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体尾肿瘤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

目的胰体尾肿瘤的发病率每年稳步上升,其病因各异,疾病早期难发现,诊断率低,导致疾病治疗困难。本研heart infection究对我院73例胰体尾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我中心对胰体尾部肿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提高胰体尾肿瘤的诊断水平提供经验参考。同时,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后至出院前短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分析对比胰体尾切除术行开腹和腹腔镜治疗的疗效差异。并对腹腔镜下保脾和不保脾手术的疗效进行对比,评估不同手术方式胰体尾部肿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纳入我中心2008年7月至2022年2月收治确诊的73例胰体尾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组,统计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理报告、临床特征、生物标志物、超声特点、CT和MRI表现特征,使用卡方检验、Fisher检验和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性。其次,将以上手术治疗病人根据不同手术途径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并将接受腹腔镜手术者按术中是否保脾分为保脾组和切脾组,统计术中出血量,术后胰瘘、腹腔感染、腹腔积液等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耗时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并比较腹腔镜保脾或不保脾病人术前和术后复查的血小板值,分析两种术中脾脏处理的疗效差异性。结果(1)病理结果提示胰体尾良性肿瘤患者有9例,交界性肿瘤为35例,恶性病变的患者为29例。良性肿瘤组均为胰体尾浆液性囊肿(SCN),CT和MRI上见“葡萄状”或“蜂窝状”分隔为其特征表现;交界性肿瘤组主要有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PMN)、粘液性囊肿(MCN)、和实性假乳头状瘤(SPN),CT和MRI上为囊实性或实性表现;恶性肿瘤组95%为导管腺癌(PDAC),多表现为实性肿瘤。腹痛、腰背疼痛、黄疸及消瘦乏力等是胰体尾肿瘤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消瘦乏力症状主要出现在恶性肿瘤患者,其余临床症状三组患者间无差异性,而恶性肿瘤组患者肿瘤指标CA-199及CEA较其余两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三种检查手段对胰体尾肿瘤的诊断准确度分别为61.5%、78.3%、85.5%(B超、CT和MRI)。(2)行开腹胰体尾切除术者共22例(其中包括中转开腹者2例),平均手术耗时为235.7min,腹腔镜手术者41例,平均耗时手术200.7 min,所用时间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5);开腹手术病人平均出血约335.1~±116.5 ml,腹腔镜者约232.7~±97.2 ml(P<0.001)。此外,开腹手术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14.3~±12.1天,腔镜组则为10.1~±4.3天(P=0.049)。(3)接受LDP手术的良性及交界性肿瘤患者中,保留脾脏的有12人,术中行脾脏切除的有20人,两组患者手术耗时分别为198.5~±34.6min和167.3~±20.4 min(P=0.003),保脾组患者手术时间偏长。保留脾脏组术中出血量约202.5ml,不保脾组约236.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0)。另外,两组患者在术中需输血的患者例数,以及术后各项短期并发症上均无统计差异。切除脾脏者术后1周复查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明显升高(408vs239x10^9/L,P<0.001),保留脾脏者术前查血小板计数为216x10^9/L,术后1周复查血小板值为291x10^9/L,术前和术后血小MLN8237细胞培养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134)。结论(1)胰体尾部肿瘤患者在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当患Q-VD-Oph溶解度者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腹疼痛或消瘦表现时,应注意排查胰体尾恶性肿瘤的可能。CA-199和CEA升高对诊断胰体尾恶性肿瘤有重要意义,超声对胰体尾肿瘤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不高,可作为常规筛查项目;CT和MRI是在帮助判断肿瘤性质上有准确性明显优于B超检查,对胰体尾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在术中创伤和术后恢复时间上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表现出明显优势,更符合现代快速康复外科的治疗理念。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LSPDP)对胰体尾的良性和交界性肿瘤的病人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上切除脾脏相比不仅不增加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各项并发症风险,而且保脾处理的患者术后血小板异常升高不明显,对此类患者可考虑优先选择保留脾脏手术。而对于胰体尾恶性肿瘤者,为保证肿瘤侵犯的淋巴结彻底清除和实现R0切除,手术方式应选择联合脾脏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