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文献报道,挖掘益肾祛瘀法相关方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用药规律,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以“益肾”、“祛瘀”、“慢性肾脏病”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依据纳入与排除标CCRG 81045核磁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规范化处理药物名称后将数据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选择相应版块进行药物应用频次、用药类别、四气、五味、归经的频次统计,设置置信度及支持度后获得关联规则结果,运用k-means聚类算法获取聚类分析结果,综合分析获得益肾祛瘀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核心处方。2.将核心处方中所含药物依次导入TSMSP数据库进行活性成分查找与靶点预测,在Genecards、TTD、OMIM、Pharm Gkb、Drug Bank数据库检索获取“慢性肾脏病”相关疾病靶点并进行筛选与合并,利用R软件取药物与疾病靶点交集,利用Cytoscape3.9.1构建益肾祛瘀核心方-成分-靶点-慢性肾脏病调控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获取其蛋白互作关系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再应用R软件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1.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获得有效文献176篇,药物使用261味。2.药物频次统计显示前6位中药为:黄芪(82.4%)、丹参(68.2%)、茯苓(45.5%)、川芎(44.9%)、山药(43.2%)、山茱萸(42.0%)。药物功效类别以补虚类(38.4%)和活血化瘀类(22.4%)为主。四气分析结果由高到低依次为:温(38.9%)、平(31.1%)、寒(27.1%)、热(2.2%)、凉(0.6%)。五味统计结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甘(42.8%)、苦(28.6%)、辛(17.3%)、酸(7.3%)、咸(4.0%)。归经统计结果以肝经(22.7%)、脾经(18.2%)、肾经(16.4%)用药显著。3.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核心药物组合前五位分别是:黄芪-丹参(102次)、黄芪-茯苓(70次)、黄芪-山药(66次)、黄芪-川芎(62次)、黄芪-山茱萸(62次)。4.聚类分析共获得5个核心组方。并根据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结果综合评价获得核心处方组成:黄芪、丹参、茯苓、川芎、山药、山茱萸。5.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益肾祛瘀法治疗CKD的核心活性成分以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等为主,调控的核心靶点以TNF、CASP3、IL10、IL6、IL1B、CXCL8、STAT3、PTGS2、TP53、MMP9、VEGFA、HIF1A、CCL2、EGF常见,主要通过影响AGEs-RAGE、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PI3K/AKT、TNF、HIF1、IL-17、多种肿瘤及多种病毒感染的通路信号传导发挥作用。结论:1.益肾祛瘀法治疗CKD用药以甘温为主,多归肝、脾、肾经,以补虚药及活血化瘀药最多见,核心处方组成为黄芪、丹参、茯苓、川芎、山药、山茱萸。2.益肾祛瘀核心方可能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丹参酮、隐丹参酮等活性成分调节PTGS2、TNF、IL-6、IL-10、STAT3、MMP9、CXCL8、TP53等细胞因子表达,调控AGEs-RAGE、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脂质和动peptide immunotherapy脉粥样硬化、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纤维化等作selleckchem VE-822用,延缓CKD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