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痰法治疗冠心病脾虚痰浊证的疗效及对失功能性高密度脂蛋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健脾祛痰法对冠心病脾虚痰浊证的疗效,以及对失功能性高密度脂蛋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期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90例,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45例。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观察组服用健脾祛痰组方。治疗1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血脂水平、失功能性高密度脂蛋白及肠道菌群。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1.02%(111/137)高于对照组64.18%(86/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脾虚痰浊各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脾虚痰浊各证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CHIR-99021义(P<0.05);且观察组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gPON1、ApoA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SA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IgPON1、ApoA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A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大肠杆菌、肠球菌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双ABT-199浓度歧杆菌、乳酸杆菌明显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肠球菌明显高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祛痰法对冠心biodeteriogenic activity病脾虚痰浊证的稳定性心绞痛症状、脾虚痰浊证候、血脂水平、失功能性高密度脂蛋白及肠道菌群均有较好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