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VX-765临床试验,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据2021年WHO《全球结核病报告》(WHO 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21)统计的数据,2020年全球死于结核病的人数比2019年更多,可见结核病的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此,研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鬼箭羽、桂皮(肉桂)是常见中草药,前期研究发现,两种药材的乙醇提取物均具有抗结核杆菌活性。为分离活性分子,按照逆向跟踪分离思路进行了下列研究工作:第一步,从天然产物数据库中查阅了鬼箭羽、桂皮的化学成分;第二步,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到在鬼箭羽、桂皮的化学成分中,松萝酸、肉桂醛具有抗结核杆菌活性;第三步,分别以松萝酸、肉桂醛作为导向分子,对鬼箭羽和桂皮进行抗结核杆菌活性跟踪分离。结果表明,鬼箭羽的PF-6463922 NMR不同萃取部位和不同组分中,凡是含松萝酸的部位或组分均具有抗结核杆菌活性,而不含松萝酸的部位或组分抗结核杆菌活性均不Second-generation bioethanol强,从而确定松萝酸是鬼箭羽的化学成分中抗结核杆菌活性最强的分子。用相同的方法确认肉桂醛是桂皮中抗结核杆菌活性最强的成分。为了获得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基于拼合原理,对松萝酸、肉桂醛类似物进行结构修饰研究,合成了7个化合物(化合物1-7),均显示出更强的抗结核杆菌活性,其中2-(2-Benzofuranylmethylene)hydrazinecarbothioamide(化合物1)活性最强(MIC=1μg/m L),此外化合物1还显示具有较好的成药性。通过分子对接、定量PCR、显微成像、杀菌试验等方法,初步探讨了化合物1的作用机制。化合物1能与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Ⅲ的活性中心形成牢固结合,关闭结核杆菌Fab H基因的转录,引起结核杆菌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在高浓度时(4μg/m L)能完全杀死结核杆菌。由此推测化合物1的作用机制与干预结核杆菌β-酮脂酰-ACP合成酶Ⅲ有关。可见化合物1很可能是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抗结核杆菌分子,为研发新型抗结核病药物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