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包被的脂质纳米给药系统介导的靶向光动力治疗脑胶质瘤研究

目的:脑胶质瘤(Glioblastoma,GBM)是致死率极高的原发性脑癌,其特点是高侵袭性,高浸润性,高复发率。目前针对GBM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药物化疗、放射治疗等,但手术切除难度大,易复发;药物化疗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放射治疗副作用大,个体差异性大,常用的治疗方法已不能满足脑胶质瘤治疗需求。因此,寻找高效、安全的GBM治疗手段是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方法:本研究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载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固体脂质纳米粒(GLP@ICG),通过脂质体挤出法制备生物膜包被的脂质纳米给药系统(GLP@ICG@M),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技术分析检测GLP@ICG@M的膜蛋白保留情况。借助微粒粒度与表面电位分析仪测定GLP@ICG@M的粒径与表面电位,透射电镜观察GLP@ICG@M的粒径和形态,透析袋法考察GLP@ICG@M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以大鼠源性脑胶质瘤细胞C6为模型细胞,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别定性、定量研究GLP@ICG@M的肿瘤细胞靶向性,MTT法、划痕实验分LXH254别测定GLP@ICG@M经近红外激光作用后的细胞毒性和抑制肿瘤迁移的能力,采用ROS荧光探针(human gut microbiomeSinglet oxygen sensor green,SOSG)测定GLP@ICG@M经近红外激光作用后诱导C6细胞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能力。以C6异位移植瘤Balb/c裸鼠为模型动物,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观察GLP@ICG@M在荷瘤小鼠的体内分布和肿瘤荧光成像;在近红外激光作用下,进一步考察GLP@ICG@M的抗肿瘤药效,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免疫组化法研究GLP@ICG@M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结果:1.GLP、GLP@ICG、GLP@ICG@M的粒径分别为69.2±1.0 nm、60.1±0.7nm、118.0±1.1 nm,表面电位为-3.3±0.7 m V、0.004±0.1 m V、-36.3±1.8 m V。透射电镜观察到GLP、GLP@ICG、GLP@ICG@M纳米粒均呈类球形,粒度分布均一,其中,GLP@ICG@M呈明显核-壳状结构。2.SDS-PAGE实验观察到C6细胞裂解液、C6细胞膜(M)和GLP@ICG@M具有相似的蛋白条带,表明细胞膜蛋白在GLP@ICG@M上有很好的保留。WB结果显示,M和GLP@ICG@M保留了膜表面特异性蛋白Na~+/K~+-ATPase,与C6细胞相比,M和GLP@ICG@M几乎没有GAPDH(胞浆蛋白)、Cytochrome C(线粒体蛋白)和Histone H3(核蛋白)的表达,表明GLP@ICG@M较完整地保留了C6细胞膜蛋白,为后续肿瘤靶向光动力治疗奠定了基础。3.体外释放研究结果显示,GLPAdezmapimod采购@ICG@M可以响应肿瘤微酸性环境快速释放药物,p H 6.8条件下,给予近红外激光照射,GLP@ICG@M中的药物释放速率明显增加,48 h内,ICG累积释放率达92.5%;相比之下,没有激光照射时,48 h内GLP@ICG@M的药物累积释放量只有62.5%。可能原因是近红外激光照射可能诱导ICG的光热效应,温度升高会引起GLP@ICG@M纳米结构的破坏,进而促进ICG的释放。4.细胞水平研究结果显示,GLP@ICG@M在C6细胞的摄取呈时间依赖性,生物膜修饰可显著增强GLP@ICG@M在C6细胞的靶向摄取;给予近红外激光照射,GLP@ICG@M可诱导细胞产生大量ROS,并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和抑制肿瘤迁移的作用。5.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结果显示,生物膜修饰可显著增强GLP@ICG@M在肿瘤组织的靶向分布,给予近红外激光照射,GLP@ICG@M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抑瘤率达96.8%。H&E染色、免疫组化结果进一步显示,近红外激发光作用下,GLP@ICG@M组肿瘤组织凋亡明显,Bax、C-Caspase-3、Caspase-9表达显著上升,Bcl-2表达显著下降。表明在特定波长近红外激光作用下,GLP@ICG@M可诱导激活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抑制肿瘤生长。此外,H&E染色显示各实验组主要脏器均未见显著性差异及病变,表明GLP@ICG@M具有良好的体内安全性。结论:本课题构建了一种生物膜包被的脂质纳米给药系统(GLP@ICG@M)用于脑胶质瘤靶向光动力治疗。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膜包被赋予了脂质纳米给药系统(GLP@ICG@M)较好的肿瘤同源靶向能力,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全身毒性。近红外激光作用下,GLP@ICG@M可诱导肿瘤细胞产生明显的光毒性和肿瘤生长抑制作用。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了GLP@ICG@M联合近红外激光照射通过诱导激活肿瘤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抑制肿瘤生长。总而言之,本课题为GBM靶向光动力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