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诱发哮喘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西药治疗存在可能出现全身副作用、局部不良反应等安全性问题,而免疫治疗更受到疗程长、疗效个体差异大等问题的掣肘。针对这样的情况,试图围绕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药治疗这一课题展开探讨,在对变应性鼻炎传统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https://lms.santoamerico.org.br/fulldisplay?ID=86810&FileName=Cerner我们将变应Entinostat供应商性鼻炎治疗大致分为早、中、后三期,早期(发作期)以宣为主,辅以清利;中期(亚急性CL13900期)温中、宣肺并重,根据临证情况适当倾斜宣、温的天平;后期(缓解期)健脾、养阴并重,辅以宣肺、温中、祛瘀,兼固表、补肾随证加减,从治病求本层面探讨了变应性鼻炎的中药治疗原则,从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得出结论:变应性鼻炎的中药治疗分为“宣-温-健”三阶段治疗,其中关键的是早中期治疗。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机制研究
目的 探究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提供理论依Dolutegravir核磁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16条目个人社会资本量表、风险感知量表以及健康信息素养自评量表,对黑龙江省、上海市的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过去6个月内发生过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有895例,占57.0%。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社会资本得分为(20.90±6.32)分、风险感知得分为(10.36±2.67)分、健康信息素养得分为(16.40±3.77)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Compound C小鼠示,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资本、健康信息素养和风险感知均可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信息搜寻行为(β值分别为0.137、0.089、0.247和0.079,P <0.05)。Bootstrap中介检验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在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14 (95%CI:0.004~0.028);风险感知、健康信息素养在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05 (95%CI:0.001~0.010);风险感知、健康信息素养在社会资本与健康信息搜寻行https://atitudecosmeticos.com.br/viewcontent?redir_esc=84897&FileName=Scanning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11 (95%CI:-0.026~-0.002)、0.126 (95%CI:0.020~0.056)。结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水平有待提高,影响其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资本、风险感知和健康信息素养,未来相关部门应重视并提高其风险感知能力和健康信息素养水平。
气压治疗仪联合5E康复管理理论指导下的整体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
目的 探讨气压治疗仪联合5E康复管理理论指导下的整体护理方案对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晋江市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 2022年1月—2024年9月收治的5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9例)。2组均采用Institutes of Medicine气压治疗仪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辅助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5E康复管理理论指导下的整体护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下肢血流峰值(33.69±3.96) cm/s、血流平均速度(28.52±3.09) cm/s、血流量(2.47±0.34) L/min高于对照组的(27.41±3.13) cm/s、(19.73±2.16) cm/s、(1.86±0.28) 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in-MC3-DMA浓度观察组术后DVT发Taurine浓度生率(10.34%)低于对照组(3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采取气压治疗仪联合5E康复管理理论指导下的整体护理协同干预,能明显调整与优化患者下肢血流流速,降低术后DVT发生率。
TEG相关参数联合血清Hcy在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相关参数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2型糖尿病(T2DM)肾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该院确诊的120例T2DM住院患者,根据尿清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单纯性糖尿病组[UACR<30 mg/g且eGFR≥90 mL/(min·IDN-6556体内1.73 m2),以下简称为DM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30hepatic steatosis mg/g≤UACR<300 mg/g且60 mL/(min·1.73 m2)≤eGFR<90 mL/(min·1.73 m2),以下简称为eDKD组]和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UACR≥300 mg/g且eGFR<60 mL/(min·1.73 m2),以下简称为cDKD组]。比较各组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糖尿病肾病(DKD)患者UACR与血清Hcy水平、TEG相关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DKD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Hcy、TEG相关参数单独及联合检测对T2DM患者发生DKD的预测价值。结果 cDKD组入院首日的收缩压(SBP)、UACR、胱抑素C(CysC)、尿酸(UA)水平高于eDKD组、DM组,且eDKD组高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KD组血清Hcy水平及凝血形成速率(Angel)、凝血最终强度(MA)、凝血综合指数(CI)高于DM组、eDKD组,凝血形成时间(K)短于DM组、eDK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PLX-4720生产商意义(P<0.05)。eDKD组血清Hcy水平及Angle、MA、CI高于DM组,K短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KD患者UACR与K呈负相关(r=-0.486,P<0.05),与血清Hcy水平及Angle、MA、CI均呈正相关(r=0.511、0.470、0.586、0.45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水平及入院首日SBP、Angle、MA升高,K缩短是T2DM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4项指标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大于血清Hcy及K、Angle、MA单独检测的AUC...
18F-FDG PET/CT多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评估的价值
目的 探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多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金华市中心医院确诊的165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分为Ⅰ期38例,Ⅱ期73例和Ⅲ期54例。随访6个月肿瘤进展48例(进展组),无进展117例(无进展组)。比较两组人口学信息(性别、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肿瘤病理学(病理分型和组织学分级)、影像学[肿瘤位置、肿瘤直径、TNM分期、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肿瘤代谢体积(MTVMCC950小鼠)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NSCLC患者肿瘤进展的非共线性指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NSCLC患者肿瘤进展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对肿瘤进展的预测效能。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一致性和获益性。结果 进展组患者年龄、肿瘤直径、SUVmax、SUVmean、MTV和TLG值均大于无进展组,porous medium组织学低分化比例、TNM分期Ⅲ期比例均高于无进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SSO回归筛选出NSCLC患者肿瘤进展的非共线性指标有TNM分期、SUVmax、MTV和TLG。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期(HR=5.264,95%CI:4.421~7.648,P<0.001)、SUVmax(HR=3.621,95%CI:2.754~5.022,Pselleck HPLC<0.001)、MTV (HR=3.009,95%CI:2.323~4.457,P<0.001)和TLG (HR=2.659,95%CI:1.859~3.523,P<0.001)升高均是NSCLC患者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量化模型Y=-0.231+1.958×(TNM分期)+1.323×(SUVmax)+1.085×(MTV)+0.859×(TLG)。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肿瘤进展的AUC为0.859,95%CI:0.801~0.956,P<0.001。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显示模型的一致性和获益性较好。结论<...
南通市通州区2023年社区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 :对南通市通州区社区居民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筛查,并探讨CO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全区COPD防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3个村/居委会的≥40岁常住居民,用《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问卷》进行调查和便携式肺功能仪器测定肺功能,统计调查对象COPD的患病情况和可能危险因INCB28060体外素;对COPD患者和非COPD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共面对面开展问卷调查2 006人,有效问卷2 006份,其中男766人(38.19%),女1 240人(61.81%);年龄40~75岁,平均(59.63±10.62)岁。筛查共发现COPD高Biomass fuel危人群376人,确诊COPD患者141人。COPD总患病率为7.03%,男女患病率之比为2.25∶1,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χ2=25.6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0岁、有吸烟史以及有哮喘史、低学历是COP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南通市通州区≥40岁人群发生Cselleck TelaglenastatOPD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60岁、低学历、吸烟史和哮喘病史,应针对重点人群加强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并强化各类危险因素控制,以有效降低人群的COPD发病风险。
Polo样激酶1在肿瘤与炎症中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Polo样激酶1(Polo-like kinase 1,PLK1)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它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进展与调节过程。PLK1参与了细胞分裂、细胞增殖、DNA损伤修复及细胞死亡等生理过程。PLK1在多种肿瘤中的异常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使其成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此外,PLK1Blebbistatin配制通过调节磷酸戊糖途径、有氧糖酵解和胆固醇代谢等细胞代谢途径,既Lapatinib MW能促进正常细胞的适应性变化,也能为肿瘤细胞的增殖提供能量。最新研究表明,PLK1还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尤Domestic biogas technology其是在炎症早期阶段。PLK1参与调节细胞焦亡过程,并通过影响免疫细胞迁移来调节炎症反应,为炎症疾病和自身免疫炎症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本文综述PLK1在调控细胞周期、影响细胞增殖与死亡、调节细胞能量代谢以及参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旨在深入剖析其在细胞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多方面功能,为抗肿瘤与抗炎治疗策略的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上皮间充质转化:肺癌侵袭转移及耐药性的生物学基础与临床展望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特征。肿瘤的侵袭与耐药是肺癌患者治疗失败的首要原因,尤其是化疗药物耐药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LEE011分子式 receptor, EGFR)突变靶向治疗耐药,严重影响了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Peri-prosthetic infectionT)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与组织胚胎发育、器官生成、损伤修复及肿瘤侵袭等生理或病理FUT-175半抑制浓度过程密切相关。众多研究表明EMT通过多种信号通路的介导,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与肺癌细胞的耐药性密切相关。因此,针对EMT相关的分子机制及病理生理的研究有助于逆转肺癌药物治疗的耐药性,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EMT在肺癌侵袭转移与耐药性中的研究进展。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对肺鳞癌H520细胞株PD-L1、ERK、p-ERK的调控作用观察
目的 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ab-PTX)对肺鳞癌H520细胞株的程序性死亡蛋白1配体(PD-L1)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本研究采用的ab-PTX浓度及作用时间的确定:用0.001、0.01、0.1、1、10μmol/L ab-PTX培养H520细胞株24、36、48 h,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最终选择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显著的48 h及其对应的ab-PTX IC_(50)值(1.221μmol/L)进行后续试验。(2)给予不同浓度ab-PTX培养后H520细胞株PD-L1表达观察:培养基中加入0、0.001、0.01、0.1、1、10μmol/L ab-PTX体外培养肺鳞癌H520细胞株48 h(基于(1)中确定的ab-PTX作用时间),采用流式细胞术测算PD-L1阳性细胞率,采用qRT-PCR法检测PD-L1 mRNA。(3)单独或联合给予ab-PTX、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抑制剂培养后ERK、p-ERK的表达观察:将H520细胞株分为Control组、abPTX组、 PD98059(ERK抑制剂)]组、TPA(ERK激活剂)组、ab-PTX联合PD98059组、ab-PTX联合TPA组,ab-PTX组加入1.221μmol/L ab-PTX(基于(1)中确定的ab-PTX浓度);PD98059组加入50μmol/L PD98059;TPA组加入50nmol/LTPA;ab-PTX+PD98059组加入1.221μmol/Lab-PTX和50μmol/LPD98059;ab-PTX+TPA组加入1.221μmol/L ab-PTX和50 nmol/L TPA,培养48 h,流式细胞术测算PD-L1阳性细胞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RK、p-ERK。结果 (1)不同浓度ab-PTX培养后H520细胞株PD-L1表达:采用0、0.001、0.01、0.1、1、10μmol/L ab-PTX培养的H520细胞株PD-L1阳性细胞率分别为33.9%±1.1%、39.5%±2.7%、52.6%±3.3%、60.3%±3.4%、69.9%±2.3%、77.8%±2.2%,PD-L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0.07、1.65±0.22、2.12±0.16、3.25±0.11、3.79±0.14、4.45±0.28,随着ab-PTX浓度的增加,PD-L1阳Z-VAD-FMK供应商性细胞率、PD-L1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上升(P均<0.05)。(2)单独或联合给予ab-PTX、ERK抑制剂培养后ERK、p-ERK的表达及PD-L1阳性细胞率:与Control组相比,ab-PTX组p-ERK相对表达量升高,PD98059组p-ERK相对表达量降低,TPA组p-ERK相对表达量升高;ab-PTX联合PD98059组较ab-PTX组p-ERK相对表达量降低,较PD98059组p-ERK相对表达量升高;ab-PTbiomaterial systemsX联合TPA组较abCHIR-99021 NMR-PTX组及TPA组p-ERK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与Control组相比,ab-PTX组PD-L1阳性细胞率升高;与ab-PTX组比较,ab-PTX联合PD98059组PD-L1阳性细胞率降低;与PD98059组比较,ab-PTX联合PD98059组PD-L1阳性细胞率升高;与ab-PTX组及TPA组比较,ab-PTX联合TPA组PD-L1阳性细胞率升高(P均<0.05)。结论ab-PTX可上调H520细胞株PD-L1表达,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ab-PTX上调PD-L1表达的作用机制可能部分与ERK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雷公藤红素通过NFκB/NLRP3途径改善大鼠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人群死亡率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力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针对心肌纤维化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明确心肌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寻找能够有效治疗心肌纤维化的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大NSC 119875作用量研究证据表明,心肌梗死后的炎症在心肌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心肌梗死后进行抗炎治疗有可能成为改善心梗患者预后的新的治疗方向。雷公藤红素(Celastrol)是一种从雷公藤、南蛇藤等卫矛科属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天然活性产物,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疾病中都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有的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但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为了探究雷公藤红素在大鼠心梗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和可能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首先在动物水平观察和评价雷公藤红素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然后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雷公藤红素治疗心梗后纤维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和信号通路富集,随后在体内实验中对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中选定的目的基因和信号通路进行验证。最后在体外实验中通过si RNA敲低和腺病毒过表达以及应用通路抑制剂对选定的目的基因和信号通路进行验证,阐明雷公藤红素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新生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neonatal rat cardiofibroblast,NRCF)纤维化中的作用和具体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一、雷公藤红素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心脏功能的作用研究。心脏超声的结果显示和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ham+saline组)相比,心梗+生理盐水组(MI+saline)组大鼠的LVEF(45.00±5.93 vs 83.17±4.12,P<0.001)和LVFS均显著下降(19.67±3.33 vs 47.50±4.51 P<0.001);而心梗+雷公藤红素组(MI+Celastrol组)LVEF(72.33±3.01 vs 45.00±5.93,P<0.001)和LVFS(36.67±2.73 vs 19.67±3.33,P<0.001)显著增加,提示雷公藤红素可以减轻大鼠心梗后的心功能受损。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的结果表明和Sham+saline组相比,MI+saline组大鼠的LVESP(68.88±0.03 vs 90.10±0.60,P<0.001)、+dp/dtmax(2844.70±24.06 vs 5082.54±117.49,P<0.001)和-dp/dtmax(2467.51±10.51 vs4474.87±38.13,P<0.001)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降低,而LVEDP(18.61±0.10vs 6.40±0.14,P<0.001)明显升高。此外,H&E染结果显示雷公藤红素处理有效减轻了大鼠心肌梗死导致的病理损伤;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显示雷公藤红素处理显著减少了心肌梗死导致的胶原纤维生成和纤维化。同时,westernblot结果显示雷公藤红素处理显著减少了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中与纤维化相关的CollagenⅠ、CollagenⅢ和α-SMA的蛋白表达。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雷公藤红素在大鼠心梗后心肌纤维化过程中发挥抑制作用的基因靶点及验证。为了探究雷公藤红素究竟是通过哪些基因或者通路介导了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我们对Sham+saline组、Sham+Celastrol组、MI+saline组和MI+Celastrol组大鼠的心肌组织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测序结果显示与Sham+saline组相比,MI+saline组共有214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1651个,表达下调的基因数496个。而MI+Celastrol和MI+saline组之间有1591个差异表达基因,表达上调的基因数为608个,下调的基因数为983个。GO和KEGG结果显示雷公藤红素处理上调了与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和细胞黏附相关的通路。而雷公藤红素下调了与炎症、凋亡和程序性死亡相关的通路,如NOD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IL-17信号通路等;以及与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生成有关的通路,如JAKSTAT信号通路。我们选择NFκB/NLRP3通路进行了RT-PCR验证,结果显示大鼠心梗后NLRP3炎症小体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并且能被雷公藤红素抑制;而NFκB p65的m RNA表达量在大鼠心梗及雷公藤红素处理前后无显著变化,提示我们雷公藤红素可能通过影响p65的核易位发挥作用。三、雷公藤红素抑制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机制研究。我们在动物水平通过免疫组化、ELISA和western-blot实验对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的结果进行了验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Sham+saline组大鼠相比,MI+saline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LRP3和IL-1β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并且雷公藤红素处理能够逆转二者的上调。此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雷公藤红素处理能够有效的降低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和Ly6G阳性的中性粒细胞在梗死心肌组织中的浸润程度。ELISA结果显示MI+saline组大鼠血清中IL-1β和IL-18的浓度较Sham+saline组明显升高,并且雷公藤红素处理能够降低上述炎症因子的血清含量。Western-blot结果显示MI+saline组NLRP3、Cleaved-caspase1、Cleaved-IL1β和IL18的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雷公藤红素处理能够抑制上述蛋白表达的升高。同时,western-blot结果显示和MI+saline组相比,雷公藤红素处理使得p65的核易位减少。四、雷公藤红素通过NFκB/NLRP3途径减轻LPS诱导的NRCF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我们用LPS诱导NRCF构建了细胞炎症模型模拟大鼠心梗后的炎症状态,通过si RNA敲低和腺病毒过表达NLRP3证实雷公藤红素能Biometal chelation够抑制心梗大鼠心肌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并且腺病毒过表达NLRP3能够抵消雷公藤红素的这种心血管保护作用。此外,我们为了探究雷公藤红素抑制NRCF中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机制Captisol和进一步验证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我们使用了NFκB通路抑制剂BAY11-7082进行平行对照试验,western-blot结果显示雷公藤红素和BAY11-7082均能够有效的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减少p65的核易位。总之,通过以上实验充分说明雷公藤红素可能通过NFκB/NLRP3途径减轻LPS诱导的NRCF纤维化。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研究,我们明确了雷公藤红素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分析了大鼠心肌梗死造模前后以及有无雷公藤红素处理所致的基因表达差异和信号通路富集并进行了验证。我们在体内和体外水平阐明了雷公藤红素通过减少p65核易位下调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进而减轻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为雷公藤红素用于改善心梗后心肌纤维化和心衰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证据。