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伤与同伴排斥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预测作用

目的分析一般人口学资料、抑郁程度、童年创伤、同伴排斥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ABT-263 molecular weight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ious,NSSI)行为的关系,明确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验证,判断基于童年创伤、同伴排斥经历等形成的青少年生活环境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是否有预测价值。方法以便利抽样的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8月于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及住院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相关信息。按照先后顺序,纳入伴NSSI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302例(伴NSSI组)和不伴NSSI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208例(不伴NSSI组)作为测试数据集(测试组),其相关资料用于风险预测模型的的构建;又纳入伴NSSI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97例和不伴NSSI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103例作为验证数据集(验证组),其相关资料用于模型的验证。比较测试组中伴NSSI组和不伴NSSI组的儿童抑郁问卷(CDI)、童年创伤问卷(CTQ)、社会同伴排斥量表(SPR)评分;在测试组,以患者是否发生NSSI为因变量,备选预测因子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回归得出的预测概率值构建预测模型。基于测试组的模型,采用回归方程式计算验证组中每个受试者NSSI行为的预测概率值P,将验证组中的预测效果结合受试者实际NSSI行为,使用ROC曲线对预测模型的测试效果进行评估。结果1.在测试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NSSI行为的检出率为59.2%,家族史阳性的受试者NSSI行为报告率高于家族史阴性的受试者,且相较于父母分居或离异和丧偶家庭的受试者,父母婚姻状态正常的受试者NSSI行为的报告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测试组中2组的儿童抑郁量表评分、童年创伤量表评分、同伴排斥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分析,伴NSSI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儿童抑郁量表评分、童年创伤量表评分、同伴排斥量表评分的总分及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t=12.54、9.85、8.25,均P<0.001)。对测试组及验证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量表评分进行同质性检验,除性别、受教育程度、SPR中忽视外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的同质性较高,可以用验证组的资料中对模型进行验证。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DI中低自尊因子(OR=1IACS-10759使用方法.59,P<0.001)、CTQ中情感忽视因子(OR=1.08,P=0.013)、SPR中侮辱因子(OR=1.09,P=0.031)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实施NSSI行为的独立风险因素。4.在测试组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bioorthogonal catalysis0.81~0.88,P<0.001),表明预测模型能较好的区分伴NSSI患者与不伴NSSI患者,预测模型良好。在验证组进行模型的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80~0.91,P<0.001),模型具有显著预测效果。结论低自尊、童年情感忽视、被同伴侮辱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实施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基于童年创伤、同伴排斥经历等形成的青少年生活环境对预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