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卫生条件的关注也日渐加强,这就促进了抗菌材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但是传统的抗菌材料是以Ag,Au,Cu等为主体的离子型抗菌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导致材料的流失。因此,光催化抗菌材料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本研究选取卤氧化铋材料中具有相对较短带隙的Bi OI材料为基底材料,对其进一步改性后,探讨其光催化活性与抗菌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研究材料的晶型结构、元素组成、外貌形状进行研究,同时使用紫外可见漫反射、ESR、PL光谱、电化学工作站等表征手法对所制备的样品的光催化活性进行研究。最后大肠杆菌为菌种,评价所制备新型材料的光催化抗菌性能。首先以Bi(NO_3)_3·5H_2O和KI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一种富氧空位Bi改性的Bi_4O_5I_2花alcoholic hepatitis状微球材料。本研究中,通过引入杂质态和表面缺陷,降低了带隙,提高了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在可见光照射下,BIO-3样品在30分钟内对大肠杆菌(E.coli)的杀菌活性达到99%以上,与Bi_4O_5I_2相比(37.99%)有显著提高。进一步的抑菌机理实验表明,BIO-3样品的抑菌作用主要来源于活性氧(ROS)的产生,而活性氧捕获剂实验表明,超氧自由基(·O_2~-)是BIO-3材料抑菌过程中的关键活性物质。脂质过氧化试验和呼吸链脱氢酶试验证实这些活性氧对细菌的内外均有作用。这些结果为铋基抗菌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接着,为了探讨掺杂非金属元素后,材料的光催化活性与抗菌性能与机制的变化,选取Br为掺杂元素,采用溶剂热法制备Br/Bi OI复合材料。同时,由于Br与I同属于卤族元素,这两种元素离子半径相近,这就导致Br元素会掺入Bi OI晶格中,替换其中的I元素形成固溶体。由于Br掺杂进入Bi OI晶格中,会于Bi OIColforsin核磁的导带与价带之间形成插入能级,进一步缩短材料的带隙宽度。本实验通过控制Br元素的掺入量,成功提高了纯Bi OI的光催化活性,活性氧产量得到进一步提升,ESR、紫外-可见漫反射表征与抗菌实验同时表明,当Br元素的掺入量达到0.13%时,Br/Bi OI材料的抗菌与光催化活性达到最大。通过对Bselleckchemr/Bi OI的自由基捕获实验探讨其抗菌活性的来源,实验结果显示,在溶有Br/Bi OI复合材料的蒸馏水中加入自由基捕获剂后,·O_2~-与h~+对抗菌活性的贡献最大,为主要活性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