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世界探讨中医药治疗IgA肾病蛋白尿及对肾功能保护的研究

目的:通过真实世界研究设计,对中医药方剂辨证治疗IgA肾病蛋白尿的疗效及对展缓肾功能衰损的成效进行综合评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临床成效提供真确牢靠的数据。材料与方法: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病房为依托,筛选2017年至2021年近五年于肾内科住院治疗的IgA肾病患者199例,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去掉重复及不符合标准的病例,共纳入97例,除基础治疗外,将单纯应用中药的患者分入中医组,将使用西药[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及中药的患者分入中西医结合组,观察疗程均≥6个月,采录病例资料,建立IgA肾病病例数据库,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剖析,以观察在无干扰、错综复杂的医疗环境下,基于基础支持治疗,加上中医辨证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减削IgA肾病蛋白尿及展缓肾功能衰损的实际效果。结果:1.一般情况:共完成97例,包括中西医结合组38例,中医组59例。中医组untethered fluidic actuation病程较长,平均年龄为40岁,而中西医结合组平均年龄为46岁,病程中位数为10.5个月。2.CKD分期:中西医结合组CKD2期的患者最多,其次为CKD3期,中医组CKD3期的患者最多,其次为CKD2期,两组中处于CKD4-5期的患者人数无明显差异。3.依据肾组织活检结果:两组位于Lee分级III-V的患者无明显差异。4.合并疾病:97名患者共患有34种疾病,其中罹患频率最高的5种疾病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贫血及2型糖尿病,两组所合并疾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西药用药:所有患者共使用28类60种西药,中西医结合组使用最多的5类西药为抗骨质疏松药、ACEI及ARB、他汀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抑酸药;中医组为ACEI及ARB、钙通道阻滞剂、铁元素补充剂、他汀类降脂药、抗骨质疏松药。对于具体用药,中西医结合组使用前十的西药名称为碳酸钙D3咀嚼片、阿托伐他汀钙片、非布司他片、骨化三醇胶囊、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琥珀酸亚铁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替米沙坦片、薄芝糖肽注射液、盐酸贝尼地平片;中医组为琥珀酸亚铁片、碳酸氢钠片、硝苯地平缓释片、盐酸贝尼地平片、氯沙坦钾片、药用炭片、缬沙坦片、非寻找更多布司他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6.证型分布情况:在中西医结合组中医证型本证中肾气亏虚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脾肾气虚证,兼证中血瘀证占比最大,其次为湿热证,兼加证中主证为肾气亏虚证、兼证为湿热证的患者最多,其次是主证为脾肾阳虚证、兼证为湿浊血瘀证的患者;中医组中本证为肾气亏虚证占比最大,其次为脾肾气虚证,兼证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湿热证,兼加证中主证为脾肾气虚证、兼证为湿浊血瘀证的患者最多,其次为主证为脾肾阳虚证、兼证为湿浊血瘀证的患者与主证为肾气亏虚证、兼证为湿热血瘀证的患者及主证为肾气亏虚证、兼证为血瘀证的患者。7.中药饮片使用情况:使用最多的5类中药分别有补虚药、收涩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及清热药。使用最多的十种中药为白术、山茱萸、山药、菟丝子、太子参、黄芪、牡丹皮、大黄、茯苓和半夏。8.临床疗效比较:经过15天的入院治疗总有效率为81.44%,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是76.31%,中医组有效率是84.74%;经过3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16%,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是73.68%,中医组有效率是71.19%;经过6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4.43%,中西医结合组VP-16配制有效率为78.95%,中医组有效率为71.19%,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9.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经过15天入院治疗、3个月及6个月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组与中医组均可以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0.05),且中医组的治疗效果要优于中西医结合组(P<0.05)。通过比较15天、3个月、6个月的中医证候积分,经过6个月的持续治疗效果更好。10.不同CKD分期下IgA肾病患者短期疗效相关指标分析:对于血清肌酐,CKD2-3期经过15天、3个月、6个月的治疗后血清肌酐均有下降(P<0.05),处于CKD4期的患者经过15天、3个月的治疗血清肌酐有所下降(P<0.05),但经过6个月的治疗,与首次检查肌酐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CKD5期的患者经过15天的治疗,血清肌酐水平较入院时相比有明显下降(P<0.05),经过3个月、6个月的治疗,血清肌酐水平较入院时相比无明显下降(P≥0.05)。CKD1-4期中西医结合组及中医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CKD5期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中医组(P<0.05)。对于血清白蛋白,CKD2-3期患者经过15天、3个月、6个月治疗血清白蛋白有上升(P<0.05),CKD4期患者经过15天、3个月的治疗较入院时有所上升(P<0.05),经过6个月治疗与入院时相比无明显上升(P≥0.05),CKD5期患者经过15天的治疗,血清白蛋白有所上升(P<0.05),经过3个月、6个月治疗较入院时无明显上升(P≥0.05),在CKD3期患者中,经过6个月治疗,中医组疗效好于中西医结合组(P<0.05),余分期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24h小时尿蛋白定量,CKD4期患者经过15天治疗,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所下降(P<0.05),经3个月、6个月治疗较入院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分期经过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都可见到上升(P<0.05),两组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1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减退速率比较:经过6个月的治疗CKD2-5期的患者e GFR减退速率均有逆转,但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单纯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联合基础治疗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理化指标,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e GFR减退速率,长期使用可展缓病情进展。单纯中医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更好,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理化指标效果更好。2.基于本次实验,IgA肾病基本病机是以肾虚、脾虚为本,湿热、血瘀为标。3.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治疗IgA肾病使用最多的5种中药类别为补虚药、收涩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及清热药;使用最多的10种中药为白术、山茱萸、山药、菟丝子、太子参、黄芪、牡丹皮、大黄、茯苓和半夏,这些中药具有补肾健脾,利湿泄浊、清热活血的功效,可视为治疗IgA肾病的基本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