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的临床特征,探Lorlatinib体内讨慢性ITP(chronic ITP,CIT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新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儿,收集患儿初诊时的发病年龄、性别、血型、血小板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数、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数恢复正常时间、有无前驱感染等临床资料,通过检索病历系统、门诊或电话随访至少1年,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病例180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TP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selleck抑制剂试者工作曲线评估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收集ITP患儿180例,其中慢性ITP患儿36例,占20%;非慢性ITP患儿144例,占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发病年龄≥3岁、初诊时淋巴细胞数>(3.98±2.26)×10~9/L、血小板数恢复正常时间≥(4.38±1.79)d是ITP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岁ITP患儿(OR=3.792,95%CI:1.427-10.075,P=0.008),血小板数恢复正常时间较长的患儿(OR=1.295,95%CI:1.055-1.591,P=0.014)更容易发展为CITP。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首次发病年龄预测CITP的曲线下面积为0.715,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61.1%;当血小板数恢复至正常时间取值为4.5 d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immunosensing methods708,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59.9%,两者均对预测CITP有较好的价值。结论:首次发病年龄≥3岁及血小板数恢复正常时间延长(≥4.5 d)是CITP的危险因素,且对预测CITP有较好的价值,而性别、血型、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初诊时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相关抗体、有无前驱感染等因素与CITP无显著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