2021年12月关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明显疗效的文献,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药类、药性、药味及归经进行统计分析,对各复方中出现的所有药物进行频次、频率分析,并将各复方中出现频次≥25次的单味中药列入SPSS 22.0统计软件中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对高频药物进行分析,并探讨同一聚类药物的配伍规律及意义。结果:根据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收集的文献进行统计,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筛选出21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包MCC950作用含中药处方共227Glycopeptide antibiotics首,其中所涉及到的中药共210味,药物使用总频次为2572次。其中使用频次≥25次的中药共有27味,其中排在前十位的中药分别为黄芪(183次)、茯苓(125次)、山药(113次)、山茱萸(110次)、丹参(107次)、泽泻(91次)、当归(72次)、白术(70次)、熟地黄(70次)、地黄(64次);27味使用频次≥25次的中药,占总使用频次的65.57%,归纳为治疗本病的高频核心药物。2.药性方面,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平性药(736次),其次常用的还有温性药(493次)、微温性药(421次)、寒性药(413次)。药味方面,以甘味药为常见药味(频次1674次),苦味药(频次754次)、辛味药(频次635次)也较为多用。3.药物归经方面,肝经使用总频次最高(1306次),占总归经频次的19.58%,肾经、脾经使用频次分别为1188次、1173次,占总归经频次的17.81%、17.58%,其余依次为肺经、心经、胃经;归入膀胱经、大肠经、心包经、胆经、小肠经等脏腑的药物较少。4.药物分类方面,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补虚药(943次),占总频次的36.66%,其中以补气药(542次)最为重用,占补虚药使AY-22989浓度用总频次的57.48%,常用中药以黄芪、山药、白术等为主;补血药使用频次(164次),占补虚药使用总频次的17.39%,主要药物为:当归、熟地黄、白芍等;补阴药、补阳药使用频数次之,依次为131次、106次,分别占补虚药使用总频次的13.89%、11.24%;补阴药以枸杞子、麦冬、墨旱莲等药物为主;补阳药常用药物为:淫羊藿、菟丝子、杜仲等。活血化瘀药中以活血调经药(使用频次263次)最为常见,占活血化瘀药使用总频次的63.22%,丹参、红花、桃仁、牛膝为常用药物;余下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收涩药均为治疗DKD常用药物类别。5.聚类分析结果:将27味核心药物通过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出8组治疗DKD的聚类方(谱系图中选择距离=20.0)。第一类:芡实、金樱子;第二类:黄芪、丹参、大黄、地龙;第三类:枸杞子;第四类:益母草、淫羊藿;第五类:红花、桃仁、当归、川芎;第六类:甘草、水蛭、白术、党参;第七类:地黄、太子参、麦冬;第八类:泽泻、附子。结论: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分析,现综合得出结论如下:1.中医在针对DKD治疗时多以补虚药作为根基,重用补气药,同时配合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进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着重选用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收涩药等以求达到标本兼治功用。2.现代医家治疗DKD最常使用的高频核心药物是:黄芪、茯苓、山药、山茱萸、丹参、泽泻、当归、白术、熟地黄等27味中药。3.药物归经以入肝、肾、脾经药物最常用;药性选择以平性药、温性药、寒性药居多;药味选择以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为主;在药物使用类别上,以补虚药使用频次居首位,且以补气药的应用最为频繁,余下依次为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收涩药。4.对核心聚类方的组方原则进行分析,发现均符合本病的发病机理。可认为聚类方中的黄芪、丹参、大黄、地龙、枸杞子、益母草、淫羊藿、附子、白术等中药的应用,兼顾了DKD气血阴阳俱虚兼夹瘀血、浊毒、痰湿阻络的病机特点,诸药合用,可达温补肝脾肾之虚损、益气活血通络、固肾涩精、利水消肿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