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动物源耐药菌的广泛流行严重降低抗菌药物防治临床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尤其是针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临床几乎”无药可用”。合理利用现有抗菌药物或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是控制耐药菌产生和传播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动物细菌病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周期长,且耗资巨大;相较于新药开发,合理利用现有抗菌药物,提高现有抗菌药www.selleck.cn/products/empagliflozin-bi10773物的疗效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等优点,更适合应用于我国畜牧养殖业,因而被广泛关注。黏菌素,也叫多黏菌素E,是一种多肽类抗菌药物,能够与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外膜的脂多糖和磷脂结合,竞争性取Pidnarulex采购代膜脂磷酸基团上的二价阳离子,从而破坏细胞外膜,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漏,最终使细菌死亡。因其高效的抗菌活性,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目前是兽医临床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重要抗菌药物之一,特别是针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感Uighur Medicine染,被认为是”最后一线治疗希望”。然而,由于黏菌素的膜靶向性杀菌机制,以及真核细胞内膜系统和细菌细胞膜结构的相似性,导致黏菌素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常产生不可忽略的真核细胞毒性。权威报道指出,黏菌素临床肾毒性发生率高达40%-60%,临床常常因毒性问题而被迫停止用药,最终导致其治疗失败。开展黏菌素的肾毒性分子机制及干预靶点研究,获得高效减毒剂,对提高临床疗效、保障其合理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团队长期开展多黏菌素的分子毒理学及其减毒、增效研究,阐明了Nrf2/HO-1、TGF-β/NOX4、Akt等信号通路调控黏菌素细胞毒性的分子机制,发现并确证了番茄红素、姜黄素等多种中药单体减毒剂,筛选获得了青蒿素、诺卡酮、小檗碱等黏菌素增效剂。本文主要就近10年来黏菌素的细胞毒性分子机制及其减毒、增效研究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进一步分析讨论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这一临床重要的抗菌药物的相关产品开发,以期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防控提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