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SCI-NP)是一种常见且难以处理的疼痛,它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功能、心理健康以及工作和社会活动,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SCI-NP的具体机制不明确,危险因素不清楚,给临床中SCI-NP的预防和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虽然药物治疗是缓解SCI-NP症状的主要方法,但仅有约1/3的患者对药物治疗有反应,并且一些患者因为严重的副作用而被迫停止用药。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是近年来临床和科研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无创脑刺激技术(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优点。系列研究证实,r TMS可减轻SCI-NP患者的疼痛症状。然而,r TMS并非对所有患者的SCI-NP均有镇痛效果,甚至部分研究认为r TMS对SCI-NP的治疗效果并不优于假刺激组。这可能与磁刺激的治疗时间较短或治疗靶点的不同有关。因此,对r TMS治疗SCI-NP最佳靶点及其缓解疼痛的潜在机制亟需进一步研究。方法第一部分allergen immunotherapy:本部分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115例,按住院期间中是否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分为NP组(53例)和非NP组(6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SCI病程、教育水平、职业类别、损伤原因、脊柱骨折、损伤平面、损伤程度及入院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贫血、静脉血栓、压疮、泌尿系感染、低蛋白血症)等资料。比较上述因素的组间差异,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SCI-NP发生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研究SCINP的具体类型、发生时间、疼痛部位、疼痛性质、是否使用镇痛药以及药物类型,为临床SCI-NP的预防以及管理提供思路。第二部分:本部分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招募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并诊断明确的SCI-NP患者共46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作用部位: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前运动皮质(premotor cortex,PMC),随机分为M1+PMC组、M1组和Sham(假刺激)组。三组患者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接受为期4周的M1+PMC区高频(10 Hz)r TMS、M1区高频r TMS+PMC区假刺激、M1+PMC区假刺激。在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第1天),治疗第1、2、4、6周分别进行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以及简化版Mc Gill疼痛问卷-2(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2,SF-MPQ2)评估。在治疗前,治疗第2、4周分别进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unc购买Canagliflozin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检测。拟通过对比M1+PMC组与M1组及对照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的差异,明确M1+PMC区联合的r TMS方案是否具有治疗优势,并通过比较各组相应脑区平均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Hb O)浓度变化情况,探索其镇痛作用的相应皮层活动性改变,以期为SCI-NP的r TMS治疗策略优化提供依据。结果第一部分:1.SCIPF-6463922作用后NP的发病率较高,近半数(45.22%)SCI患者在受伤后一年内会发展为SCI-NP,疼痛性质主要表现为紧束感(33.96%)、麻木感(26.42%)、烧灼感(22.64%)等,部分患者可合并一种或多种不同性质的疼痛。2.女性(OR=3.210,95%CI 1.198-8.604,P=0.020)、入院时合并静脉血栓(OR=4.813,95%CI 1.874-12.363,P=0.001)是SC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NP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1.常规治疗以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M1区或M1+PMC区高频r TMS均可使患者NP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解;而M1+PMC组比M1组疼痛缓解效应更快、降低程度更大,说明r TMS治疗具有多靶区协同、时间累积作用。2.经过为期4周的治疗后,M1+PMC组与M1组左侧LM1和LPMC区的过度活动被显著抑制。结论1.SCI患者,女性、入院时合并静脉血栓者更易发展为NP,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这两类患者。确诊SCI-NP的患者应该给予早期、合理、充分的治疗,以免发展成为难治性NP。2.M1+PMC区联合高频r TMS对于SCI-NP的疗效优于单纯M1区高频r TMS。3.高频r TMS的镇痛效应可能与抑制LM1区和LPMC区的过度活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