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及治疗疗效的预测模型构建

背景和目的: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患者发生PVT时,静脉血流阻力增大,门静脉压力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sophagogastric varices,EGV)更易出血、加重肝功能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故肝硬化PVT患者存在EGV时应更重视。此外,对于肝硬化PVT的治疗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问题,主要包括抗凝和介入溶栓。目前国内外对于治疗的起始、结束时间等问题尚无定论;因此,预测肝硬化PVT的治疗疗效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预测肝硬化PVT的治疗疗效及并发EGV时的出血风险,从而为PVT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该领域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的461例肝硬化PVT患者,排除128例后,纳入333例进行肝硬化PVT出血风险预测;排除235例后,纳入226例进行治疗疗效预测。预测肝硬化PVT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时,分为EGV组与非EGV组,EGV组再分为破裂出血组与无出血组。通过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logistic回归及列线图构建,分析各组基线、血常规、生化及凝血指标,采用C-index、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校准图、决策曲线来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及临床效益。预测肝硬化PVT的治疗疗效时,分为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asystemic shunt,TIPS)组,低分子肝素组,低分子肝素序贯利伐沙班组与未治疗组。将各组基线、血常规、生化及凝血指标、影像学检查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Bp神经网络建立肝硬化PVT的治疗疗效预测模型,采用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预测肝硬化PVT并发EGVB:(1)与非静脉曲张组相比,EGV组中患者的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碱性磷酸酶、球蛋白、血脂DS-3201、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钙、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癌胚抗原更低,白蛋白/球蛋白、尿素、钠、渗透压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无出血组相比,其他病因、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球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钙、肌酸激酶降低和尿素升高更易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病因(乙型病毒性肝炎vs其他OR:4.917,95%CI:1.677-14.419)、红细胞压积降低(OR:0.892,95%CI:0.846-0.94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OR:0.198,95%CI:0.058-0.669)是肝硬化PVT患者发生EGVB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出血概率。列线图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和区分度(AUC=0.835,95%CI:0.770-0.835),10折交叉验证(Cindex=0.827)和Hosmer-Lemeshow检验(P=0.215)提示模型准确度高、拟合较好,校准曲线提示具有良好稳定性,决策曲线提示具有临床实用性。2.预测肝硬化PVT治疗疗效:(1)TIPS术治疗PVT:治疗12周后,与治疗无效组相比,再通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Ipatasertib体内实验剂量、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酸激酶同工酶更低,α-L-岩藻糖苷酶更高;治疗24周后,与无效组相比,再通组直接胆红素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低分子肝素治疗PVT:治疗12周后,诊断至治疗PVT<3月血栓更易再通,与治疗无效组相比,再通组淋巴细胞绝对值更高;治疗24周后,与治疗无效组相比,再通组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更低,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低分子肝素序贯利伐沙班治疗PVT:治疗12周后,与治疗无效组相比,再通组淋巴细胞百分比、总胆汁酸更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数、中性粒foetal medicine细胞百分比、纤维蛋白原含量、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更低;治疗24周后,与治疗无效组相比,再通组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更低,总胆汁酸、淋巴细胞百分比、肌酐、尿酸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VT未治疗:12周后,其他病因的PVT患者更易再通,与进展组相比,再通组中葡萄糖、肌酸激酶、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比值、钾更低,磷更高,与部分再通组相比,完全再通组血小板平均体积更低,D二聚体更高;24周后,血栓无变化组总胆汁酸更高,部分再通组尿素/肌酐最高,完全再通组碱性磷酸酶、钙、α-L-岩藻糖苷酶、阴离子间隙更高,进展组同型半胱氨酸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基于以上指标使用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分别建立预测模型,预测12周患者治疗疗效时效果良好(准确率83.33%-95.83%),但预测24周后的治疗疗效效果一般(准确率61.54%-85.71%)。结论:1.肝硬化PVT患者发生EGVB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其他病因(包括酒精性、药物性及不明原因肝硬化)、红细胞压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为医务人员筛查高出血风险患者及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依据。2.基于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学资料,建立预测肝硬化PVT患者未治疗12周及24周后血栓变化的模型,模型整体预测效果良好。3.基于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学资料建立肝硬化PVT不同治疗疗效的预测模型共六个,其中使用TIPS术模型两个,使用低分子肝素模型两个,使用低分子肝素序贯利伐沙班模型两个,预测12周后患者的治疗疗效优于24周。可对医务人员进行肝硬化PVT患者的治疗疗程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