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术后胸腔积液相关因素分析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是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HCC-ICCAdavosertib混合型三种不同的病理类型,其中肝细胞癌最为常见。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复发率高,预后不良,是我国小于65岁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其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肝切除术、肝移植术、局部消融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微波消融(MWA)是主要的局部消融治疗方法之一,操作简便、可重复、疗效确切。微波消融术后胸腔积液是近年来观察到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原发性肝癌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患者微波消融术后发生胸腔积液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自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65例,统计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病因、Child-Pugh分级、是否抗病毒治疗、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肿瘤是否为复发、肝炎家族史、术后住院时长)、术前实验室相关指标(肝功、血常规、凝血常规、甲胎蛋白、肾功、离子、血脂)、术前影像学资料(肿瘤数目、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位置、有无肝硬化、腹腔积液、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胃底静脉曲张、脂肪肝)、手术资料(消融时间、消融能量、消融点数、术中是否出血)。统计微波消融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比例,并使用SPSS 25.0统计软Papillomavirus infection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讨微波消融术后发生胸腔积液的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纳入原发性肝癌行微波消融治疗患者465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123例,术后胸腔积液发生比例26.45%(123/465)。123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患者中,6例患者胸腔积液自行吸收,117例患者行胸腔穿刺抽液引流或置管引流,其中102例患者胸腔积液引流量小于500ml,15例患者胸腔积液引流量在500-1000ml,未发现患者胸腔积液引流量超过1000ml。2.在465例原发性肝癌行微波消融治疗患者中,根据微波消融术后是否产生胸腔积液分为两组:术后胸腔积液组(n=123)和术后无胸腔积液组(n=342),对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手术资料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显示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Child-Pugh分级、术后住院时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实验室指标中,AcCeralasertib作用h E、ALB、TBil、DBil、IDBil、TBA、PT、INR、PTA、WBC、HGB、PLT、Scr、K~+、Na~+、Ca~(2+)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影像学资料方面,两组间在肿瘤位置、肿瘤个数、胃底静脉曲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资料方面,两组间在消融点数、消融能量、消融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探究微波消融术后胸腔积液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消融时间、术前PT水平是微波消融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肿瘤位于特殊部位、消融时间延长、术前高水平PT增加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的风险。4.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显示肿瘤位置曲线下面积为0.60(P<0.05),灵敏度为0.341,特异度为0.855;消融时间曲线下面积为0.62(P<0.001),计算截断值为1055s时,灵敏度为0.585,特异度为0.608;术前PT曲线下面积为0.62(P<0.001),计算截断值为12.55s时,灵敏度为0.675,特异度为0.528。结论:1.本研究中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术后胸腔积液发生比例为26.45%,部分患者胸腔积液自行吸收,绝大多数患者胸腔积液引流量小于500ml,少数患者胸腔积液引流量在500-1000ml,未发现患者胸腔积液引流量超过1000ml。2.肿瘤位置、消融时间、术前PT水平是微波消融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肿瘤位于特殊部位、消融时间延长、术前高水平PT增加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的风险。3.相比于消融时间、术前PT水平,肿瘤位置对预测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术后胸腔积液具有更高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