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药气味理论探讨古今医家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规律

目的基于中药气味理论,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古今医家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方法1.检索出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网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4年8月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相关文献。检索出的文献由两名研究人员阅读,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最终文献,并建立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进行数据挖掘,从中药气味角度分析挖掘结果并总结用药规律。2.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慢性肾炎这个病名,但根据描述,可归属于“水肿”、“腰痛”、“虚劳”、“尿血”、“尿浊”范畴,以此为关键词分别在《中华医典》(包含1000余部中医古籍的大型电子丛书)中进行检索,得到与之相关的古代文献,经过纳入、排除后筛选出最终文献,并建立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进行数据挖掘,从中药气味角度分析挖掘结果并总结用药规律。结果1.现代文献共涉及药物242味,累计使用频次为2857次。统计结果显示现GSK1349572溶解度代医家治疗慢性肾炎多用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药性以寒性药、温性药、平性药为主,药味以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为主,药物归经多归脾经、肝经、肺经,且沉降药较为多用。2.通过关联规则共得到现代医家治疗慢性肾炎的药对组合(频次≥35)39组,其中“黄芪、白术”组合使用频次最多;置信度大于0.8的药物关联规则有42条,其中“白术,防风、黄芪”置信度最高;另外还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8组,潜在新方组合9个。3.古代医家治疗慢性肾炎根据其主要症discharge 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状的不同分为水肿、尿血、尿浊、腰痛、虚劳五种病名,其各有不同的用药规律。古代医家治疗水肿,多用利水渗湿药、补益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药性以温性药、寒性药为主,药味以甘味最多,辛、苦味次之,以沉降药最多,多归脾、肾、肺经。古代医家治疗尿血以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止血药为主,以寒性药、平性药为主,以甘、苦、辛味药使用较多,多为沉降药,且归肝、肾经最多。古代医家治疗尿浊以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为主,药物以温性、平性居多,药味以甘、苦、辛、酸为主,多用升浮药,且多归肾、脾、肝经。古代医家治疗腰痛以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为主,药性以温、平性药为主,药味以甘苦辛酸味为主,沉降类药物较为多用,且多入肾肝脾经。古代医家治疗虚劳最多使用的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其中温性药、寒性药使用最多,甘、辛、苦、咸味药较为多用,且升浮药较多,药物归经则多归肾、脾、肝经。结论1.药物的气味与药物的升降浮沉、功效密切相关,中药气味在当今中医药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中仍具有重要意义。2.古今医家均认为慢性肾炎的病机特点以本虚标实为主,本虚以脾肾两虚多见,标实为以热毒、湿热、水湿内停多见,故多用补益药、利水渗湿药,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加强了清热药的使用;古今医家治疗慢性肾炎均以甘温以益气健脾补肾,苦寒以清热解毒利湿泄浊为法。3.古今医家治疗慢性肾炎均以沉降药较为多用;肾在下焦,“治寻找更多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因此治疗慢性肾炎选药时除了依据药物的气味外还要结合药物质地,选用一些质地较重易入下焦肾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