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围术期的应用价值

目的:肝门部胆管癌作为一种常见的胆管恶性肿瘤,当前根治性切除术仍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预后的最有效方法,但因其位置特殊、大多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导致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下,三维可视化技术广泛应用于肝胆外科领域,本文旨在进一步探索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不同Bismuth分型的肝门部胆管癌行根治切除术的应用效果分析,PF-6463922说明书为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提供依据,为该病个体化治疗提供选择。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因肝门部胆管癌于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及肝移植中心及山西省肿瘤医院就诊并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病例共计65例。依据术前CT资料,按照Bismuth-Corlett分型方法将其中Ⅰ型及Ⅱ型分为一组,Ⅲ及Ⅳ型分为一组,再按是否术前行三维可视化,共分为四组。观察术前基线资料、术中及术后相关资料并进行组间的数据差异分析,判断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不同Bismuth分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应用是否有效。结果:依据收集的资料,我们发现年龄、性别、ALB、腹部手术史、术前减黄史、减黄时间、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凝血酶原时间、乙肝病史、AFP、CA19-9、CEA、CA50、CA72-4、TBIL、ALT及AST等一般资料结果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11例(78.57%)术中实际切除范围>预计切除范围vs三维B组7例(35.00%)(P=0.014),手术时间为(639.36±97.91)min vs(511.55±152.45)min(P=0.018),对照B组中6例(42.86%)第一次切缘即实现R0,三维B组为16例(80.00%)(P=0.028),术中出血量为(367.86±495.21)ml vs(190.91±144.60)ml(P=0.045),术中输血率12例(85.71%)vs 7例(35.00%)(P=0.004),术后住院时间(22.93±5.66)天vs(15.20±3.98)天(P=0.000),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A组术中出血量(257.14±123.92)ml劣于三维A组(159.09±53.9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P<0.05),手术时间、术中实际切除范围>FUT-175术前预计切除范围的患者例数、术中输血率、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胸水、腹水,其中对照B组有1例术后消化道出血及1例术后胆漏,三维B组出现1例术后胆漏及1例术后胃瘫,对照A组有术后腹腔出血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发生率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术后的ALT、AST、ALB及TBIL(术后1、3、5天测量)Genetic database发现,除三维B组第5天的ALB优于对照B组(32.89±2.21)g/L vs(36.49±2.22)g/L(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给术者直观呈现肿瘤部位,帮助术者明确周围脉管与瘤体的毗邻关系、受累范围以及变异情况,制定手术入路、手术切除范围及精准评估剩余肝体积,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避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在本研究中术前三维可视化技术对Bismuth分型Ⅲ型、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对于分型为Ⅰ型、Ⅱ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的意义还有待讨论及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