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镜评价慢性湿疹严重程度的可行性研究

背景及目的:皮肤镜是皮肤科一种非侵袭性的辅助诊断工具,可以观察到皮肤表皮、表真皮交界处以及真皮乳头层的裸眼观察不到的微观变化,特别是将PLX4032 NMR血管可视化的特点,通过观察血管的形态与分布,近几年被广泛地应用于炎症性皮肤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慢性湿疹是由内外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由于慢性湿疹非典型的皮疹表现,如何对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及对后续的疗效进行监测,是目前慢性湿疹研究领域的重点。目前国内外根据皮肤镜下湿疹特征性结构的改变进行疗效评价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应用皮肤镜技术动态观察湿疹有效治疗前后皮损的变化,比较皮肤镜评分、血管直径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皮肤镜技术用于监测湿疹疗效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21年8月份至2022年6月份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慢性湿疹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涂抹均匀并充分按摩2~5 min后使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2次/日,疗程4周。在0、1、2、3、4周进行随访,评估的临床指标有: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Mercury bioaccumulationdex,E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研究者整体评价(Investigatoselleck C59r‘s Global Assessment,IGA)、瘙痒程度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同时每位患者选取一处具有典型慢性湿疹表现的皮损作为目标皮损,进行皮肤镜图像采集,对采集的皮肤镜图像进行皮肤镜评分,及血管直径进行测量。对皮肤镜评分、血管直径与临床指标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以及计算皮肤镜评分下降率、血管直径下降率与EASI评分下降率的相关性。以湿疹皮损EASI评分的下降指数作为评估湿疹严重程度的评判标准,计算皮肤镜评分、血管直径评估慢性湿疹好转程度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37例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临床指标(EASI评分、DLQI评分、IGA评分、VAS评分)以及皮肤镜观察指标(皮肤镜评分、血管直径)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肤镜评分与EASI评分前4周均存在正性相关关系,其中在第3周时呈强相关(r=0.748),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肤镜评分与DLQI评分、IGA评分、VAS评分也存在一定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管直径与EASI评分前4周均存在正性相关关系,均呈中等强度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管直径与DLQI评分、IGA评分也存在一定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管直径与VAS评分相关性较差。皮肤镜评分下降率与EASI评分下降率前4周均具有一定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管直径下降率与EASI评分下降率前4周均相关性较差。对于湿疹好转程度的准确性评估,皮肤镜评分对慢性湿疹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提示皮肤镜评分的诊断准确性较高(AUC=0.851),血管直径对慢性湿疹严重程度评估的正确性较低(AUC=0.512)。结论:皮肤镜评分可作为慢性湿疹严重程度的有效评价指标。皮肤镜可动态监测在慢性湿疹的治疗过程中皮损及血管的变化,对慢性湿疹的严重程度评估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从微观的角度更为准确、客观地追踪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