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治疗首发抑郁症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目的:抑郁症是病因未明且严重的慢性情感障碍的一类精神疾病。目前在临床上,对于抑郁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精神科医生对抑郁症状群的主观识别,缺乏精确的客观标志物区分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容易导致患者的漏诊和误诊,易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本研究是探究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能否成为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分析其用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指MC3半抑制浓度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等方面的价值。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8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心身医学科住院部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40例,同时期从周边社区、学校招募健康被试27例,利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记录两组执行言语流畅性任务时大脑皮层的激活情况以及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执行言语流畅性任务时大脑皮层的激活情况。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体现抑郁症患者的严重程度,使用MATLAB集成软件包处理所得数据,使用SPSS.26进行数据分析,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Baf-A1化学结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与健康被试相比,抑郁症患者存在背外侧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降低,其氧non-primary infection合血红蛋白水平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存在负相关性。抑郁症患者经抗抑郁治疗后,对比治疗前,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活动较治疗前激活水平明显增加。研究结论:抑郁症患者相比于健康对照组在执行言语流畅性任务下存在前额叶皮层活动减弱,且经过治疗后,抑郁症患者在部分通道可恢复激活水平,有可能成为诊断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可以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